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言语与思维

列宁曾经引用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这句话非常通俗明白地说明了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想得清楚”其实就是指思维,“说得清楚”实质上就是言语表达。你“想什么”才能“表达什么”,你所“表达的东西”其实就是你“想的东西”。如果一件事情你从来就没有想过,那你就根本无法去表达它;如果你想让别人了解你在“想什么、怎么想的”,那你就需要借助言语表达出来。那么言语与思维之间到底是怎么一种关系?我们如何既能“想得清楚”又能“表达清楚”呢?

抛砖引玉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片段,你能找出文段的行文结构吗?你能通过文字,找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吗?

(1)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直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做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此文段是一个分——总结构,作者首先是以《三国演义》为例,说明信史和史传文学两者之间的矛盾性会给读者带来困惑,由此引出对“文”“史”关系的论述,即不能以“文”代“史”。作者通过这段文字将其论证思路展现出来。

(2)文学走进互联网,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平民化开放视野;网络上自由、兼容和共享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精英写作对文学话语权的垄断,为愿意上网创作的网民提供了“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机会。这种“新民间文学”,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尽管如此,网络写作仍然不能与“人民写作”相提并论,因为文学的“人民写作”并不取决于传媒的公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而取决于这种文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和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审美品格。

这个文段的整体结构是一个转折结构,文段中“尽管如此”将文段表达的意思分为两个部分,作者首先肯定了文学走进互联网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然后以“尽管如此”转折,强调“网络写作不能与人民写作相提并论”,并分析了原因。

二、请阅读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原文和译文,比较这两种言语形式背后不同的思维方式。

玉炉香, Jade incense burner's fragrance,

红蜡泪, Red candle's tears,

偏照画堂秋思。 Unevenly light the decorated chamber's sadness.

眉翠薄, Eyebrows' black thin,

鬓云残, Tresses' clouds fallen:

夜长衾枕寒。 Night long,coverlet and pillow cold.

梧桐树, Wutong trees,

三更雨, Third watch rain,

不道离情正苦。 Care not for separation's sorrow's utter bitterness.

一叶叶, Single leaf by leaf,

一声声, Single sound by sound,

空阶滴到明。 On the empty steps dripping until dawn.

知识仓库

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种心理过程。心理学家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而且是正常人进行思维的工具。日常说话太平常,太习惯,脱口而出,仿佛感觉不到使用语言时进行的思维过程。请回想一下,你在初学外语,还没有使用外语思维进行表达的习惯时,当你用外语表达时就得先用母语把意思想好,然后再译成外语说出来。这样说出来的外语就会不流畅、不纯正。可见,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活动的。总之,不管是使用母语还是使用外语,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一种语言。所以,我们的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活动的。

2.思维推动语言的发展

人类的思维发展,经过了直接行为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等几个主要的阶段,而语言的发展正是这几个阶段的直接反映。词意表达、词语的形成、语法构造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思维形式发展的制约。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婴儿时期就会使用逻辑思维的形式去表达,同样逻辑思维的内容也不可能使用婴儿时期的未成语句的单词来表现。任何人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式,制约着他的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就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思维就失去了具体的内涵。在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思维和语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思维和语言的正常发展,促进着人类的正常发展。对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有助于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与言语的关系

1.言语是思维的外化

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我们怎样知道一个人想了什么,是怎样想的呢?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需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思维的内容如果不表达出来,他人是很难了解的。在交往过程中,言语交流是人们最方便和最有效的方式。没有言语的表达方式,思维就没有实际意义。思维借助言语进行表述,言语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

2.思维影响言语表达

言语的质量取决于思维的质量。思维的内容是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但表达出来的内容是由思维内容和形式决定的。想不到的事情自然不能表达出来,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达会有不同的形式,他人的理解也会多种多样。人们创造新词汇也是思维对言语影响的表现。随着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新现象都要求用新的词汇来表述。另外,由于经历、文化层次、所处环境、使用的语种等的不同,其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自然影响着人们选用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

三、常见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而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言语表达和思维的关系紧密相连,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思维的常见形式。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在对客观形象体系的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这一形象。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直观性和想象性的特点,但是形象思维并不是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从而获得新形象的输出。例如,作家塑造一个典型的文学人物形象,画家创作一幅图画,都要在头脑里先构思出这个人物或这幅图画的画面,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加工,创造出有作家或者画家自己特色的新形象。

