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规划设计
- 肖姣娣 覃文勇 曹洪侠主编
- 9995字
- 2021-10-29 20:41:23
2.1 中外园林概述
世界园林有东方、西亚和欧洲三大体系。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东西方园林发展的进程也不相同。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有优秀的造园艺术传统及造园文化传统,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发展出山水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代表,把园林看作是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强调轴线、对称,发展出具有几何图案美的园林。到了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园林风格已经互相融合渗透。
2.1.1 中国园林概述
2.1.1.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起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和成熟后期四个时期。
1.生成期
生成期即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处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1200多年的漫长岁月,也就是商、周、秦、汉四个朝代。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人们意识形态低下,人们以洞穴为庇护,过的是“焚林而猎”“涸泽而渔”“不耕不稼”的渔猎生活,在这一时期园林的产生是不可能的。奴隶社会,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有了剩余物质,产生了阶级与国家。由于奴隶主财富的不断增加,这就刺激了他们对奢侈享乐生活的追求,当时又有较高的土木工程技术和可供驱使的劳动力,奴隶主阶层为满足享受的需要而开始营造以游憩为目的的园林。
中国园林的兴建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当时商朝国势强大,经济发展也较快。文化上,甲骨文是商代巨大的成就,文字以象形字为主。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园”“囿”“圃”等字,而从“园”“囿”“圃”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园林的性质。在商朝奴隶社会里,奴隶主盛行狩猎取乐,如商朝的“帝王”为了游猎和牧畜,专门种植果菜和圈养动物,并有专人经营管理如《周礼地官》中的:“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因此,“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诗经·大雅》灵台篇记有灵囿的经营,以及对囿的描述。如“王在灵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轫鱼跃。”灵囿除了筑台掘沼为人工设施外,全为自然景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苑。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其中最为有名的应推上林苑中的阿房宫,如《阿房宫赋》中描述的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观、有宫,成为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经济、军事都很强大,此时大造宫苑,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汉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日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赢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而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2.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属于园林史上的转折期。
此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同时佛教传入中原,统治者利用佛教的宿命忍戒思想麻醉人民的反抗,促使佛教兴盛,影响文人的三种主要思想——儒、道、佛也开始趋于合流形成玄学。玄学重清淡。玄学家们逃避现实,好谈老庄或注解《老子》《庄子》《周易》等书以抒己志。士大夫知识分子中出现相当数量的名士,这些名士多是玄学家。许多名士们以厌世疾俗,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约束,寻求个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药、狂狷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把自己的审美对象转向了自然,清静幽远的自然美与文人士大夫的闲适平淡的田园之情相融合,从而使自然美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反映在园林创作中,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
此时期的皇家园林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园林造景从单纯的写实转变为写实与写意的结合,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准,变宫室建筑为以山水作主题的园林营造,并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透露出清纯之美等。三国时,曹操在邺城修筑御苑“铜雀园”,又名“铜爵园”。在园的西北隅垒筑三个高台:铜雀、金虎、冰井,宛若三峰秀峙。235年,魏明帝曹睿在东汉宫苑的旧址上扩建芳林园,传至曹芳时,改名华林园。《洛阳伽蓝记·城内》有详细记载:“(翟)泉西有华林园,……华林园中有大海,即魏天渊池,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高祖于台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上有钓鱼殿……”东晋至南朝末,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宫苑以华林园最为著名,此园与洛阳的华林园同名,以建筑为主,正殿名“华光”、亦有景阳山、台。东晋始建,南朝修建、扩建南朝诸代在建康(今南京)建有许多园林,其中尤以玄武湖为最。其湖面宽阔,波涛汹涌,又在湖上立三神山,湖周环山临城,湖光山色,好一派天然风光。
同时,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开始出现。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原有宅院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进行营建。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胜地,而且逐步成为风景游览的胜区。此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区,逐渐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这样,自然风景中就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3.全盛期
