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草芬芳
  • 管弦
  • 1953字
  • 2021-09-30 20:20:25

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


蓖麻,大戟科蓖麻属草本或草质灌木,性味平、苦、辛,有毒,一般作外用,若需内服,须经过严格而专业的炮制和加工,可以消肿、拔毒、开窍。

谍战类影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在公众场合,一个人带着一把伞走着,经过其他人时,伞尖看似非常无意地轻轻触碰到另外一个人。没过几天,这被碰的人就不在人世了。死因诊断也许会是这被碰的人突发了脑血栓、心肌梗死之类的疾病。那伞,是常常被忽略的。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源于现实。那伞不是一把普通的伞,伞尖上藏有含蓖麻毒蛋白、蓖麻碱等蓖麻毒素的剧毒药,按动伞柄上暗设的开关,可以把蓖麻毒素迅速地注射进目标人物体内。1978年9月的某一天早晨,英国伦敦的国际间谍人员用这样的伞行刺。被刺人员当时只觉得右腿上突然掠过一阵尖锐刺痛,好像被蚊子叮了一下。很快他发现腿上多了一个红色包块。当晚,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医生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不见任何效果。几天后,他在医院里痛苦去世。尸检发现,他腿上的那个包块里,有一个亮晶晶的直径约为1.7毫米的钯铱合金制成的小球,球上穿了一个孔径约0.35毫米的孔道,孔道里残留了蓖麻毒素,两端被一层糖衣巧妙覆盖。当小球射入人体,糖衣在体温下融化,蓖麻毒素即释放出来。蓖麻毒素只要穿过皮肤进入血液,就很容易损伤肝、肾等器官,致其出血、变性、坏死等,并凝集和溶解红细胞,抑制和麻痹心血管、呼吸中枢,最终导致死亡。

真相,令人汗毛耸立。蓖麻毒素主要存在于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的种子中。性味平、苦、辛的蓖麻,就这样变成了谋杀案里的主角。

回想起来,蓖麻,曾是我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她是多么灵巧、多么生动啊。记得那时,我们常常爱摘下她的茎叶,带着她那有软刺的球形蒴果,奔跑在天地间。有的小伙伴还爱把蒴果那有软刺的球形外皮剥开,把里面的蓖麻子拿出来把玩。那有着淡褐色或灰白色斑纹、斑点的椭圆形种子,在小伙伴的手心里闪着润滑和顺的微光。还有的小伙伴用细铁丝把蓖麻子穿起来,将蓖麻子用火点燃,让她变成燃起的火串。星星点点的火串,被一双双小手儿摇划成无数灿烂变幻的图案,在天空中飘荡闪烁着,火串中传来的蓖麻子“扑哧、扑哧”的细小短促的爆炸声,也宛若天籁之音。

那时的我们,是不知道蓖麻有毒的,更想不到她最具毒性的是种子,其次是叶儿。无知而无畏,带来的,竟然是有趣而有味的时光。记忆,在回味中丰盈。只是,如果那时生食过蓖麻子,那么,现在的回忆,就会非常痛苦了。

这也是蓖麻的毒性表现得很有意思的地方:生食蓖麻子可致中毒,有致命危险;而用蓖麻子榨成的蓖麻油,虽然不能食用,却也不会让人轻易中毒。这也许是因为蓖麻毒蛋白、蓖麻碱这些毒素在加工过程中被破坏的缘故吧。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是蓖麻的知音,他巧妙地使用过她:“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气郁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熁太阳穴,一夜痛止。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贴其丹田,一夜而上。”蓖麻油也被他用得恰当:“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他还特别说明:“此药外用屡奏奇勋,但内服不可轻率尔。”若因病不得不服用蓖麻,那蓖麻也得是经过“以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用”等复杂程序处理过,用于开通诸窍经络,治疗偏风、失音口噤、口目㖞斜、头风七窍诸病。而且,“凡服蓖麻者,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必胀死”。

服了蓖麻,便一生不能再食炒豆,这种禁忌的原因是什么,我查找了很多医药学书籍和资料,都没有找到答案,我猜想也许就只是药食配伍禁忌吧。蓖麻的趣味有时就是这样无法解释的,有时又令人忍俊不禁。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说:“产难,取蓖麻子十四枚,每手各把七枚,须臾立下也。”女子生产困难的时候,手握蓖麻子,胎儿便立即生下来了,真是好呀。明代医药学家李中梓撰写、钱允治增补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也说:“蓖麻子善主催生、捣膏敷脚板。”《海上集验方》更是把蓖麻子治难产及胞衣不下这一作用说得详细:“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想来,古代女子一定这样得到过蓖麻子的恩惠,现代人可能很少如此了。

没有生食过蓖麻子,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啊。

而蓖麻,其实就是一颗颗精良的子弹。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审慎而温柔地对待着她,把她射向各种病灶,所到之处,相关病症灰飞烟灭。相比后来,蓖麻成为伞尖行刺案等间谍情报人员或恐怖分子进行暗害活动的毒剂武器,治病救人的蓖麻也许更具温情。

在不同的时代里,被不同的形势把握、挟持着,飞向不同的方向,成为蓖麻命运中无法选择和改变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却只是唯愿蓖麻,在山野中,迎着阳光,缓慢而自在地绽放笑脸,丰富那永不再来的年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