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昆视觉艺术解构与创新应用
- 李丽珍 王丽娜 廖保华 刘卫平
- 1028字
- 2021-12-30 12:26:03
序
与西北民族走廊、藏彝走廊并称为中国“三大民族走廊”的南岭走廊,涵盖了桂东北片区、湘南片区、粤北片区和赣南片区四大区域,共计86个县(区、市),是一个族群文化汇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区域。千百年来,这里由于族群互动、交通变迁、人口迁移等,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历史上,南岭走廊也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频繁活动的区域,在这里发生过很多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湘南起义等,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重要人物,存有丰厚的革命文物(包括革命旧址、纪念场所等),具有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
近年来,对南岭走廊的研究已经由过去的单一民族、单一学科的研究逐渐转向跨学科、跨区域的研究,其中发展研究是重点。南岭走廊是一条民族走廊,同时也是一条艺术走廊,南来北往的民族在这片区域持续交流、交往、交融,发明创造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域有485个古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另外,这片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有传统舞蹈、戏剧、曲艺、技艺、民俗等24项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民间艺术的研究尚处于碎片化与静止化状态,有待开展系统化与学术化的研究。
地处南岭走廊腹地的湘南学院最近几年有一批学者从不同的层面调研南岭走廊的文化遗产,研究南岭走廊的艺术。2019年年底,湘南学院成立了综合性研究机构“南岭民族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在才华横溢的年轻校领导刘卫平博士的带领下,该研究院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团结、汇聚了一批年轻学者就南岭走廊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层面研究,成果斐然,其中青年学者李丽珍副教授就是代表之一。
李丽珍副教授、刘卫平教授、廖保华副教授等撰写的南岭走廊民间艺术系列丛书包括《湘南古民居泥塑艺术研究》《湘昆视觉艺术解构与创新应用》《湘南民间艺术的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等,对南岭走廊的民间艺术开展数字化收集、整理与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南岭走廊民间艺术研究路径,并将部分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融入高校艺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为培养传承民间艺术的高层次人才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作为一条文化走廊、艺术走廊,南岭走廊丰富多元的文化遗存是南岭走廊研究的学术增长点。这些文化遗产,在工业化、城市化冲击下不断走向消失,或者发生变异,用数字化技术对这些散落于民间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与传播,乃是一种学术自觉,应当久久为功。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在行行重行行中敬畏南岭走廊民间艺术,研究之、保护之、传承之,以之服务于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
是为序。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