中国园林在隋、唐时期发展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人们生活安定,地主小农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经济繁荣,为造园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隋、唐时期营造了遍及华夏大地的庞大皇家宫苑园林体系。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都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隋朝皇家园林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位于东都洛阳的西苑。据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麟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西苑风格仍然承袭着海中三仙山的传统,但山、海及宫殿的景观及组合方式更为丰富。其中的海是由相互连通的池沼组成,三山分列其间,形成空间景观上的对比。西苑中水网发达,水体形态变幻纡曲,形成了海、渠、湖等多种类型的水面;水体从也单纯的观赏对象发展成为组织空间布局、营造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唐长安城的主要宫苑有禁苑(三苑)、大明宫和兴庆宫。
其中,大明宫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其南半部为宫殿区,北半部为苑林区,呈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苑林区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立蓬莱山,山上遍植各种花木,池周环绕宫殿建筑。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最为优美,苑中有假山、湖池,渠流连环大明宫。在唐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全园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岸线曲折,可以荡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华清宫位于陕西临潼县,离西安东约30km的骊山之麓,以骊山脚下涌出的温泉得天独厚和以杨贵妃赐浴华清池的艳事而闻名于世。华清宫最大的特点是体现我国早期自然山水园的艺术特色,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这里风光秀丽,绿荫丛中隐现着亭台轩榭楼阁,登上望京楼,可远眺近赏。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宏大,且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更加完善,出现了像大明宫、华清宫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唐代把诗、画情趣赋予园林山水景物之中,因画成景,以诗人园,意境的塑造已处于朦胧状态,形成了文人写意山水园(图2.1)。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个全盛的局面继续发展到宋代。
图2.1 唐朝的写意山水园
4.成熟期和成熟后期
宋、元、明至清初是中国园林建造发展史的成熟期。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逐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的封建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已失去汉、唐的宏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问世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宋徽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为艮岳。艮岳是一座大型的人工筑成的山水园,以假山的隽秀著称。它在造山理水自然园景方面,手法灵活多样,以假山之形,意象出真山真水之气质。“引江水、凿池沼、沼中有洲,洲上设亭,并把水流注山间”,其撰山理水的造园手法已经相当完美。就连园中的建筑造型及布局,也十分妥帖。这种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元、明、清时期,宫苑园林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园林,如三代都建都北京,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建设在继承上代势头,普遍兴旺发达。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江南园林主要分布在南京、湖州、苏州、杭州、扬州、无锡、绍兴等地,其中又以苏州、扬州园林最著名、最有代表性。苏州私家园林最多,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在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至今保存完美的苏州私家园林很多,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环秀山庄。此外,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绍兴的沈园等都是江南著名的园林。这些园林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称为文人山水园。
总之,元、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集成时期,元、明、清园林继承了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并形成了具有地方风格的园林特色。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结合建于郊外,少数建在城内,或者在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或者人工开凿兴建,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南方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的私家园林,如苏州拙政园,多与住宅相连,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变化,风格素雅精巧,因势随形创造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图2.2)。
图2.2 拙政园中部及西部的平面图
1—园门;2—腰门;3—远香堂;4—倚玉轩;5—小飞虹;6—松风亭;7—小沧浪;8—得真亭;9—香洲;10—玉兰堂;11—别有洞天;12—柳荫曲路;13—见山楼;14—荷风四面亭;15—雪香云蔚亭;16—北山亭;17—绿漪亭;18—梧竹幽居;19—绮亭;20—海棠春坞;21—玲珑馆;22—嘉宝亭;23—听雨轩;24—倒影楼;25—浮翠阁;26—留听阁;27—三十六鸳鸯馆;28—与谁同坐轩;29—宜两亭;30—塔影亭
2.1.1.2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4点。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中国古代园林属于写意自然山水型,即以客观存在的模山范水为蓝本,经艺术加工提炼,按照特定的艺术构思,“移天缩地”在有限的范围内,将水光山色、四时景象等荟萃一处,此即“师法自然”。它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二是每个山水景象的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加之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以及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的园林景观,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其作用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的愿望。在中国自然式园林中,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居、可观、可游;另一方面还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虽然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道路和建筑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苍郁、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排,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总之,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2.1.2 国外园林概述
