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深度优先搜索

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是一种往树结构深处搜索的方法。这个方法也被称为“纵向搜索”。使用这种方法时,如果运气好,则可以很快求解,但反过来,如果运气差,则找不到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以下是这个方法的算法。

Step1 生成包含初始状态s的链表(list)OPEN:=(s)。

Step2 如果OPEN为空,则以无解为终结。

Step3 取出OPEN里面最前面的状态作为k,然后从OPEN里面去除k。

Step4 将从k出发可以到达的状态作为k1,k2,…,kl。如果其中存在终点(目标状态空间)则表示“成功”。如果不存在,则OPEN:=(k1,k2,…kl:OPEN),然后返回至Step 2。也就是说,在OPEN的最前面加入k1,k2,…,kl。

Step5 如果没有可以到达的状态,则返回Step2。

在这里,(A:B)表示在链表A后面添加链表B。假设A=(1,2,3)、B=(a,b,c),那么(A:B)=(1,2,3,a,b,c)。所以,以上的算法就是把k1,k2,…,kl添加到OPEN的首位位置。在这种情况下,OPEN里的元素会从首位位置被依次取出,越是前面被取出的元素,越要以树的深度作为优先级进行搜索。值得注意的是,从k生成k1,k2,…,kl(也就是依次生成可以到达的状态),被称为扩展节点k。

是否注意到以上的算法中含有一个Bug?就是存在再次陷入之前到达过的相同状态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不断地兜圈子,无法找到有效解。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准备新的变量CLOSED,然后把Step3和Step4改为如下所示。

Step3 把OPEN的首位状态取出作为k。把k加入CLOSED。然后删除OPEN里的k。

Step4 从k可到达的状态定义为k1,k2,…,kl。如果其中有终点(目标状态),则为成功——流程结束。如果没有,则把CLOSED和OPEN都不包含的状态作为k'1,…,k'm。然后有OPEN:=(k'1,…,k'm:OPEN),并返回Step2。

这种方法使已经生成的节点不会被加进OPEN。

那么,我们用这种搜索方法试着解决传教士与野人的问题吧。

Step1 初始状态s:=(2,2,0,0,L),然后OPEN:=(s)。

Step3 OPEN:=(),k:=s,CLOSED:=(s)。

Step4 从k=s可以到达的状态如下所示。

(0,2,2,0,R)=k1 (2.14)

(1,1,1,1,R)=k2 (2.15)

(2,0,0,2,R)=k3 (2.16)

(2,1,0,1,R)=k4 (2.17)

以上状态都被添加至CLOSED里面,然后

OPEN:=(k1,k2,k3,k4) (2.18)

并返回Step2。

Step3 OPEN:=(k2,k3,k4),k:=k1,CLOSED:=(k1,s)。

Step4 虽然从k=k1可以到达的可能状态有s,但它被包含在CLOSED里,而不包含在OPENED里,所以直接返回Step2。

Step3 OPEN:=(k3,k4),k:=k2,CLOSED:=(k2,k1,s)。

Step4 从k=k2可以到达的可能状态如下所示。

(2,2,0,0,L)=s (2.19)

(2,1,0,1,L)=k5 (2.20)

s被包含在CLOSED里,所以只有k5添加至OPEN,并返回Step2。结果如下所示。

OPEN:=(k5,k3,k4) (2.21)

Step3 OPEN:=(k3,k4),k:=k5,CLOSED:=(k5,k2,k1,s)。

Step4 从k=k5可以到达的状态如下所示。

(1,1,1,1,R)=k2 (2.22)

(2,0,0,2,R)=k3 (2.23)

(0,1,2,1,R)=k6 (2.24)

其中k2和k3分别包含在OPENED和CLOSED里,所以不会被采用,从而只有k5添加至OPEN。

如果这样的搜索方法一直继续下去,会如图2.5所示,在第六次节点扩展的时候可以到达(0,0,2,2,R)。图2.5的节点号和Step4扩展的节点顺序一一对应。当搜索结束并到达终点以后,S里还剩下如下状态。

(1,1,1,1,L) (2.25)

(2,0,0,2,R) (2.26)

(2,1,0,1,R) (2.27)

