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水利工程经济概述
一、概述
工程经济学是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经济学科。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的经济效果的一门学科。通过考察工程生产的预期目标和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以获取最佳经济效果。比如说一个项目的投资,有多少资金、资源,可以选择什么最佳方法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或者是投资项目需要贷款,选择什么样的贷款方案,可以使贷款人在投资期内获取收益。水利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工程技术学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它是工程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水利工程学科与工程经济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水利工程经济学是应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水利工程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水资源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水利工程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①对于新建工程,需要根据水利方面的技术要求、水利建设规章制度、规程规范和财务部门的有关规定,通过经济计算,对不同工程措施或方案进行经济效果的评价,为决定工程方案的优劣和取舍提供依据;②通过经济计算和经济效果评价,修订水利的技术政策、规章制度、规程规范和财务规定;③通过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改进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水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等。
二、国内外水利经济发展概况
1.国外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概况
国外水利水电工程经济计算方法,按其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分为动态经济分析与静态经济分析两大类,前者以美国为代表,后者以苏联为代表。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进行项目的经济分析时,把时间因素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对时间因素考虑得越来越细,由按单利计算发展到按复利计算,有的企业决策中还考虑“连续复利”的计算方法。苏联在1960年前进行项目经济分析时基本上是完全静态分析,1960年以后,也规定要考虑新建工程在施工期资金积压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并规定时间对资金影响的年标准换算系数为0.08,但对工程建成后运行期间的年运行费、效益等仍没有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
(1)美国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概况。
1)早期阶段。19世纪初,美国就把效益超过费用作为衡量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准则。1930年格兰特编著的《工程经济学原理》一书,采用复利计算方法,研究判别因子和短期投资评价,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动态经济计算方法。
2)中期阶段。美国于1946年成立了联邦河流流域委员会效益费用分会,该分会在1950年提出了《河流流域工程经济分析的建议方法》(封面是绿色的,故简称“绿皮书”)。书中规定,每项计划工程都应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净收益为基本目标。根据肯尼迪总统1961年10月的指示,陆军部、农业部、内务部等共同起草了《水土资源工程评价的新标准和准则》,它提出工程项目的规划目标为:①通过全面改善水土资源条件的各项措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②保护国家自然资源;③工程布局要注意地区平衡,发展全国的每一个地区;④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
3)后期阶段。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对水资源工程评价,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外,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保护。
美国后来提出各种方案及颁布各种法规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并着重指出:①所制定的水土资源规划应在实现这个目标方面兴利除害;②所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是以货币表示的全国商品和劳务(含服务行业)净产值的增加,在水电方面两个特殊变化:一是对已建的联邦工程,可用市场适销性分析代替需求分析的新增或扩建水电容量范围,由2.5万kW以下增至8万kW以下,二是对100%由非联邦政府投资的水电工程,可用财务分析代替国民经济发展效益分析。
(2)苏联水利经济发展概况。
1)早期阶段。苏联在建国初期,曾接受西方国家“资金利率”的概念,并应用于编制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中。在方案比较中,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将工程投入运行的年份作为计算基准年。规定建设投资要考虑报酬,报酬与基建投资的比值取名为经济效率系数,它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资金数量和国民经济的年增长速度。苏联国家计委曾规定这一系数为6%。在苏联,这一方法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
2)中期阶段。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有人认为“资金利率”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对建国初期规定的计算方法做了很大的修改,修改后的内容以劳动量作为价值的主要尺度。经济评价的方法不计入资金的时间价值。方案比较采用相对比较的方法,即在同样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比较其节约的总劳动消耗量,而不是比较所选方案的直接最大利润。在方案比较中,引进了抵偿年限的概念,以此作为选择方案、确定运行参数、进行经济核算的基础。在工程方案的经济比较中,通常采用抵偿年限法和计算支出最小法,并规定了各经济部门的标准抵偿年限。这里的所谓抵偿年限,即是两个方案的补充投资(投资差额)与所节约年运行费用之比;所谓计算支出,即是指方案的年运行费用和年折算投资之和,而年折算投资为方案投资除以标准抵偿年限得出的,是不考虑利率的。这一阶段,国家经济建设的资金是由国家无偿拨付,不考虑利息,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3)后期阶段。由于无偿使用生产建设资金,导致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大量积压浪费,拖延了施工进度。
1960年,苏联颁布了《新的基本建设投资经济计算典型方法》。其中规定要考虑新建工程在施工期投资的利率,改无偿使用资金为有偿使用,把基本建设由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并以利润及利润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主要指标。
1988年11月10日,苏联国家计委批准颁布了《苏联投资效果的计算方法》(第四版)。规定在编制计划前期、设计前期、设计等文件时,均要计算投资效果。在计算中,要计算总经济效果,即效益与带来该效益的投资比。在向经济核算及自筹资金过渡,并同时扩大企业和地区管理权力的条件下,效果的计算应以综合的国民经济的观点为基础,既要考虑投资总和,也要考虑由此而得到的经济与社会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对费用和效益的计算,均需考虑时间因素。
2.我国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为数很少,故未形成自己的水利工程经济学科,但也有一些初步的应用研究。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修建的兼有防洪、灌溉和内河航运综合效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考虑了工程的所费(稻米若干石)和所得(灌溉农田若干亩),进行了很粗略的水利经济计算。1934年冀朝鼎编著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从宏观经济上分析、论证了水利经济的效益;之后在三峡工程中应用欧美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在水利水电规划,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中,遇到了许多经济问题。该时期主要采用苏联的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静态经济分析方法,未能与我国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总之,由于各种因素,忽略了必要的经济评价工作,水利动能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致使有些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效益小,工程经济效果很差等,造成了这一时间修建的水利工程“建设成绩很大,浪费也很大”。
1978年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强调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讲求经济效果,水利经济工作又得到了蓬勃发展。自1987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发布后,各部门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了实施细则,对水利工程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介的内容和方法做了全面的规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可行性研究中,大大丰富了我国水利经济学科的内容,特别是长江三峡工程涉及各方面的水利经济问题,如防洪、发电、航运和综合效益的计算、集资方式、投资分摊、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分析、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投资风险分析、替代方案经济比较、建设适宜时间分析、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综合经济分析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又促进了我国水利经济学科的发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水利经济研究和实践,虽然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但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成果,紧密结合我国水利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近十多年来,进展很快。在某些理论和方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既从宏观上研究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研究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在水利工程不同功能的效益计算方法方面,形成了体系。但我国在水利经济分析论证制度化、法律化方面还要作很大的努力。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1)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3)全过程经济效益分析与阶段性经济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全过程经济效益分析为主。
(4)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宏观效益分析为主。
(5)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以价值量分析为主。
(6)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以预测分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