11.文明交流互鉴

——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领导人过去几年里大力推动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强调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它们各有长处,不同文明之间应该通过交流以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从而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4年3月底,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话中表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39]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领导人在国际重要场合首次力推文明交流互鉴。

此后,习近平又在多个重大场合不断阐述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以及中国为此而采取的具体推动措施,如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论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博鳌亚洲论坛、亚信会议、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2019年5月15日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的主旨演讲更是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为题,做出了“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的论断。[40]

政府部门在发布“一带一路”重要文献时,同样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如在2015年3月28日公布的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在“时代背景”部分提出“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主体内容与主要措施

“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内容:一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取长补短;二是强调跨文明的交流,但大部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因此,文明交流互鉴的实现形式通常表现为人文交流;三是亚洲是多文明分布区与“一带一路”实施的重点区域,文明对话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形式,因此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四是中国政府将“文明交流互鉴”当作“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抓手,因此许多措施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进行,操作时以双边交流为主,同时兼顾多边与区域交流机制。内容上,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41]

在推进人文交流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

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意义

孟子曾经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以此人类才有多样的文明,而文明各有其长,这就决定了文明间交流与互鉴的价值。古代丝绸之路跨越不同流域、文明与宗教: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聚居地。因此,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描绘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42]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不同国家的人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但文明间的差异长期以来一直是亚欧大陆上许多冲突的根源。冷战期间,意识形态矛盾盖过了民族矛盾,成为亚欧大陆冲突的主要根源。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差异不再是大国间的主要矛盾,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成为全球共识。强调文明共存、主张强化文明交流与对话的观点受到更为广泛的支持,典型例子是联合国将2001年确定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年”,并发布《文明对话宣言》。

中国政府与学者也对“文明冲突论”持反对态度。中国学者承认,不同文明间存在差异,但强调文明间可以通过对话避免冲突、化解分歧,因而主张各国应推动文明间的交流与借鉴,以实现不同文明的共同进步。[43]不争的事实是:历史上的文明冲突虽然给人类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灾难,但整体上人类依然在向前发展,文明间冲突的时间也少于合作与交流的时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实力地位的提升,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外双重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其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44]“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重点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实现有许多方式,其中文明交流互鉴扮演关键角色。因此,中国政府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一方面在对外交往场合,不断强调文明交流、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通过双边、多边、区域等多种途径推进人文交流。

总之,中国虽然不是最早提倡“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但中国政府将“文明交流互鉴”当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大手段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从多方面入手,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提供人财物加以落实,从而将“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到新的高度:经济合作之外又一个重点合作领域,赋予其沟通民心、缓和冲突、实现文明间取长补短、助力共同繁荣的重任。(本条执笔: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