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洪水灾害及其治理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占据各种自然灾害的首位。导致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广、面积大、频次高、灾情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自然地理方面,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纬度横跨北纬22°~53°,自然环境差异大,具有产生严重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西高东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全国约有60%的国土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水文气象方面,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汛期4个月集中全年雨量的60%~80%,长江以南地区汛期4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华北、东北、西南地区,多雨期4个月雨量可占全年的70%~80%,热带风暴和台风常常深入内地产生特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总体上,东部地区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台风和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主要由融雪和局部的暴雨形成。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洪水灾害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我国5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工农业总产值集中于七大江河中下游约100万km2的土地上,这些地区地面高程多在洪水位以下,加之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水土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造成洪涝灾害频繁;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加重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一方面,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变暖,从而改变大气环流、气候和水旱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的属性(如对草原、森林的破坏)影响区域气候和洪水发生,具体表现为:①毁林开荒破坏大量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降低了对水旱灾害的缓冲作用;②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淤积,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仅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围垦而消亡的湖泊达1000余个,湖泊面积与库容大幅度减少,例如洞庭湖1925年面积达6000km2,到1949年只剩4350km2,1958年减少到3141km2,1978年仅存2691km2,湖水容积从1949年的293亿m3,下降到1978年的174亿m3,减少幅度达到40.6%。长江下游河道及太湖地区由于盲目围垦,已减少蓄洪面积520km2,致使1991年大水到来之时不得不炸堤分洪。

1990年到20世纪末,水灾有愈演愈烈之势,1991年水灾损失779亿元,1994年达1797亿元,1995年为1653亿元,1996年达2200亿元,1998年竟达2700亿元。

为了减轻洪水的侵害,我国开展了以防洪减灾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流域已形成了包括堤防、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的防洪工程体系。至2010年,已建成水库9.8万多座,其中大型水库756座;已建各类堤防超41.3万km,其中5级及以上主要堤防27.5万km;开辟临时分蓄洪区约100处,可分蓄洪水1000多亿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