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泽荆楚 水润京华:湖北南水北调工程·综合管理卷
- 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北省南水北调管理局编著
- 6633字
- 2021-10-29 23:23:08
第一节 南水北调的由来
一、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差异
(一)南方与北方的地域差别
1.区域划分
我国的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此线以南为南方,以北为北方。北方地区一般是指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南方地区一般是指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3.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第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断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二)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差别
1.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mm,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2.我国南方的主要气候特征
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1月均温在0℃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1月均温大于15℃,长夏无冬)。年降水大于800mm(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mm,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由南向北变短。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因为纬度的差异,造成了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地处高气压副热带,所以气候相对炎热,且靠近海洋,促使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流通,与北方的寒冷气流抗衡,形成对对流雨。所以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北方地处北温带,气候相对温暖。东部临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夏季温暖,夏季寒冷。西部则深居内陆,气温日差较大,全年少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中温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所以南北气候有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所以南北植被也有一定差异。南方植被以长绿阔叶林,北方则以温带落叶林和寒带针叶林为主。
(三)南方与北方的水量差别
1.全国水资源情况
由于秦岭对于气候的重大影响,使得我国秦岭南北河流显示出不同的水文特征。秦岭以南的河流没有封冻期,水量丰富,泥沙含量小;而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封冻期,且越向北去结冰期越长,河流的泥沙含量较大,而水量较小。
根据全国水资源公报,2014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22.3mm,与常年值基本持平。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16.9mm,比常年值偏少3.4%;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5.3mm,与常年值基本持平。从行政分区看,东部11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东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45.8mm,比常年值偏少5.4%;中部8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中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925.4mm,比常年值偏多1.1%;西部12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1.0mm,与常年值基本持平。
地表水资源量。2014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26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7.4mm,比常年值偏少1.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1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62.9mm,比常年值偏少13.0%;南方4区为22453.1亿m3,折合年径流深657.9mm,比常年值偏多0.6%。从行政分区看,东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5022.9亿m3,折合年径流深471.3mm,比常年值偏少3.1%;中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6311.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78.3mm,与常年值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14929.4亿m3,折合年径流深221.7mm,比常年值偏少1.9%。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45.0亿m3,比常年值偏少4.0%。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616.5亿m3;山丘区浅地下水资源量6407.8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79.3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4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370.3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4%、35.8%、8.1%和5.7%。
水资源总量。201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266.9亿m3,比常年值偏少1.6%。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03.0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2.9%(地下水资源量的87.1%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58.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1.6%,占全国的17.1%;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608.4亿m3,比常年值偏多0.7%,占全国的82.9%。从行政分区看,东部地区水资源总量5332.3亿m3,比常年值偏少3.5%,占全国的19.6%;中部地区水资源总量6768.8亿m3,比常年值偏多0.5%,占全国的24.8%;西部地区水资源总量15165.8亿m3,比常年值偏少1.8%,占全国的55.6%。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5.2%,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8.8万m3/km2。
2.北方地区主要流域缺水情况
北方地区中的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相适应的地区。该区总面积145万km2,约占全国的15%,区内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工业基地,有首都北京,还有天津、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平顶山、南阳、徐州、济宁、济南、青岛、烟台和兰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西宁等大城市,具有承东启西、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全年降水约80%集中在6—9月,特别是黄淮海平原,7—8月的降雨量可占全年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造成汛期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又严重缺水。
黄河流域面积79.5万km2,干流全长5464km,从西向东跨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三个气候带。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m3。上中游紧邻西北内陆干旱的戈壁荒漠,中部是黄土高原,有43.4万km2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下同)总面积33万km2,其中平原面积占2/3,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该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很大,旱涝交替出现。平原地区耕地集中连片,保证灌溉用水(尤其在干旱年份)是促进粮食稳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胶东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海河流域面积31.8万km2,其中平原面积12.9万km2,流域内人口密集,大中城市众多,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该流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m3,缺水十分严重。
与黄河邻近的河西走廊黑河、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仅100mm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2000mm,缺水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河道断流加剧,尾闾干涸长度增加,湖泊消失,土地退化,草原沙化等。
