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文论(2019年第2期)
- 高建平主编
- 8114字
- 2021-09-30 12:19:43
吐槽文化的狂欢化表征及反思
张胜利 李林澧[1]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形式,吐槽文化最初以吐槽风格的动画、漫画为代表,后又延展到以吐槽为主要特点的舞台表演、网络综艺节目以及网络吐槽行为,后者拥有共享、互动、自由的广场空间,成为吐槽狂欢的主要形式。吐槽文化具有对话性和狂欢化特点,兼具抵抗和笑谑两重表征,既蕴含着逆反心理,也涵盖着戏谑情绪。吐槽文化催生了一个富有叛逆意识、包容精神的新兴群体,但亦是泥沙俱下,应辩证分析。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参照,对吐槽文化进行理论剖析和时代反思。
关键词:吐槽文化;狂欢化;表征
当今社会变迁的潮汐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态势。主文化、亚文化方骖并路,不断提升着文化的广度和包容度。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及时性和个性化的网络媒体等传播媒介,为多元的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载体。新的文化观念和传播媒介的融合,促生了新的文化现象,吐槽文化便是其中一种。吐槽文化是网络媒体时代民间场域的狂欢行为,在吐槽交流中,参与者无空间界限、无等级差别,相互戏谑、宣泄情绪、自娱自乐,呈现出机智幽默、自我解放的文化个性和解构神圣、颠覆特权的游戏精神。当然肆意谩骂、恶意诋毁等非对话行为亦掺杂其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需辩证分析、理性对待。
一 吐槽文化的考察
吐槽作为一种具有抵抗和笑谑特征的亚文化现象,因其灵活性和包容性而广泛流传。“吐槽”一词来源于闽南语“黜臭”。方言口语“黜臭”没有恰当的书面表达方式,根据其发音 “thuh-tshau”,用“吐嘈”“托臭”等词作为对应的书写形式。[2]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与日本动漫在我国的流传和风行,众多网民开始接触并关注ACG文化圈。ACG为英文Animation Comic Game的首字母缩写,分别表示“动画”、“漫画”和“游戏”之意,是三者的总称。ACG文化逐渐衍生出二次元的动漫御宅文化产业链,日本“漫才”随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漫才”是日本的一种站台喜剧,类似中国的对口相声,由两人组合表演,一人担任严肃的角色找碴儿吐槽,另一人则扮演滑稽的角色装傻耍笨。两人以极快的语速互相嘲弄,并试图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槽点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我国台湾地区将日本“漫才”中的“ツッコミ”行为译作“吐槽”,与闽南话中的“黜臭”相互联系。后经网民的泛化使用,“吐槽”的含义发生了变迁,该词不仅适用于娱乐表演层面的调侃和嘲弄,还可用于对社会现实各种问题的委婉找碴儿、抱怨和批评。吐槽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吐槽文化最初流行于ACG文化领域,主要体现于表现吐槽风格的动画、漫画和游戏类作品中。这类作品致力于选取一种极具幽默感的叙述角度,以独树一帜的新奇思考和灵活有趣的表演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人物、事件或者不合理现象进行类似“玩笑话”的揭露和批评,在委婉讽刺社会现实的同时,达到娱乐大众的效果。2004年开始连载的日本漫画《银魂》中是吐槽风格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虚构了江户时代末期发生的故事,德川幕府在外星人“天人”的逼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傀儡政府”,内忧外患、天灾频繁、国势衰微。“天人”手握重权,横行霸道。《银魂》的三位主要角色的形象设定都带有明显的性格缺点:坂田银时年纪轻轻却萎靡颓废,志村新八身担要职却懦弱胆小,神乐能力高强却贪图吃喝,与大部分作品所塑造的“完美主人公”形象形成强烈反差。主人公们玩世不恭、无所畏惧,在丧权辱国的逆境中欢快地生活着,打破了常规化的“主角拯救天下”的剧情套路,推动剧情朝着新奇却又无厘头的方向发展。不过三位主人公也并非完全置身事外,他们擅用冷静吐槽的方式表现对“天人”和幕府的反感,常常妙语连珠,利用语言的双关特质暗示和嘲讽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由于读者在看漫画的过程中,往往将自身带入作品的语境中,《银魂》利用共情心理,以主人公的吐槽契合读者对漫画中反派势力的抵抗心理,同时吐槽的玩笑特性又帮助大众在冁然而笑中宣泄负面情绪。
