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河流健康的概念

河流健康的概念借用生态系统健康这一概念。生态系统健康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处于良好状态。

研究河流健康的起因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资源的过程中,河流系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河道断流、河槽萎缩,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问题表明了河流功能的衰退,也影响了河流社会功能的发挥。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河流中的生物,分析河流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陆续开始了河流保护与修复行动,如德国的莱茵河生态治理,美国密苏里河的自然化修复等。河流健康的概念逐渐发展。

现在,尚没有统一的河流健康的概念。刘昌明认为,健康河流是指在相应一定时期其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和谐并能够均衡发挥的河流,其标志是具有良好的水质、水沙流畅的河床与可维系的河流生态系统[38]。董哲仁认为,结合我国国情,健康河流是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良好河流[39]。这两种定义都认为,河流健康需要同时满足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有一派观点,认为河流健康主要是指河流的自然属性,对处于健康状况的河流而言,应该是河流的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没有受到破坏[40]。持这种观点的多为国外专家。河流健康的概念被部分专家质疑,认为在科学意义上它是主观的、模糊的,是无法度量的,也无法确定河流健康的基准点[41]

作者同意刘昌明、董哲仁等的观点,认为:河流健康是河流处于正常发挥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期望状态,此时河流生态系统尚处于其承载能力之内,属于基本稳定状态。

河流健康是一种认识理念,可以作为河流管理的工具[41],也可以作为规划设计的工具。河流健康理念可促使河流管理者和设计者调整思想:河流不仅是资源的被开发者,也是生态系统的被保护者,具有双重身份。河流健康可用于确定河流设计与管理的目标:对河流状态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判断河流的健康状态,进而确定修复措施,改进管理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河流健康是对河流状态的评估,反映了人们对河流价值的理解与价值取向,是一种期望,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人群视角中的河流健康会有所不同。但它也是河流状态的客观反映,模糊的主观部分主要是评价指标的阈值和理想参照状态的选取,而诸多测量值都是客观的,因此能够对河流的不同状态进行比较。河流健康评价是可以指导工程实践的方法。

河流健康具有时空变化的特点。河流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直至到达成熟稳定状态的变化,而且能够反馈外界的干扰,自动调节其状态。因此,从时间尺度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地理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共同作用,河流会处于不同的状态,状态是随时间变化的。同样的道理,一条河的不同河段,地域特点和社会背景不同,表现出的状态也呈现出差异性。因此,河流健康作为河流状态的评估指标,具有随时间和位置变化的特征。

实践中,河流的健康指标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设计人员不能固守某种认识,要促进和接收各方达成一致的结果。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河流所在区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河流必然被要求承担社会功能。只负担自然功能在无人管理的土地上自由发展的所谓纯自然状态河流,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期望河流各方面功能均达到理想状态几乎不可能,设计人员不能抱有“理想健康”的幻想,河流健康的量化指标只能是一个妥协的目标。公众往往基于利益对河流的要求过高,导致河流过度开发,设计人员要促使公众降低期望值,加大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力争维持河流的良好生态环境,保障河流能够可持续地向人类子孙后代提供服务。

在实践中,河流的健康是一个逐渐逼近的结果。首先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时间单位至少以年来计算。受损严重甚至彻底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恢复或重建进程。人们提供的主观修复措施尚需要大自然的客观检验和修正,修复的预期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人类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不断进步,对河流功能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时段特征,河流健康的标准在不断变化。所以,设计人员和管理者不能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要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分阶段修复和不断改进是现实的做法。设计人员可以规划分期目标,重点着眼于解决近期突出问题,力争很快见到成效,促使公众意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