由于长期干旱缺水,尽管黄淮海平原地区都加大了节约用水的力度,但仍然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农业和生态用水以及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以维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黄河下游断流频繁,淮河流域污染严重,海河流域基本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严峻局面。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已分别高达67%、59%和超过94%,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尽快调水补源,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并实施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的措施,使地下水资源得到恢复,成为可靠的战略储备,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发展空间。国内外许多已建调水工程的实践证明,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支撑缺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南水北调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优势所在。
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汉江流域水资源情况
汉江位于长江中游,涉及湖北、陕西、河南、四川、重庆、甘肃等6省(直辖市),各行政区面积分别占40.49%、40.05%、17.49%、1.96%(四川、重庆、甘肃合计)。流域面积约15.9万km2。流域北部与黄河,东北部与淮河,西南部与嘉陵江、沮漳河相邻;东南为江汉平原,与长江无明显分水界限。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以北源沮水最长为正源。襄阳以上总体流向东,以下转向东南,干流全长1577km,落差1964m,其中丹江口以上上游占总落差的90%。除汉中和安康盆地外,其余均为山地,平均比降0.6‰,河段长925km,集水面积9.52万km2;丹江口至钟祥中游段,流经丘陵,平均比降0.19‰,河长270km,集水面积4.68万km2;钟祥以下流经江汉平原,河道逐渐缩窄,平均比降0.06‰,河长382km,集水面积1.7万km2。主要支流有堵河、丹江与唐白河。
汉江流域年均降水873mm,夏季暴雨主要在白河以下的堵河、南河、唐白河流域,洪水历时较短,洪峰较大,且与长江洪水发生遭遇,秋季暴雨以白河以上为主,洪水历时较长,洪量较大,常连续数个洪峰。历史洪水有1583年、1724年、1832年、1852年、1867年、1921年、1935年等7年,以1583年最大。流域径流深高值区米仓山、大巴山分别为1400mm和1000mm;低值区商、丹盆地及东部南襄盆地小于200mm。汉江上游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中下游输沙量,丹江口建库前80%以上集中在汛期7—9月,建库后多年平均含沙量剧减,中下游来沙由干流为主(占96%)变为支流为主,河床组成粗化至襄阳。
汉江总体水质较好,现状水质Ⅱ类、Ⅲ类以上河段1200km,占整个评价河长的91.8%。
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582亿m3,人均水资源量1470m3。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831.6MW,其中干流理论蕴藏量3489.5MW,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3847.7MW。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上游,控制流域面积9.5万km2,主要分布于湖北、河南两省境内,为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水产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库,于1973年建成初期规模,坝顶高程162m,正常蓄水位157m,相应库容174.5亿m3。水库面积745km2,回水线沿河道长度,汉江为177km,丹江为80km。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大坝加高至176.6m,正常蓄水位170m,总库容290.5亿m3,水库面积1050km2,回水长度汉江为194km,丹江为93km。
丹江是汉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东段南麓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境内,分北、西两源。流域地处汉江中游,地跨陕西省商洛市的商州、丹凤、商南、山阳,河南省洛阳市的栾川、三门峡市的卢氏,南阳市的西峡、淅川及湖北省十堰市的郧阳区,涉及3省5市10个县(区)。干流全长443km,流域总面积16812km2。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2.29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量为0.14亿m3,丹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合计为32.43亿m3。其中,荆紫关以上段为16.49亿m3,以下段为15.94亿m3(含地下水0.14亿m3);最大值为46.25亿m3(1964年),最小值为4.74亿m3(1978年)。
二、毛泽东主席首提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的宏愿,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2年深秋,毛泽东主席考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接着,他又对长江进行考察;在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深入交谈讨论中,提出了长江治理与开发中最为关键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两大课题。林一山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意图,立即组织人马,开展“引汉(江)济黄(河)”线路的查勘。经过多年的查勘论证,确定南水北调以丹江水库为水源,经方城垭口,翻越桐柏山脉、伏牛山脉,沿太行山脉,向北流经黄淮平原,再穿越黄河引向北京、天津、河北。
三、几代领导人纵论与关注南水北调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主席在会上纵论南水北调,“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引黄济京,同北京连起来。”是年,开始兴建丹江口水库,至1973年3月,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建成。
198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详细询问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后的防洪、发电、灌溉效益与二期加高情况。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集中必要的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抓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
2000年9月27日,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上,朱镕基总理指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2004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现在东线、中线已经开工,要按照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做出重要指示:“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201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指示,指出南水北调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人的民生民心工程。希望继续精心组织、科学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移民安稳致富。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惠及亿万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党和国家系统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1973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强调:“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汉、淮、河、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加速制订。”“南水北调”四个大字第一次写进了中共中央文件。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1996年,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共86人,另聘专家40余人参加专题审查工作。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东线工程开工。2003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中线工程开工。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穿黄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河北省岗南、黄壁庄两水库的水,经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抵达北京。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黄河南段全面开工,标志着整个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全部开工。2012年,移民搬迁任务全部完成。2013年,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完工,工程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