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小麦种植概况

一、我国小麦种植分布面积

小麦是全球种植范围最为广泛的重要粮食作物,约34%~40%的世界人口以小麦作为主粮。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小麦生产国。小麦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战略性粮食储备品种。在我国,小麦的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5%,是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作物总产量的22%左右,年消费总量约1.2亿t,每年消费量增长约为2%,是我国约一半人口的主食,在中国粮食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小麦的生产既关系到农民增收,又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小麦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地区上来看,北自黑龙江省的漠河地区,南至广东省的海南岛,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抵沿海各地以及台湾省;从垂直分布来看,从低于海平面154m的吐鲁番艾丁湖公社,到海拔4400m的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白巴区切村,都种植有小麦。可以说,小麦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作物。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不断下降,而小麦是下降最多的。据统计,1978—1997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一直在2900万hm2上下波动。1997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329万t。但是从1998年起,小麦种植面积连续7年下降,2004年仅有2160万hm2,比1997年的3000万hm2下降了2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小麦总产量从1998年起连续6年下降,2003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到最低水平的8649万t。2005—2009年,播种面积回升至2429万hm2,小麦总产量也有所增加,到2009年达到11512万t。但我国小麦需求总量却在逐年上升,供需缺口有逐年加大的趋势,小麦的供需矛盾呈现紧张态势。另外,我国小麦的种植收益比其他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低,比经济作物更低,导致麦农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下降,也对我国小麦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以种植冬小麦(就是秋、冬季播种,春、夏季收获的小麦)为主,冬小麦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80%以上,但也有春季播种、夏季收获的春小麦。在全国范围内,几乎全年都可以在田间看到麦苗,从1—12月都有小麦成熟和收获。小麦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作物,在山地、丘陵、平原、河滩,还是各种类型的土壤上,一般都能够生长。

我国小麦分布虽然很广,但是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唐古拉山以东,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四川、山西等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75%,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春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包括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这些地区冬季严寒,多数地方小麦不能安全越冬,所以种植春小麦,是我国主要的春麦区。近十几年来,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新的小麦优良品种育成和耕作栽培技术的提高,在原来的春小麦地区或春麦、冬麦兼种区,冬小麦的栽培面积有一定的发展(如新疆的北部、甘肃的河西地区以及西藏高原);有的冬麦区为了提高复种指数或避灾,春小麦的面积有所扩大(如河北省的北部地区和北京、天津地区)。根据自然条件以及现阶段的小麦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和栽培特点等,我国小麦栽培区域一般划分为:北方冬麦区,黄淮平原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青藏高原春、冬麦区,新疆冬、春麦区,共10个麦区。上述划区还是比较粗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有关资料的积累,还可做进一步的修改。

二、山西省小麦种植分布情况

山西省位于我国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是我国的内陆省份之一。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全境总面积为15.6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6%。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纵长约682km: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34°3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40°44′。东西间距较短,宽约385km: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东经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110°14′。

全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各地年平均气温为4~14℃,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358~621mm,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山西省是典型的由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m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m,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m。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境内主要山脉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太岳山等,境内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晋城、阳泉、寿阳、襄垣、黎城等盆地。受纬度和海拔双重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生态条件,因此小麦生长的限制性生态因素、栽培条件和品种类型有明显不同。

1.山西省耕地情况

根据《2013年山西省年鉴》的统计,山西省主要年份耕地的情况见表1-1。

表1-1 山西省主要年份耕地的情况 单位:103hm2

由表1-1可以看出,1978—1995年期间,山西省总的耕地面积平均为(3600~3900)×103hm2,但是2000年的总耕地面积达到了4341×103hm2,是历年来的最大值,相对1995年,增加了近700×103hm2,增幅为19%。但是,2000—2013年期间,山西省总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4000×103hm2左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从1978年的1092×103hm2增长至2013的1383×103hm2,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较小,但还是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以前山西省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基本上相差不大,平均为28%;2006年以后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基本上相差也不大,平均为32%。

2.山西省各地区小麦生产情况

山西省南北间距较长,境内地形独特、地貌复杂多样,因此山西省的北部地区,如大同朔州区,主要种植春小麦,而山西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主要种植冬小麦。山西省按照小麦的生产情况,划分了七大区,从北到南依次为大同朔州区、忻州区、离石吕梁区、晋中区、长治晋城区、临汾区和运城区。其中大同朔州区和忻州区主要种植春小麦,其他地区主要种植冬小麦。根据2013年《山西省农村统计年鉴》,2013年山西省各地区冬小麦的生产情况见表1-2。

表1-2 2013年山西省各地区冬小麦的生产情况

续表

续表

根据2013年《山西省农村统计年鉴》的资料统计,全省有冬小麦和春小麦,春小麦主要在山西省的北部,如大同、朔州等地区,分布较少,但冬小麦的分布较广,种植面积较大,从南到北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太原、晋中、吕梁、阳泉、长治、临汾、晋城、运城等。

由表1-2和表1-3可以得出,山西省主要以冬小麦为主,种植面积较大,覆盖的面积也较广,而春小麦种植面积较少,仅在山西省的北部地区,如忻州、朔州等。春小麦的种植面积仅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0.1%。另外,由表1-2中的数据分析可知,2013年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是运城地区(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49.9%)和临汾地区(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44.1%),其次为晋城市(29.2%)、晋中市(5.2%)、长治市(4.9%)、吕梁市(1.2%)等。

表1-3 2013年山西省各地区春小麦生产情况

根据同一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和总播种面积的资料可以看出,太原市小麦播种面积占当地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4%、阳泉市为0.5%,长治地区为4.9%,晋城地区为29.7%,晋中市为5.2%,运城地区为49.9%,忻州区为0.1%,临汾区为44.1%,吕梁区为1.2%。运城和临汾地区近一半播种面积种植的小麦,其次为晋城区,近1/3的耕地种植小麦。

从表1-2和表1-3中还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小麦每公顷的产量差别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各地的气象条件不同、小麦的品种不同,另外,小麦的灌溉施肥情况各异等,都会影响到小麦的产量,若灌溉施肥都适当,每公顷的产量就能增加,有些地区产量较低,可能小麦的有效灌溉面积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