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基本原理

生物科学是20世纪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为突出,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成果和新技术,主要依赖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生化实验技术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

1924年,瑞典著名的化学家T.Svedberg发明了“超离心技术”,制成了第一台5000g(5000~8000r/min)相对离心力的超离心机,开创了生化物质离心分离的先河,并准确测定了血红蛋白等复杂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获得了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37年,瑞典生化学家Tiselius发明了Tiselius电泳仪,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自由界面电泳方法,利用该法首次证明人血清是由白蛋白(A)、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组成,并因此获得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在此基础上,电泳技术不断发展,1969年,Weber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测定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938年,英国科学家Martin和Synge发明了分配色谱,利用氨基酸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分离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层析技术成为分离生化物质的关键技术,他们因此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DNA扩增技术,对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生物化学的发展离不开生化实验技术的发展,实验技术每一次的新发明都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因此学习和掌握各种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技术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