2.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具有概括性、间接性、超然性的特点,是在分析事物时抽取事物最本质的特性而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丰富多彩、生动具体的事物才能得到再现。只有穿透到事物的背后,暂时撇开偶然的、具体的、繁杂的、零散的事物的表象,在抽象的地方去抽取事物的本质和共性,形成概念,然后才具备进一步推理、判断的能力。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和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从对立面出发,用对立的、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其主要特点是普遍性、批判性和新颖性。比如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个运用逆向思维的例子。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4.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通过“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说一件事情是“树”的主干,那么它的枝桠、叶子、根茎等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迁移类比能力越强,树干所获得的营养就越多,自然枝桠、叶子、根茎等就越茂盛。这里的营养就是人本身在生活中积聚的见识和认知,这种积淀越深厚,迁移出来的深层认知就越深刻,视野也就越广阔。

四、言语对思维的要求[4]

成语“锦心绣口”“文思泉涌”中的“口”与“心”、“文”与“思”的关系,就是言语与思维的关系。一个人思维清晰,说话便条理分明;思维混乱,说话便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思维被认为是言语的灵魂。言语表达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几乎涉及思维的一切形式。以下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言语对思维品质的要求。

1.良好的观察力

观察力对言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累方面。观察具有熟悉和了解事物的特征,帮助说话人摄取说话资料的作用。观察是联系外部世界与人心灵的窗口。人间万象、湖光山色,就是借助观察这个窗口进入人的大脑,被加工改造成人的思想和言论资源的。说话人通过观察,将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性质提出并存储于大脑中。当说话人在表达过程中需要这些材料时,大脑就会将它们提取出来。二是判断决策方面。观察是帮助人们知晓说话的情境,选择、调整说话策略的重要手段。所谓“眼观六路”,就是指观察的重要性。人们就是通过一说二看三想来判断自己所处的形势,选择自己应采取的说话策略的。“察言观色”就是指一个人在说话办事时,通过对外界的观察,来进行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2.良好的记忆力

言语对记忆的要求,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短时记忆。言语要求一个人能够边听边说,对听懂、听悟的内容做短暂保留,以供反应、应答之用。这里的“记”,虽然也可以是笔录,但主要是听记。记住别人说话的要点或使用过的观点、材料,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如在辩论赛中,对参赛人员短时记忆能力的要求就会很高,他们必须尽可能多地记住对方的话,供自己反驳时使用。二是持久记忆。主要表现在说话资料积累,言语非常强调资料占有。资料占有越充分,说起话来越容易做到信手拈来。这就要求平时做“有心人”,注意将那些有利于增强言语表达魅力的谈资,包括有用的典故、逸闻趣事、经典的言辞或语汇等等,有心储存起来,以备遣用。

3.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在言语中的作用不仅在叙述时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描绘时要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而且在议论说理时需要深入浅出,通俗活泼。通过形象思维,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有人不能理解这高深的理论,就向爱因斯坦提问,爱因斯坦回答道:“当你站在火炉前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热,而且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感觉时间过得相当慢,恨不得马上离开。但是当你站在一个美女面前的时候,你也可能会觉得发热,但是到一定时间后,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舍不得离开。”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解释,通过形象思维,举重若轻地使人明白什么是相对论。

4.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也可以称为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逻辑思维能力是言语表现力的核心。很多人说话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和材料“放进”了一个很好的“逻辑框架”,使之产生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言语对一个人抽象思维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言语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具有概括性,就可以保证一个人的话语内容具有全面性、统一性,不会丢三落四、前后不一致或散漫、重复、琐碎。其次,言语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条理性。思维的条理性,要求保证言语内容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层次性,避免语无伦次或颠三倒四。再次,言语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具有严密性。思维的严密性就是表达时概念要明确,判断要严密,推理要合乎逻辑,意思明白,不混淆观点,不转移论题。

沙场点兵

一、思维的条理性练习

介绍一个生活小常识、讲一个故事或阐明一个事理,请合理安排讲话的条理。

二、思维的敏捷性练习

快速归类练习。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我国十个著名旅游景点;和同伴比赛,说一说“一”字开头的成语。

三、思维的灵活性练习

虚拟不同的语境,就以下命题作灵活多样的表述:

(1)金钱不是万能的。

(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3)天才出于勤奋。

四、思维的深刻性练习

以“……的忧思”或“从……现象所想到的”为题,选取现实生活中一些值得忧虑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深度分析或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