在我国大众文化中,网剧、动漫是吐槽文化的重要载体。如2013年播出的迷你喜剧《万万没想到》,该剧集或以小见大、针砭时弊,或玩世不恭、粗俗随意,通过幽默吐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关注率。该剧将吐槽作为主要叙述方式,探究社会生活场景中明星选秀、校园暴力、溜须拍马等不合理现象,通过夸张、放大甚至是怪诞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达到妙语解颐、娱乐大众和博得关注的目的。比如第一季第一集《低成本武侠剧》,主角王大锤经过参演一部低成本武侠剧,发现剧本索然无味,道具粗制滥造,演员素养堪忧,特效敷衍了事,侧面折射电视剧行业的重重槽点的同时也铺设了重重笑点。第二季第二集《学霸的反击》是“学渣”的狂欢,王大锤通过不正经地答题、蒙题和作弊等步骤打败了成绩排名前四的同学。在作弊的情景中,他将小抄用盲文印刻在拖鞋上,此类脑洞大开的桥段实在令人笑意横生。无论主题是否深刻,其通过幽默吐槽取得的成果都是不容置疑的。其他动漫电影、网剧如《十万个冷笑话》《废柴兄弟》《学姐知道》等,对话幽默戏谑、相互讽刺、自我解嘲,具有很强的吐槽特点。
评点是古代文学批评形式之一,读者在阅读诗文时有所感悟,即兴书写于空白处。在受到独具风格和脑洞新奇的作品的感染之后,观众也潜移默化地吸收这种表达方式并对其进行模仿和再创造,弹幕便是评点批注在当今互联网和流媒体时代的新形态。其中常有关于视频播放加载和播放速率较慢的吐槽,比如“卡成PPT”,即说明视频的画面卡顿得如幻灯片一般以一帧一格的视觉效果呈现。弹幕伴随着观众即时性的表达需求而产生,又因其发送形式具匿名性和闪现性,逐渐形成了不吐不快的围观式吐槽氛围。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注入,催生了大量视频网站,这构成我国早期互联网视频生态的主体。新兴的弹幕形式,让年轻人有了不同于聊天软件的全新的互动体验。随着视频播放平台向移动端转化,线上弹幕愈加兴盛,弹幕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网剧等视频门类的蓬勃兴起、发弹幕吐槽的无拘束,使各领域的精英和普通大众集聚一堂,陌生而平等,拥有共同的讨论话题,现实身份界限渐渐模糊,可以适度地对主流文化和现实世界进行颠倒和戏谑,发泄情绪、表达诉求,也可以随心地插科打诨、释放个性,从而分享相同或类似的价值取向。
弹幕已经呈现出受众之间的对话吐槽。主体与客体、文本与受众、吐槽者与观者之间进行相互对话吐槽,此类吐槽形式更大程度地实现了无差别和无界限的交流,传受双方互为主体和客体,形成互文关系,并借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东风,成为吐槽的主要形式。
面对面的笑谑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吐槽的最直接形式,也是目前吐槽类综艺节目的主打特色。如网络脱口秀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其舞台陈设别具匠心,舞台右侧设置了十个座位,中线偏左处布置着话筒和讲台。这种陈设通过聚集众人,缩小座位间的间距,拟造了一个适合吐槽的广场语境。《吐槽大会》的叙述主体不限于一人或者两人,而是众多的话题名人和嘉宾,他们齐坐现场,通过说段子的形式来轮流吐槽,相互调侃嘲讽,自黑自嘲。《吐槽大会》讨论的话题多集中在备受争议甚至是负面的话题上,如广告代言、师徒反目等,从争议话题开始,通过委婉的嘲讽和疏导,达到树立正面形象的效果,这种以退为进的节目设定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这些话题以面对面吐槽的方式直击嘉宾痛处,引发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辩论。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嘉宾,节目接受每个人的声音,并为每一位参与的嘉宾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同样的道具器材、共同的舞台空间,打造了一个开放的狂欢广场,创建了一方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思想交流形式。
《吐槽大会》一改单口秀为群口秀,营造了狂欢广场的气氛,但因其面对面吐槽的表现形式,舞台空间受限制,参与人数较少,表达方式较委婉,它拟造的吐槽氛围还不能形成全民互动狂欢的效果。而微博、QQ空间等线上公共交流平台,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匿名气氛,消解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给大众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苦闷、自由交流沟通的娱乐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延展到网络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可以为任何人使用,它接受着官方和非官方的声音,融会着草根和精英的文化,为各色人群搭建了一个平等互动、即时分享的公共广场。广场上狂欢人群多、话题范围广、参与门槛低,而且大众的讨论热点即时流动,随时更替。在这样的趋势中,吐槽的表演舞台被推向了全然交互的广场语境中。
