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中国军事·边境线上烽烟长
- 张嵚
- 2487字
- 2021-09-16 12:37:01
秦朝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建过很多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比如连接燕、赵、秦旧地,绵延北方边陲的“秦长城”,连接西南地区的人工运河——灵渠等。这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大工程,具有超越历史的深远意义。相比之下,一个看上去工程量不大的工程——秦直道,却对秦朝的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穿越两千年的岁月,它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秦直道”呢?按照现在的话说,它就是秦朝的“高速公路”。
秦朝的“国家公路”叫作“驰道”。在秦朝纵横交错的驰道里,有一条奇怪的路线:它南起云阳,向北笔直延伸七百公里,直达九原地区。这样一条纵贯陕北大地的直线道路,就是秦直道。
从地图上看,修一条直线道路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从云阳出发往北通向陕北高原,一路都是崎岖山路,哪怕翻过一座山,都要绕好些弯路。想在这样的地势上修一条笔直的道路,不要说修七百公里,就是修一公里,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之下,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么秦朝为什么要迎难而上,修筑秦直道呢?
一、事关国防的秦直道
秦朝修筑秦直道,直接原因是军事需要。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空前的“大一统”王朝后,北方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为了抗击匈奴入侵,秦始皇调动三十万大军驻守河套前线,又整修了战国时期的北方长城,形成了防御匈奴入侵的坚固防线。
给驻防长城前线的几十万大军运送粮食、衣物、武器,需要畅通无阻的交通线。而一旦匈奴大股骑兵入侵,前线的信息传递,后方调兵增援,也都需要畅通的道路作为保障。
从秦朝的后勤基地云阳出发,前往边防要地九原,许多路段通行车马都困难,运送粮食等物资更是难上加难。一旦匈奴大规模入侵,单单后勤供给就能把秦军拖垮。
该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秦始皇很快做出了决定:那就修一条笔直的后勤道路,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难度。这条路线,当时叫作“直道”,我们今天叫它秦直道。
公元前212年,秦朝调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修筑史无前例的秦直道。它的每一个路段,都要严格遵循秦朝的驰道建设标准——路基要高出地面,路面宽七十米,路上每隔三丈要种上一棵青松,每十里要修建一亭。在陕北的山脊上修建这样一条高标准的道路,难度可想而知。
到秦始皇去世三年后,即公元前207年,纵贯陕北的秦直道终于竣工了。
二、强大的筑路技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考察队,对历经两千多年历史考验的秦直道遗址进行细致的考察。
在陕西省甘泉县秦直道遗址上,后人看到了靠近山梁的“引桥”。这种引桥以坚固的夯土层堆起,高出地面二十多米。引桥上残存的路面也有三十多米宽,正好和山梁上的秦直道连接起来。在两千多年前的陕北群山里,正是以一座座引桥连接道路,工程人员才征服了一条条险恶的山脊,确保秦直道笔直通行。
在秦直道保存较为完好的陕西富县境内,长达八公里的秦直道,其残存的道路宽度在45米左右,即使经历了两千年的风化侵蚀,这条道路依然平坦,最大坡度在百分之十以下,可以通行汽车。
秦直道路线的设计处处体现了秦人的匠心独运——在穿过山川时,秦直道的道路往往修在山脊上,而不是从山谷中找近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军队传递信息主要依靠烽火台,一座座烽火台正修建在秦直道沿途的山丘上。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在秦直道上行进,前线有突发情况时,可以通过烽火台得到消息,及时做出部署。
尤其令后人惊叹的是,两千多年里,这条道路上竟从来不长树木,只长些低矮的杂草。这说明路基坚固,树木因此不易生长。
要在山脊上修出“直道”,施工难度极高。而秦朝的道路修筑技术很强大,那些“不长树木”的路面,每一段都是以黄黏土和石灰做建筑材料,采用“夯筑”技术修筑而成的。什么是“夯筑”呢?就是修路时用“铁夯”等工具用力捶打路基,形成一层层的“夯土层”,从而使路面无比坚固。
正是凭借先进的勘测与施工技术,秦朝用五年时间完成了这项空前的工程。秦朝整修的万里长城,和新修的秦直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丁”字形。后方的兵马物资通过这条道路,顺利供应前线。秦朝的北部边防力量,从此大大加强。
但是,就在秦直道竣工的同一年,即公元前207年,内外交困的秦朝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下灭亡。那这是否意味着,秦直道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呢?
三、超越历史的意义
历经两千年的岁月,秦直道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历史。
取代了秦朝的汉朝,北方同样面临着匈奴的威胁。匈奴在秦末汉初占领了河套地区,实力比秦朝时期更为强大。因此开国后力量单薄的汉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在“和亲”的六十多年里,匈奴贵族经常撕毁协定,南下侵扰汉朝边地。
在这样的形势下,秦朝留下的重要遗产——秦直道,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朝与匈奴“和亲”期间,匈奴骑兵南下侵扰时,汉军常借助秦直道迅速北上增援,多次打退匈奴军队的进攻。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匈奴收敛了侵略野心。
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年间,汉朝终于结束了屈辱的“和亲”,发起了对匈奴的自卫反击战争。秦直道作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成为汉军取得一次次胜利的后勤保障。而当汉军取得漠北之战的胜利,重创匈奴的有生力量之后,汉武帝亲自率领十八万大军,经秦直道抵达河套草原,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到了唐朝,秦直道依然是军事要道。秦直道遗址出土的石碑上记载了唐朝军队在秦直道上征战的故事。在初唐至盛唐年间,唐朝都城长安与西北的阴山防线之间,仍旧靠秦直道连接。在唐朝反击突厥等重大战役里,秦直道在后勤保障方面依然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朝以后,秦直道的很多路段因年久失修,渐渐湮没于历史中,但有一些路段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陕北封子梁上的秦直道就一直是当地的交通要道。直到二十世纪抗日战争时期,这条道路还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后勤路线,关中地区运来的棉花通过这条道路转运到边区。
知识链接 繁荣之路、和平之路
从秦朝起,大量关中居民通过秦直道被迁移到北部边陲,给当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今天,常有铁铲、铁斧等生产工具在秦直道沿线出土,这正是内地生产技术向边疆传播的佐证。在后来的岁月里,秦直道的许多路段成为联系内地与草原的要道。从魏晋至隋唐时期,北方草原部落的首领出使内地,经由这条路进入长安城。这条为军事目的而修筑的道路,后来成了一条与和平发展息息相关的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