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龙门古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地处富春江南岸,是富阳最大的自然村,其传统村落形态为典型的南方传统宗族村落,龙门古镇传统民居作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建筑学、民俗学、美学等领域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走进古镇,虽看不到皖南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也体会不到在拱桥下泛舟的水乡幽情。然而,那卵石铺成的小路,以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原木本色宽阔的众多座厅堂,还有牌楼、塔、寺、祠堂,这些功能各异的明清古建筑在历经沧桑之后,至今保存完好,伴随着古樟、小桥、溪流与古街,构成了独特的古镇风景。

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至今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两代建筑群与古街风貌。龙门古镇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聚落形态和传统的建筑形式。龙门古镇九成以上的村民是三国时东吴孙权家族的后裔,定居已有千余年,龙门孙氏至今还按各自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保留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与尊卑之序。千余年来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盛,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厅屋组合院落”。历史上这里原有百余座厅堂、古建筑。历经战乱和年代的久远,保存较完好的尚有两座祠堂,三十多座厅堂,三座砖砌牌楼和一座古塔,一座寺庙。

龙门孙氏各房各支都有自己的厅堂。厅堂之上为整个支族商议族事、举办宴席、祭拜祖先等场所,不能住人,以前也不能随便堆放物件,其实就起到宗祠之下支祠的作用,《龙门孙氏家谱》曰:“孙氏千有余家,各房聚处皆有厅以供阖房之香火。” 逢年过节,就在厅堂上祭祀列祖列宗;家族内部有大事,就在厅堂上议事;家族成员生儿添丁,就在厅堂上挂子孙灯;家族成员有红白喜事,就在厅堂上举行;家族成员触犯族规家法,就在厅堂上惩处,因而各房族对营造自己家族的厅堂都十分重视,清末明初时,龙门有大小厅堂一百余座,可谓星罗棋布,蔚为大观。

龙门的厅堂大多为合院式“厅屋组合院落”建筑,具体的形态分“回”字形、“井”字形两种结构,围绕中轴线,分别建有前厅、正厅和享堂,旁边各厅之间都有天井相连,组成一进乃至数进的建筑群,廊房相连,家族成员住宅则围居在厅堂四周,再筑以高墙,形成封闭式的院落。古镇内厅堂密布,巷道纵横,墙檐相连,房廊相接,走进古镇令人如坠迷宫,东西莫辨,别有一番情趣,“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湿鞋”就是最生动的写照。这些厅堂绝大部分为明清建筑,保留着明清建筑的特色。有的高大恢弘;有的精巧细致;有的粗犷简约;有的精雕细刻,林林总总,精彩纷呈,龙门古镇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本书写作是作者经过多次到龙门古镇进行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对明哲堂、世德堂、山乐堂、余荫堂、思源堂、百狮厅、百花厅、百步厅、工部等十余座厅堂建筑进行测绘研究,形成具有龙门厅堂特色的建筑测绘图、装饰细部纹样、实景照片等成果,分析孙权故里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民居建筑的空间组合、构造形式、装饰特征,提炼总结出龙门古镇的建筑特点,探寻其与徽派建筑、江南地区的异同点。结合地方文史资料,梳理龙门古镇厅堂建筑的文化背景,探寻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后裔的宗族文化,挖掘当地民俗文化。测绘图主要由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两位作者带领学生测绘完成,少量由匀碧古建筑设计院提供;照片或手绘插图主要由作者拍摄和自绘完成,不一一注明;少量由其他人提供,均备注有作者姓名,并表示感谢。

在作者多次考察龙门古镇的过程中,得到杭州龙门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龙门镇政府、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由龙门古镇孙文喜先生提供大量文史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著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