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河流与城市特色

1.7.1 河流是城市特色构成要素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体型环境[11]。美国学者H.L.Harnham在《维持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中说:“(城市)鲜明的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的建筑和桥梁的敏感性、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关系、日常的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构成城市识别性的元素包括:城市形体环境特征和面貌;城市中可观察的活动和集会活动;含义或象征。”城市的特色构成要素包含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部分[12],其中自然要素中的有形要素、人文要素中的物化要素,构成城市空间特色(图1.7-1)。任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其依存的特定的自然环境,自然要素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最核心要素,精巧地利用、突出自然要素能形成十分显著的城市特色;而河流则是重要被加以利用的自然元素。河流也会影响到非物化要素,例如与河流相关的历史传说、音乐、舞蹈等。

图1.7-1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12]

1.7.2 河流影响城市空间风貌

天南海北不同,河湖水系的类型不同,其空间特色也复杂多变。南方的山清水秀,植物茂盛,给人以缠绵多情的阴柔印象;北方的河流水少,岸缘粗砺,呈现苍茫辽阔、粗狂豁达的风貌。水系的结构形态呈多样化。河流算是线性带状,坑塘和小湖泊算是点状,大湖泊算是面状。点线面结合会形成复杂的物理结构,呈现超出日常见闻的形态。当然,人们感觉到的河湖水系的空间特色,会比物理结构带有更多的感觉色彩。例如,河流规模不同,给人的感受迥然不同:当河流窄浅,水质清澈,潺潺流动时,人有亲近触摸的渴望;当宽阔浩荡时,一望无垠时,站在河边,自我感觉渺小,像面对汪洋,这样她带给人的城市印象就有不同。“泉城”济南源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苏州河道密布,水网纵横,则有“水城”之美称。同样是江南水乡,每个城的河渠仍各具风貌特色,例如,苏州呈棋盘格状,无锡呈鱼骨状,嘉定城骨干河呈现十字交叉状。城市水系各不相同的结构和形态,会形成别具特色的城市形态格局和风貌特色。

1.7.3 河流影响社会文化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生活习性、民俗风情、群体性格,无不受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河湖水系通过影响城市结构布局、经济发展、生产生活而影响城市的社会文化特色,其影响的程度、时间长短,则取决于包括河湖水系的众多因素。

中国南方多降雨,遍布沟渠,交通多用舟楫,小舟负载日常物品直抵屋檐之下,十分便利,因此多滨水村镇;烟雨迷蒙中,小桥流水,捣衣声阵阵,一片江南温婉文化生动浮现(图1.7-2)。

图1.7-2 江南小桥流水

河流运输尤其漕运影响古代城市的兴盛、衰落,商业发展导致一些社会制度的变革,如隋唐的里坊制度在北宋时开始解体。儒家文化发祥地的济宁则因京杭大运河而兴盛。

水量和水质也会影响城市代表性的手工业产品,例如,成都因江水“灌棉”,色泽鲜艳,织锦业发达,号称“锦城”;古代广州城内多河、渠、湖、池,产大量鱼、虾、蚌、蟹、蔬菜,烹调业和饮食文化发达,“食在广州”成为众口之碑。

一些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与河流、湖泊结合,会成就城市的名声,或者形成民俗活动,或者成为某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载体。传说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武帝赏他一坛御酒,他当即将御酒打开,倾倒入身旁的泉水中,与一起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共饮泉水。泉水清冽,酒香浓郁,故名酒泉。据《酒泉县志》记载:古酒泉原有泉三眼,“半亩澄潭,一汪皱绿”,水流二十里,灌溉农田十五顷。现在的酒泉因航天发射而闻名天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身汨罗江而亡,楚人竞相以舟楫拯救,并在每年此日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被鱼吃掉。这就形成了食粽子、竞龙舟的端午节,至今成为中国民间四大节日之一。文天祥过零丁洋而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精神永驻史册。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江更名为曹娥江,绍兴市现存有曹娥庙,永昌孝道。

图1.7-3 龙舟竞赛

人们汲水、治洪、治涝,也由此产生具有时代特色的治水文化。一些河流、湖泊因治理人的不朽功绩而留下了名字。如元代贾鲁善治黄河,河南郑州现在仍有贾鲁河和贾鲁塑像;潮州有因唐朝韩愈而更名的韩江;杭州有源于苏轼治理西湖而流名的苏堤。一些地名、城市名称也与河流有关,例如,济南源于城市位于古代济水之南,济源指城市位于济水之源,商水县取名于商水。降雨对农业的极度重要、水灾难以承受的后果、大河不可预见的神秘,使古人对水亲近、期盼、畏惧兼而有之,认为河水也像其他生物一样具有灵性和灵魂,有水神主导,需要祭祀,因此在各地大量修建龙王庙,定期祭祀以求风调雨顺。

孙盛楠[13]论述了城市水系对开封社会文化特色的重要影响,指出开封城市水系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国时期、隋唐、北宋、明清时期,民国之后,这种相关性逐渐减弱。

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在城北开凿鸿沟,沟通黄水、淮水和济水水系,使大梁变成商业都会,大量贤才汇聚,养士之风兴盛。隋唐时期开凿大运河,漕运使汴州成为军事和商业重镇,便利的交通使燕赵、吴楚文化与当地文化逐渐交融。

北宋时期,东京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中心。手工业、商业沿河密集分布,延长营业时间已成为买卖者双方的共同需要,里坊制度逐渐瓦解,伴随产生了繁荣的夜市,开中国夜市之始。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除了以书画、园林为代表的东京宫廷文化外,以瓦子为代表的市民文化开始兴起,融合南部风尚与北方民风的各种传统节气民俗逐步成型。宋代清明节上河远足踏青的习俗至今尚有重要影响。清明节人们有踏青春游之习,此时节冰封的河水消融,南方的首批货物运抵东京,从而形成了清明上河的习俗,这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真切的反映。随着城市水运功能的消失,清明节上河的习俗逐渐消失,但是远足踏青仍是开封清明的重要内容。2009年,开封市举办了首届清明文化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开封命名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开封丰富的水资源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水上体育活动类型。如将龙舟争标、水秋千、抛水球和泅水等多种水上运动结合了起来的金明池水戏,讲武池和金明池水战演练等。

元明清时期,商业文化为主流文化。明清时期的开封屡遭黄河水患,治水成为关乎城市存亡、居民生死的大事,由此衍生出汴梁的治水文化。修筑护城堤、林公堤,体现了人们的治水智慧。明正统年间建回龙庙,内铸镇水铁犀,明正德年间建禹王庙,祈求河神的保佑,则反映了人们传统的精神寄托方式。清代开封三月三举行禹王台庙会,祭祀治水功臣夏禹,清代章回体小说《歧路灯》记载了禹王台庙会盛况。现在开封仍有禹王台公园(图1.7-4),内存牌坊、御书楼、禹王殿、左右两祠、御碑亭等建筑。1993年恢复禹王台庙会,此时已演变成融合文艺表演、娱乐和商贸为一体的民俗活动,不再包含祭祀大禹的传统仪式。

图1.7-4 开封禹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