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消夏图

作者/ [元]刘贯道

尺寸/ 纵29.3 cm,横71.2 cm

现收藏地/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

作者|全能画家

刘贯道自幼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后来自学成一位全能型的画家,释道人物、历史画、风俗画、山水画、花鸟画等题材没有他不擅长的。

他的人物画承袭了晋、唐时期的风格,形态生动逼真,手势、眉睫、鼻孔皆有动态,让人能恍然置于人物对话之中。他就是因为画真金太子像画得太逼真,然后得到了元太祖忽必烈的赏识,进而成了宫廷画家。

品赏|古人的“避暑良方”

《消夏图》画的是人们在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院里乘凉的场景,是元代人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古代,这大概就是古人避暑休闲的生活方式吧。后人根据这幅图中的人物神情、器物用具,还有与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对照,推断出这幅图中的超逸之士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

这幅画的题材与风格在元代并非主流,呈现更多的是宋代的气息。画中文士赤裸半身躺于卧榻之上,右手持拂尘,左手拈书卷,目视前方,若有所思。他的身后放着一把古乐器,榻后的桌上放有书卷、砚台、茶盏等,由此可见,主人是个风雅文士。全画用铁线描来描绘人物形象,室内的各种器物及陈设品也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显得真实自然。

图解国画

1 印鉴

拖尾有明虞谦诗跋,卷中分别钤有清怡亲王、安岐,今人王季遷等鉴藏印。

2 打扇

表明身份的排场;也可作夏日扇风用。

3 侍女

仪态娴静。

4 线条

衣纹线条劲挺舒畅,勾勒精致。

5 阮

为古乐器阮咸(阮),这种乐器因阮咸弹奏而得名,因此印证榻上之人为阮咸。

6 竹枝空隙处

吴湖帆发现内有“贯道”二字。

7 阮咸衣着

头戴乌纱,身穿道袍。

8 拂尘

象征道士的身份,但也可用来驱蚊。

9 隐囊

又叫丹枕或倚枕,来源于古代印度,南北朝时期已出现在中土。

10 重屏图

屏风上又画着一幅山水屏风和主人坐榻图。

11 案几

四足束腰。几上有冰盘。

12 风炉

是用来煎茶的。

13 芭蕉

和梧桐、竹子点明地点是在庭院里。

细节|卧榻纳凉

这家的主人穿着宽松的衣服,并且衣襟半解地卧坐在床榻上。他右手轻拿着一根拂尘,左手拿着书卷,背倚靠着丹枕上,卧榻后边还有一扇屏风。他双眉微微皱着,嘴唇紧紧闭着,似乎在思考什么。

卧榻的左右有梧桐、竹子和芭蕉树点缀。梧桐和芭蕉树给人带来阴凉,拂尘供他驱打蚊蝇,还有案几上的冰盘里放着一些冰块和一些冷冻的水果。宋元的时候,夏冰并非是谁都可以买到的,它是属于富贵之家的奢雅之物。

细节|侍女对谈

两个仪态娴静文雅的侍女相遇了,她们一人手里拿着打扇,一人怀里抱着包裹。两个人细声交谈着什么,似乎在聊今天的天气,或者是在聊一些家务事,也或许是在聊主人的一些生活习惯。

细节|品茶

这幅场景是虚景,它是屏风上的画面。画面上有一位老者坐在榻上,一个侍童立在旁边,另外有一人在对面的茶桌上煮茶,还有一个人在风炉边煎茶。屏风之中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有画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喜欢采用的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技法|画中画和“二我图”

《消夏图》中左边的“卧榻”和右边的“对谈”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场景。左边的“卧榻”和屏风又可以称为“画中画”。“卧榻”为实景,屏风中的画为虚景。而且虚景与实景中的人物很像,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二我图”。《消夏图》正是“画中画”与“二我图”的结合。

技法|勾勒精细

这幅画的风格没有明代画院的那种突兀不自然,而是可以称得上勾勒精确、技巧高明了。画家用细节铺陈清雅,颇有宋朝院体画的精细和造型准确。如画中卧榻、案几等家具都代表了当时的流行;侍女的造型也勾勒得细腻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