承载吐槽文化的艺术形式,如同狂欢的广场,收纳着各种赞美与侮辱、娱乐与欺骗、笑谑与抵抗,不同参与主体表达的话语和思想汇聚一体,共同折射着社会的真实,并随着一个个狂欢活动的兴起和消逝,正反两面赋予吐槽文化新的时代意蕴。
二 吐槽文化的狂欢化表征
吐槽文化作为时代的新兴产物,以极具新奇感、机智性或富有抵抗性、叛逆性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获得一代人的认可。这种交流行为融合着戏谑态度、抵抗倾向和双关、戏仿、反讽、谐音、降格、颠倒、亵渎、插科打诨等表达技巧,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沉浸式地置身于输入和输出吐槽的狂欢盛宴中,以释放个人情绪,寻求自我满足。吐槽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折射着非主流却又令民众喜闻乐见的旨趣,展现着不可忽视的狂欢浪潮。
吐槽文化的新奇感和叛逆性体现在加冕和脱冕的狂欢中。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指出:“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是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3]加冕和脱冕的对象通常是由小丑或者奴隶装扮的国王,巨大的身份反差展现了狂欢节中平民对权威的戏谑。在仪式中,被选为国王的小丑或者奴隶被穿上华服、赋予权杖、隆重加冕,享受众人的追捧。而在加冕仪式结束后,狂欢国王又会被众人扒下华丽服装、夺去权杖、摘下皇冠,甚至会被讥笑和殴打。因此,加冕一开始就意味着脱冕,两者前后相继形成一种双重仪式,以其明显的落差给众人带来强烈的喜剧效应。2013年上映的影片《天机·富春山居图》被广大网友公认为一部因备受吐槽而成功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历史上一次“超低口碑超高票房”的空前创举。该电影在国内权威电影评分网站豆瓣评分中仅获2.9分,创下了71.2%的用户打一星的纪录。但即使评分较低,该电影还是以3亿元票房的成绩取得了2013年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的好成绩。《天机·富春山居图》由刘德华、林志玲、张静初等知名演员主演。电影意图融会爱情、悬疑、谍战、动作、历史等多种题材,但由于时长、审核机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该电影的结构宽度无法支撑起电影的内容厚度,所以在上映的第一天,差评如潮。众多观影者在观看电影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其剧情欠缺逻辑、前后矛盾、颠覆三观,调侃其为中国电影的一部“神作”。但大量的差评为其做了意外的宣传。当“《天机·富春山居图》等于零好评电影”的评价多次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大众进行暗示,诱使他们走进电影院一探如此众星云集的高成本电影究竟差在何处。《天机·富春山居图》的票房在吐槽中增长,众多的差评给它增添了一顶新奇的冠冕,使其最终在大众的戏谑中受益。
脱冕在吐槽文化中则表现得稍为叛逆。动漫《十万个冷笑话》是当今动漫视频中吐槽文化的代表,创作者将雷神化作狗,将雅典娜描绘得疯疯癫癫,并伴随着最新鲜的网络流行语对当下热点进行吐槽,形成了较为冲击的视觉感受。《十万个冷笑话》也是将神话人物脱冕形成吐槽效果,衍生出年轻群体间流行的亚文化。万合天宜、土豆网土豆映像联合打造的国内首档影评时评类脱口秀栏目《不吐不快》以平民立场,吐槽家事国事天下事火爆一时。该节目主持人朱子奇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他将“老湿”作为艺名,引得众多网友纷纷模仿,将自己的“老师”称为“老湿”。这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的脱冕,赋予节目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参与类似加冕和脱冕的狂欢活动,大众以嬉笑戏谑、前后反差的方式,获得了即来即去的欢乐,有利于形成轻松的生活态度和达观的民间情绪。
