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造孔成槽

10.3.1 造孔成槽施工方案

该工程墙深量大,强漏失地层、大孤石地层造孔成槽困难,高原缺氧地区施工工效低,设备需求量大,按照第3章介绍的成槽施工方案优化组合综合比选方法,采用钻机与液压抓斗、钢丝绳抓斗相互配合的造孔成槽施工方案,充分发挥各种设备的优势,有效提升施工效率[21]

10.3.2 造孔成槽施工工艺研究改进

基于工程特点和设备组合,该工程造孔成槽施工工艺以“钻抓法”施工工法技术为主,在100m以上深度防渗墙工程中开展适应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了优化。

对于覆盖层地层中大漂石地层较少、深度较小的槽孔,尽可能采用“两钻一抓法”“两钻三抓法”“上抓下钻法”施工,最大限度地发挥抓斗的作用,工效最高。

对于大漂石地层范围大的槽孔,用钻劈法穿透30m左右漂、孤石层后,再采用钻抓法施工下部地层。

在“钻抓法”的基础上,在抓斗抓取副孔施工中,研发了“回填抓取法”“加打主孔法”等配套施工工法。

(1)“回填抓取法”。根据工作方式不同,抓斗分为液压抓斗和钢丝绳抓斗(又称为机械抓斗)。无论是液压抓斗还是机械抓斗,决定其工效的因素主要有:①斗体自重;②斗体闭合力;③地层性状。对于机械抓斗而言,其切削地层(土体)能力主要体现在斗体自重,自重越大,其切削地层能力越强,工效越高;对于液压抓斗而言,其切削地层能力主要体现在斗体闭合力,这个闭合力由液压系统提供。这就得出一个基本研究方向:在斗体自重及斗体闭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决定抓斗工效的因素取决于地层性状。地层松软,少有或没有漂、孤石等,抓斗工效则高,相反则低。

在以往众多砂卵石地层施工防渗墙工程实例中,均是冲击钻造完主孔后直接用抓斗抓取副孔。在抓斗抓取副孔过程中,副孔中的漂卵石掉入已造好的主孔中,当掉入主孔中的漂卵石与副孔深度相同时,抓取难度极大,往往是再由冲击钻机打回填,达到一定深度后,再由抓斗施工。如此反复,抓斗工效极低,甚至无法继续施工。在泸定坝基防渗墙、向家坝一期围堰防渗墙等大型工程施工中都遇到了此类问题。

由此可见,改变主孔地层性状是提高抓斗工效的有效途径。为此,在研究中,将已造好的主孔回填壤土或钻屑,使主孔中不存在抓斗难以抓取的漂卵石,形成了“回填抓取法”施工工法技术。这样,通过改变主孔中地层的颗粒组成和地层性状,大大提高了抓斗切削土体能力,使抓斗工效显著提高。经试验对比,主孔回填与不回填钻屑工效相差1.5~2.0倍。

图10.2 回填抓取法示意图

将抓斗向侧下方的切削力设为E1,抓斗因遇土体阻力而上浮的力设为E2。当主孔中回填钻屑后,同样质量和闭合力的斗体由于钻屑松软,使得其切削力E1显著增加,上浮力E2明显减小[图10.2(a)],此时,斗体向侧下方切削力远大于上浮力,即E1E2;当因抓取副孔而使主孔中填满漂卵石时,斗体向侧下方切削力E1显著减小,而上浮力E2增加[图10.2(b)],此时,斗体向侧下方切削力与上浮力近似,即E1E2。由此可见,通过主孔中回填钻屑并改变地层颗粒组成和性状,可显著提高斗体切削土体能力和抓斗工效。

(2)“加打主孔法”。当地层孤、漂(块)石较多时,抓斗抓取副孔工效较低,采用钻机在副孔中部加打一主孔,穿过含孤、漂(块)石地层,进行地层预破碎后,然后再由液压(钢丝绳)抓斗抓取副孔覆盖层至基岩表面,最后由钻机施工副孔基岩部分,此工法对于大比例孤、漂(块)石地层深防渗墙施工十分适用。

10.3.3 槽段划分

根据工程特性,综合考虑地层、墙体深度、设备能力等,该防渗墙槽段划分有以下3种形式。

(1)0+422~0+755段防渗墙,采用“钻抓法”施工,槽孔深,槽段划分采用“一期小槽、二期大槽”的原则,即一期槽槽长为4m,分为2个主孔和1个副孔,主孔为1.0m,副孔为2.0m;二期槽槽长为7.0m,分为3个主孔和2个副孔,主孔为1.0m,副孔为2.0m。该段防渗墙典型槽段划分如图10.3所示。

图10.3 0+422~0+755段防渗墙典型槽段划分图(单位:cm)

(2)0+146~0+422段防渗墙,槽孔深度较小,为加快进度,槽段划分一、二期槽段长度均为7m,主孔为2m,副孔为2.0m。该段防渗墙典型槽段划分如图10.4所示。

图10.4 0+146~0+422段防渗墙典型槽段划分图(单位:cm)

(3)剩下的山坡台阶段防渗墙,由于场地限制不便于大型抓斗展开施工。二期河床段防渗墙,因地质条件相对复杂也不宜做大槽孔。两者槽段长度均划为6.6m,主孔为1m,副孔为1.8m。山坡台阶与河床段防渗墙典型槽段划分如图10.5所示。

图10.5 山坡台阶与河床段防渗墙典型槽段划分图(单位: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