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手册(2020版)
- 蔡昉 (英)马丁·雅克 王灵桂主编
- 1872字
- 2021-09-30 12:13:44
15.怀柔远人
在2018年8月27日举行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19]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在讲话中使用“怀柔远人”一词,进一步凸显传统文化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
——含义与发展
“怀柔远人”语出《礼记·中庸》,孔子为鲁哀公讲解修身治国之道时有云:“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怀”为关怀、挂念,“柔”为安抚,“远人”指遥远地方之人。“怀柔远人”是指以温和政治手段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使四方归附,最终实现“礼”的秩序。
此后,“怀柔远人”成为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秉承的天下观。汉代贾谊《新书·无蓄》:“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宣导休风,怀柔百越。”同书《元孝矩传》中也有:“怀柔以礼,称朕意焉”的说法。《册府元龟》中记载唐武德二年,唐高祖下诏:“是以昔王御宇,怀柔远人。”宋代叶适《外论一》中有云:“汉起匹夫,亲搏天下,不数年而据秦之故地,此其为仁义道德,足以怀柔其民者何在?”《明经世文编》中有言:“柔远之道,此前代之所行,亦我朝之故事也。”清代林则徐在《会谕澳门同知传谕唩嚟哆将澳门洋楼鸦片呈缴》中曰:“该夷等宜如何感恩,如何守法,方不负大皇帝怀柔远人之意。”
——特点
“怀柔远人”带着显著的中华文化特征。首先,“怀柔远人”要求君主以天下为己任,将远人是否归附作为衡量君主是否贤明仁慈、王朝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准。杜维明指出:“《中庸》之所以劝导统治者把‘远人’当作‘客人’接待,乃是因为他所督视的根本不是一种政治单位,而基本上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联合。这种联合以象征符号的方式推展出去,使之远远超出其领土范围。正如孟子所指出的,统治者吸引远方来客的能力,是仁君勤政的一项重要标志。实际上,如果他想要成为真正的仁君,他就必须把天下每个人的幸福都视为他个人的责任。”[20]从这方面来讲,“怀柔远人”体现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天下的责任心。
其次,“怀柔远人”并不是对所有远人都关怀安抚。以清代为例,对外交往中奉行这样的观念:只要远人恪守礼仪就可以让他们分享帝国的丰裕,而如果远人举止不当就会丧失一切应得的利益。[21]即只有遵循中国礼仪秩序的远人,才能得到君王“怀柔”的对待。
“怀柔”之基础是国家必须“自治”。孔子谓:“夫如是,故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旧唐书·懿宗》所谓“至于怀柔夷貊,偃戢干戈,皆以德绥”;道光十八年邓廷桢、怡良奏称:“我圣朝泽覃中外,德重怀柔。”同治年间,恭亲王也曾奏称:“窃维怀柔之道,必先自治而后可以治人。”治内方可治外,自治方可治人,抚近方可柔远,[22]“自治”被视为“怀柔远人”之道的内生源泉。
同时,实行“怀柔远人”之道时需注意不同国家的特点。《中庸》十三章中有云:“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这段话将君子对待他人,己国对待他国的原则叙述得很清楚,其整体含义是:不同人、不同国家情况不同,只要他们实行“道”,中国即应该予以包容接纳。
——新时代意义
在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的“怀柔远人”是指中国盛情欢迎远客,用友好和包容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愿意同他国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在他国危急之际,亦会竭尽全力提供帮助。但是,这种友好与包容是建立在远客尊重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的。
“怀柔远人”的内生源泉是“自治”。新时代的中国在践行“怀柔远人”时,更应注重自身发展,尤其是文化方面。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挖掘精华,努力构建出一套逻辑自洽、广泛认同、有恒久生命力且具有道德感召力的中华文明价值观。只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同中国做朋友,与中国携手发展,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双赢”。
“怀柔”是用一种尊重和认可不同的体制、信仰和文化的方式来与他国交好,因此中国并不强调相同政治体制的国家才能最终实现和平共处。新时代中国秉持“怀柔远人”的天下观,一方面希望用“中华文明价值观”吸引更多的国家认可中国、与中国交往;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实现“来百工也”的图景。若中国能以中华文化之包容和尊重,在不使人才外流的同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来华,共同为中国的发展而努力,便可达成“怀柔远人”的最终愿景:他国认可、政治清明、国家强盛。(本条执笔:苗蓓蕾、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