吐槽文化的机智性和抵抗性集中体现在吐槽的笑声中。笑有各种表达方式,有充满智慧的谑戏,也有带着抵抗性的嘲笑。吐槽文化中的笑也喻示着人类思维的创造力、语言生命力的释放。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团队用搞笑幽默的吐槽话语吸引受众,以此获得大众的关注和喝彩。在此情境下,吐槽并非着力于抵抗和嘲讽,而在于娱乐大众、表达自我。启功老师回顾前半生,为自己做了一首“启功自嘲”的墓志铭,他吐槽自己是“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这首诗以自我戏谑的方式在表达了启功老师人生态度的同时,也体现了他达观的生活态度和宽阔的襟怀气度。机智的戏谑不是简单的嘲弄恶搞,而是在适应大众狂欢化行为的基础上,以看似轻松的形式去戳中社会的痛点,让人产生共鸣并付之一笑。同时,吐槽文化也逐渐建构了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公众敢于对无法直接评议的问题进行委婉表态。
“梗”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往往能与吐槽之笑相吻合,起到娱乐大众、表达情绪的效果,在网络和现实这两重空间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梗”意源于“哏”,本指滑稽、可笑、有趣,在综艺节目、动漫游戏中表达艺术作品中的笑点,也指故事的桥段和创意。“梗” 以其幽默、机智特征,愈渐融入了大众的表达方式中。例如,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中都经常设置充钱抽奖的环节,但是花了大价钱而抽得的奖品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渐渐地消费群体中便流传出一句“这钱买排骨它不香吗”以表懊悔和自嘲。久而久之,“这些钱买排骨它不香吗”成为形容某物价超所值、不值购买的梗;“但凡你吃一粒花生米也不至于醉成这样”用来戏弄挖苦说话做事虚浮无实、不着边际的人,其语源是东北方言“别光喝酒,吃菜啊”,表“空腹饮酒容易醉倒”之意,前者较后者隐晦,而隐含的讽刺性和机智感更强;又如“何弃疗”,即“为何放弃治疗”,调侃他人存在傻乎乎的行为,应该及时“治疗”。这样的“梗”在网络世界的交流中广泛产生,并渗透到日常交流中。在适宜的时机下运用“梗”可避免直接露骨地揭人短处,又可制造出乎意料的笑点,达到“一笑泯恩仇”的娱乐效果。“梗”体现了较高的语言交际艺术和智慧。
在富有抵抗性的笑中,模拟笑声运用极广,其典型表现形式为近年来非常惯用的交流词语“呵呵”。“呵呵”本是正常的笑声的拟声词,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特别是QQ、微信等社交平台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呵呵”这个词被越来越普遍地用于网络聊天工具中。一开始,许多网友将“呵呵”当作语气词和拟声词,表达笑意,使用频次颇高。但随着在会话中的广泛应用,“呵呵”逐渐从单纯地表示开心的浅笑之意演变成无话可说时避免尴尬的形式,暗含着漫不经心、无言以对之意。加之“呵呵”的发音比较独特,发出“呵呵”的读音时人的面部表情近乎皮笑肉不笑。由此,在具有缺点放大效果的网络环境中,大众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最终“呵呵”一词被赋予了表意敷衍的性质。延伸至吐槽语境中,“呵呵”也被普遍使用以表达无奈和嘲讽之义。
吐槽文化中的笑具有双重意蕴,既包含对现实环境中的人物或事件的鄙夷回应或无奈心态,蕴含着一种逆反心理,也涵盖由吐槽的新奇和机智而产生的自我良好的感觉,体现着一种戏谑情绪。此外,笑的主体是无限制的,笑的对象也包罗万象,参与者嘲讽他人,也接受他人嘲讽。无论是具有反叛意味的嘲笑还是令人开怀大笑的娱谑,吐槽文化中的双重笑意都有重要的表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幸福自由的渴望,表征着人们对异化社会的扬弃和对人性压抑的反抗。
由于社会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世界追求日渐呈现差异化,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失衡的情况普遍出现,吐槽已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年群体中,而嵌入任何非正式的场合和非严肃话题的群体交流中。有别于主流文化,吐槽文化通过暗含反抗、委婉批评、嬉笑戏谑和狂欢娱乐的形式,表现着智慧新奇和叛逆抵抗的二重属性,契合了群众发泄情绪、表达诉求、娱乐大众、自娱自乐、展现自我的需要。吐槽文化在现实环境中的运用为批评和抵抗行为铺垫了一种狂欢的基调,缩小了各个阶层的民众的身份差异和知识鸿沟,营造了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人们自由地绽放精神世界,表述内心想法并将之投置于实践。
三 对吐槽文化的思考
作为一种话语表达形式,吐槽是抵抗和笑谑二者的结合,人们通过吐槽发泄不满,通过嬉笑戏谑来实现解压并获得快乐。吐槽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由发泄和表达的酣畅,但窗子一旦打开,便会有人想要突破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投机取巧、暗度陈仓。因此,肯定吐槽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防止其过度娱乐化和情绪化,避免产生不良的影响。
