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教与学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社会服务指导中心
- 15字
- 2021-09-24 18:18:08
第二章 引导式教育基本理念和原则
第一节 引导式教育基本理念
一、每个脑瘫儿童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盖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婴儿呱呱落地,即开始了一生的学习历程,任何功能和技能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脑瘫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只是学习的模式、方法、条件和起点不同。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样是受到损伤的大脑可塑性和代偿性很强的时期,如果得到充足的刺激,健全的脑细胞就会增加与其他细胞的接触,提高功能,使神经细胞间的连接通路进一步广泛和完善,从而代偿和补偿局部细胞的功能缺失。
引导式教育强调:脑瘫不是一系列的弱能,不论残障程度如何,每个脑瘫儿童都能学习,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潜力。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对脑瘫儿童的成长发展同样适用。“脑瘫儿童必须全面地学习,从学习如何上厕所到学习 A、B、C”,这是彼图教授的话,是引导式教育的灵魂。引导式教育不是一种“疗程”而是学习过程。
二、强调脑瘫儿童康复是“知”、“行”、“意”的合一
儿童的成长既然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那么学习本身又是什么呢?学习是获得知识、经验和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使个体的行为或能力发生变化,需要“知”、“行”、“意”三方面的配合。即:通过理解问题的结构去学习,而不是按照不理解的公式进行机械重复的操练,表现在一个人知道怎样去做某件事情,而这样操作适合于得到某种结果,从而产生动机去学习完成事情的方法。例如,儿童在动作上知道了怎样去骑自行车或怎样打一个绳结等,而骑自行车、打一个绳结的活动本身给了儿童预知的愉悦和满足,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因而能不断地自觉地重复练习。“知”是指认知或认识,“行” 是指技巧、方法、行动,“意”是指学习、行动及解难的欲望或进取心。
(1)脑瘫儿童的障碍:脑瘫儿童与一般儿童一样,都是通过学习去成长。但是,由于功能障碍常常限制脑瘫儿童参与与年龄相适应的活动,其运动、认知、社交和情绪发展都会受到影响,使他们在学习上的“知”、“行”、“意”都会出现障碍。
知的障碍:感觉、感知、专注、理解等有障碍;
行的障碍:缺乏探索(输入)及表达(输出)、行动的能力;
意的障碍: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
(2)脑瘫儿童的学习:脑瘫儿童需要一套“知”、“行”、“意”三方面都兼顾的学习体系。例如手部的精细活动学习:
知的学习:需要有对手的意识和反应;
行的学习:要求手部有基本活动和操作物体的能力;
意的学习:建立使用双手的欲望和习惯。
儿童在环境中学习,脑瘫儿童也一样,也会受到周围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一切都与学习的因素(知、行、意)息息相关。因此,提供不脱离群体、不脱离日常生活、强调以人为本的整合学习,是提升脑瘫儿童能力的法则,能够真正应对他们的问题和需求,这正是引导式教育的根本理念。
三、脑瘫儿童学习与训练的相关性和统一性
引导式教育基于人的“心智、情感和身体统一”的理念,强调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而否定以分割式的治疗模式来处理中枢神经受损带来的各种障碍。引导式教育认为:各学科分别实施而不是整合的康复措施,忽略了建立儿童的学习意向,忽略了家长的实际参与,使儿童成为单纯的接受者,因而往往变得依赖、被动、无法适应环境的要求。引导式教育的课程则以适应环境和日常生活为基础,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每日、每时、每刻都是学习和康复的活动过程。每一日的活动程序都要精心安排,从翻身、起床、穿衣、入厕等基本的生活活动开始到课堂习作训练,从一日三餐、茶点、午睡到放学等各项作息活动,都要经过整体规划和设计安排,都要按照正确的活动方法、技能和程序进行,孩子们在自然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训练,运动、生活自理、沟通、社交能力得到整体发展,在与环境的接触和交往中,认识自己,认识各种人、事、物的概念和其间的相互关系,学会运用身体的能力去适应和控制周围环境,学会独立生活的技巧,进而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正常生活的目的。
四、注重脑瘫儿童学习训练的自主性
引导式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引导和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训练活动。引导式教育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方法来实施各种学习训练活动。每个活动都要考虑如何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每个习作程序的设计都要基于诱发学习动机,都要考虑怎样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怎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专注力,使功能训练活动不再是一种机械、乏味的过程,而成为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儿童挖掘潜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学习的兴趣,逐步建立主动参与和独立解决困难的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