图2.5 纵向搜索(传教士与野人问题)

从图2.5可以看出,深度优先的搜索就是对树结构进行纵向的搜索,因此它被称为“纵向搜索”。纵向搜索的重点在于,如果像(0,2,2,0,R)这样后面没有可以到达的状态,就会重新考虑OPEN里包含的状态。这时上面的例子就会重新选择状态(1,1,1,1,R)。该动作被称为“回溯”(backtrack),这样就可以从无路可前进的状态中重新恢复过来。关于这一点,将会在3.1节中进行详细说明。

在纵向搜索的Step5里加入的状态顺序是很重要的。在前面的例子里状态顺序如下所示。

OPEN:=(k1,k2,k3,k4) (2.28)

但如果状态顺序如下:

OPEN:=(k1,k4,k2,k3) (2.29)

则k1和k4都会发生回溯。如果状态顺序如下所示:

OPEN:=(k2,k1,k3,k4) (2.30)

那么,回溯一次都不会发生。如同上述内容,OPEN里的放置顺序的不同会导致到达终点(得到解)的效率(节点的扩展数)也完全不同。

以上这种现象可能还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无法找到解。想象一下如图2.6a所示的情况。从s可到达k1和k2。从k2可以到达终点。但另一方面,从k1不仅无法到达终点,而且会沿搜索树无限地伸展下去。这个时候,以下的两种顺序会决定性地左右搜索树的性能。

图2.6 深度限制和纵向搜索

OPEN:=(k1,k2) (2.31)

OPEN:=(k2,k1) (2.32)

针对这种问题进行防范的方法就是搜索到一定的深度后强制回溯。在这里,树的深度是指从根节点开始的最短路径距离。比如:

根节点=深度1 (2.33)

根节点的子节点=深度2 (2.34)

根节点的孙节点=深度3 (2.35)

一般来说,节点的深度如下:

节点的深度:=(父节点的深度)+1 (2.36)

但如果在图构造上有多个父节点时,则节点的深度如下:

节点的深度:=min{父节点的深度}+1 (2.37)

如果各个节点的深度可以定义,那么可以如下实现回溯。第n阶段考虑深度为n×D的节点,并在深度为n×D(D为进行回溯的深度极限值)时回溯。如果在OPEN中没有深度小于n×D的节点,则n:=n+1并进入下一阶段。这保证了即使对于图2.6a所示的例子也总能获得解(见图2.6b)。这种方法称为“迭代加深”。

迭代加深的算法总结如下所示。

Step1 n:=1,s作为初始状态。

然后OPEN:=(s),CLOSED:=()。

Step2 如果OPEN为空,那么就说明该问题无解并终止搜索。

Step3 先从OPEN里的首端开始搜索,取出深度n×D以下的节点作为k。从OPEN里去除k后把它加入CLOSED。如果没有这样的节点,则前往Step5。

Step4 将k可到达的节点分别定义为k1,…,km。其中既没有被包含在OPEN中也没有包含在CLOSED中的节点定义为k'1,…,k'l。如果k'1,…,k'l中有目标状态,则说明到达了终点。如果没有目标状态,则

OPEN:=(k'1,…,k'l: OPEN) (2.38)

然后返回Step2。如果没有k可达到的节点,则返回Step2。

Step5 n:=n+1,然后返回Step3。

接下来,让我们根据8谜题的例子来看看这个搜索过程。8谜题的规模比起开始提到的15谜题要小。将标号1到8的滑块放入3×3的盒子中,并不断地通过把滑块滑入空白位置(在下面用x表示空白位置)来实现目标。

图2.7是初始状态为


x23
146
758

终点状态为


123
456
78x

的纵向搜索的结果。在这里将D(进行回溯的深度极限值)赋值为6。节点号是按照在Step4中扩展的顺序生成的(相当于k'1,…,k'l)。也就是说,节点号是按照生成顺序赋予的,有可能与被扩展的节点顺序不同。图2.7以如下所示的顺序扩展:

1→2→4→6→7→8→5→13→16→17→14→20→… (2.39)

图2.7 8谜题(纵向搜索)

从纵向搜索的结果中可以得知,在第41个节点中得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