笑谑而委婉的话语包装着抵抗的情绪,机智的表达方式以网络为载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制造了一定的舆论氛围,强化了普通民众的诉求和声音。现实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刺激着大众的神经,在遇到不合理的问题又得不到解决时,人的内心很容易产生愤怒、委屈、无奈等负面情绪,而在群体场域中吐诉苦闷、嘲弄事件,不失为一种发泄方式。例如在《吐槽大会》中,各位嘉宾相互吐槽狂欢,以此特殊的减压方式缓解压力,传递社会正能量,获得众多好评。若遇到严峻的公共事件或者重大事故,大众的集体吐槽将衍生出具有震慑性的强大音量,造成轰动社会的舆论效果,促使问题的公正解决。如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副主任白恩培与房地产开发商相互勾结,损害人民利益;腾格里沙漠排污,严重破坏沙漠的脆弱生态环境;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举报或者舆论影响而最终得以解决,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吐槽文化的现代价值。
虽然吐槽能够予以大众多方面积极的影响,但隐藏在吐槽行为背后的过度情绪化和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在具体的吐槽行为中,过度情绪化的问题已不少见。过度情绪化将消解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促使甚至纵容一部分人在是非之际肆意诋毁、恶意谩骂,导致极端的偏执和盲视,使其对公共问题失去理性判断能力和理性表述能力。网络的公共交流空间是一座线上的狂欢广场,它授予参与讨论的主体重重面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半现实半游戏的互动关系,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加之广场上的参与群体多、话题流动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任何一个人释放出的任何声音都将或轻或重地牵引大众的情绪,使造谣成本越来越低、探求真相越来越难。
在流量即利益的今天,每一场狂欢的背后都有资本推动力,点击量、播放量、转发量等人气访问数据都可以作为经济利益衡量的标准,因此,对吐槽文化的批判性反思显得极为重要。当下,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好事者将目光投掷于娱乐文化中,他们为了博得关注、获取流量刻意营造狂欢氛围,吸引大众前来吐槽。吐槽日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促使人们在媒介的种种刺激之下放弃了严肃认真的态度,潜移默化地走上了过度娱乐化的道路。新媒体往往是过度娱乐化或泛娱乐化的重灾区,如咪蒙新媒体公众号曾因经常发表吐槽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吸引了大批受众成为粉丝,声名大噪。但随着咪蒙过度想象新闻事实,并通过过度娱乐化的手段博取眼球和经济利益,最终面临被关停的命运。过度的娱乐化是吐槽文化衍生的负效应,它诱导部分群众沉溺于搞怪、娱乐甚至哗众取宠的信息的洪流中,缺少对时代精神的思考和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在认识事物时,只就其表面现象做出随意性、意气化评判,导致思考浅显化、狭隘化,不利于营造包容友好、怡情理性的对话环境。
吐槽文化是会聚集体狂欢特征的一种新兴文化。其盛行反映了现代传播和大众文化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开放包容的风尚。尽管包含一些负面因子,但应认识到,吐槽文化不仅仅是一味停滞于浅显的抵抗和单薄的笑谑,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乐观解读和积极建构。吐槽文化的发展应疏导负面情绪和过激言论,以理性对话精神和诙谐幽默心态,彰显大众智慧和民间立场。
[1] 作者简介:张胜利(1975— ),山东无棣人,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李林澧(1997—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
[2] 李爽爽:《关于“吐槽”一词的形成及演变研究》,《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年第9期。
[3] [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晓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