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饰雕蜡技法(第二版)
- 徐禹
- 2175字
- 2024-11-03 08:46:48
第一节 锻造工艺
金属加工工艺历经千年发展,先祖们发明了多种技法。在首饰制作领域,主要是锻造与铸造两种工艺。
传统锻造技术是在制作前先将金属材料熔化,铸为块体,以火加热,直至金属块变红。之后即刻置于砧上锤打锻造。反复捶打,令其延展变形。待其渐冷,色转暗红,复入火烤,再行锤锻。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将材料锤打成适当的板材造型与厚度,如图1-1-1。这些锻造出的金属薄片,通过后期各种工艺的加工处理,制作成多种多样的饰品,如图1-1-2。
在对锻造工艺不断的摸索下,先人掌握了通过锻造得到金属基础体造型,之后凭借更为细腻的锤击、冲模、錾刻等技术,配合以焊接,将造型最终制作完成。虽然金属锻造是最普通的加工方式,但在能工巧匠手中,却创造出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上至封建帝王的祭祀礼器、赏玩之物、皇权饰品,下到日常用器、刀枪剑戟、首饰佩件,多是通过锻打錾刻、花丝编织,或是数种工艺混合制成的。如图1-1-3至图1-1-9,主要是以錾刻技法为主制作的精美器具;图1-1-10、图1-1-11是錾刻结合其他材料完成的器具;图1-1-12至图1-1-17是采取编织、錾刻、点翠等技艺综合完成的饰品。
图1-1-1 锻铁
图1-1-2 (商)锻造金珥形饰(作者摄于太原市山西博物院)
图1-1-3 錾刻与錾刀
图1-1-4 当代仿唐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
图1-1-5 (唐)武则天除罪金简(作者摄于郑州市河南博物院)
图1-1-6 (五代吴越)钱镠(liú)63岁告水府文银简(作者摄于杭州市浙江省博物馆)
图1-1-7 (战国)鹰形金冠饰(作者摄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博物院)
图1-1-8 (唐)鸳鸯莲瓣纹金(作者摄于西安市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1-1-9 (唐)包金西方神袛人物连珠饰牌银腰带(作者摄于银川市宁夏博物馆)
图1-1-10 镶金兽首玛瑙杯(作者摄于西安市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1-1-11 金扣蚌壳羽觞(作者摄于银川市宁夏博物馆)
图1-1-12 (明)金累丝凤凰簪(作者摄于武汉市湖北省博物馆)
图1-1-13 (明)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作者摄于武汉市湖北省博物馆)
图1-1-14 (清)金雀发簪(作者摄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图1-1-15 德钦藏族扭丝银手镯(作者摄于昆明市云南民族博物馆)
图1-1-16 (清)鎏金银翠鸟羽饰凤冠(作者摄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博物院)
图1-1-17 (清)金冠及镶嵌宝龙凤金簪(作者摄于扬州市扬州博物馆)
编织技术中的明珠当数花丝镶嵌技艺,其巅峰贯穿明、清两代。1958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如图1-1-18。冠通高24cm,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下檐内外镶金口,冠后上方盘踞二龙,龙首张口吐舌,两眼炯炯有神,二龙汇于冠顶。冠顶正中安置圆形火珠一粒,火焰四射,形成了二龙戏珠的经典样式。冠顶双龙汇聚,昭示着皇室气派,象征着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皇权威严。金冠结构紧凑,制作精细,根根金丝纤细如发,纺织致密而匀称。高超的花丝工艺荟萃于此等人间唯一之冠上,充分显示了有明一代黄金饰品制作的超高水平。图1-1-19为当代仿制的万历金冠。
图1-1-18 (明)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资料图片现存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图1-1-19 当代 仿制万历金冠(作者摄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图1-1-20 (清)花丝摆件(作者摄于北京市故宫博物院珍宝馆)
明、清一脉相承的贵金属花丝编织工艺,一直是皇室御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馆藏的花丝御器精品摆件,也是中国古代金属制作的典型代表,如图1-1-20。
2006年由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如图1-1-21。其图形来源于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造型,如图1-1-22。该金箔属商晚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作品,整个造型呈一圆环状,外径12.5cm、内径5.29cm、厚度仅为0.2mm,重量20g。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等距分布于内层;外层图案由四只造型相同的逆时针旋转的鸟组成,紧紧环绕着内层图案。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并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出土后,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达94.2%。该金饰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类属同一文明的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人头像,也佩戴有采用此类锻造工艺制出的金箔面具,如图1-1-23、图1-1-24,可见古蜀文明在金属锻造领域达到了一个巅峰。
图1-1-21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图1-1-22 太阳神鸟金箔(作者摄于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
图1-1-23 三星堆古蜀人造型(作者摄于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
图1-1-24 三星堆古蜀人覆面具(作者摄于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
图1-1-25 (唐)舞马衔杯纹银壶(作者摄于西安市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也是古代锻造工艺的代表作之一,如图1-1-25,该壶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壶高14.4cm,口径2.2cm,底径8.9~9.2cm,重547g。该壶主要采取锤揲与錾刻工艺成型,表面舞马以鎏金的手法来装饰。壶形模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扁圆,配有覆莲瓣式的壶盖,且用银链连接于弓形的壶柄处,既便于日常生活使用,又适于外出骑猎携带。银壶居中錾刻出一匹奋首鼓尾、衔杯待饮、跃然起舞的骏马,这就是唐代著名的舞马。此壶的舞马浮雕与壶体圆雕制作技术,反映出唐代制金工匠高超的技艺。
图1-1-26 (清)乾隆錾胎珐琅金鼎(作者摄于广州市广州博物馆)
图1-1-27 钢模与油压锻造机冲压
在中国金属制造的历史长河中,在能工巧匠的不懈努力下,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创造出金银错、铜胎掐丝、錾胎珐琅(图1-1-26)等各种各样的金属艺术品,这些种类繁多的精湛技艺,推动了中国金属制作水平不断攀升。
现代金属锻造加工是指利用贵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采用机械加工方式,使用锻造油压设备与模具,通过机械设备产生巨大能量的冲击力,瞬间将放置在模具中的金属压印贴合模具,得到造型的方法,如图1-1-27、图1-1-28。
图1-1-28 冲压镶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