2.1.2.1 外国古代园林
外国古代园林就其历史的悠久程度、风格特点及对世界园林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有东方的日本庭园、古埃及与西亚园林、欧洲古代园林。
1.日本古代园林
日本气候湿润多雨,山清水秀,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日本民族崇尚自然,喜好户外活动。中国的造园艺术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园林艺术。
日本历史上早期虽有掘池筑岛,在岛上建造宫殿的记载,但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和防范火灾。后来,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庭园中出现了游赏的内容。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佛教东传,中国园林对日本园林的影响扩大。日本宫苑中开始造须弥山、架设吴桥等,朝廷贵族纷纷建造宅园。20世纪60年代,平城京考古发掘表明,奈良时代的庭园已有曲折的水池,池中设岩岛,池边置叠石,池岸和池底敷石块,环池疏布屋宇。
平安时代前期庭园要求表现自然,贵族别墅常采用以池岛为主题的“水石庭”。到平安时代后期,贵族邸宅已由过去具有中国唐朝风格的左右对称形式发展成为符合日本习俗的“寝造殿”形式。这种住宅前面有水池,池中设岛,池周布置亭、阁和假山,是按中国蓬莱海岛(一池三山)的概念布置而成的。
图2.3 日本龙安寺石庭
在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武士阶层掌握政权后,武士宅园仍以蓬莱海岛式庭园为主。由于禅宗很兴盛,在禅与画的影响下,“枯山水式”庭园发展起来。这种庭园规模一般较小,园内以石组为主要观赏对象,而用白砂象征水面和水池,或者配置以简单朴素的树木(图2.3)。
在桃山时期多为武士家的书院庭园和随茶道发展而兴起的茶室和茶亭江户时期发展起来了草庵式茶亭和书院式茶亭,特点是在庭园中各茶室间用“回游道路”和“露路”联通,一般都设在大规模园林之中,如修学院离宫、桂离宫等。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在欧美造园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庭园出现了新的转折。一方面,庭园从特权阶层私有专用转为开放公有,国家开放了一批私园,也新建了大批公园;另一方面,西方的园路、喷泉、花坛、草坪等也开始在庭园中出现,使日本园林除原有的传统手法外,又增加了新的造园技艺。
2.古埃及与西亚园林
埃及与西亚邻近,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同为人类文明的两个发源地,园林出现也最早。
埃及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跨入了奴隶制社会,到公元前28—前23世纪,形成法老政体的中央集权制。法老(即埃及国王)死后都兴建金字塔作为王陵,成为墓园。金字塔浩大、宏伟、壮观,反映出当时埃及科学与工程技术已很发达。金字塔四周布置规则对称的林木;中轴为笔直的祭道,控制两侧均衡;塔前留有广场,与正门对应,造成庄严、肃穆的气氛。奴隶主的私园把绿荫和湿润的小气候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把树木和水池作为主要内容。
西亚地区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500年时,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化。奴隶主在宅园附近建造各式花园,作为游憩观赏的乐园奴隶主的私宅和花园,一般都建在幼法拉底河沿岸的谷地草原上,引水注园。花园内筑有水池或水渠,道路纵横方直,花草树木充满其间,布置非常整齐美观。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被称为“天国乐园”,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附近。在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亚叙或大马士革等西亚广大地区有许多美丽的花园。尤其距今3000年前新巴比伦王国宏大的都城有五组宫殿,不仅异常华丽壮观,而且在宫殿上建造了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图2.4)。
图2.4 巴比伦空中花园(假想图)
西亚的亚述有猎苑,后来演变成游乐的林园。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型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为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3.欧洲古代园林
(1)古希腊园林。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建筑、园林开欧洲建筑、园林之先河,直接影响着古罗马、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的建筑和园林风格。后来英国将中国山水园的意境引入造园之中,对欧洲造园也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在雅典建造了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园,利用此园对门徒进行讲学。公元5世纪,古希腊人渡海东游,从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艺术,最终发展成了柱廊园。古希腊的柱廊园,改进了波斯在造园布局上结合自然的形式,而变成喷水池占据中心位置,使自然符合人的意志,成为有秩序的整形园。把西亚和欧洲两个系统的早期庭园形式与造园艺术联系起来,起到了过渡桥的作用。
(2)古罗马园林。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了山庄园林。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铺,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欧洲一些国家还保留有这种传统。
(3)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式的植坛,顺山势利用各种水法(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统称为意大利台地园(图2.5)。台地园在地形整理、植物修剪艺术和水法技法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图2.5 意大利台地园
(4)17—18世纪的法国园林。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雅克·布阿依索(Jacques Boyceau)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Traite du Jardinage)。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Le Nôtre)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图2.6),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效仿。
图2.6 法国凡尔赛宫平面图
图2.7 英国斯托海德风景园景观
(5)18世纪的英国风景园林。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了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图2.7)。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18世纪中叶,中国园林造园艺术传入英国。18世纪末,英国造园家亨弗利·雷普顿(Humphry Repton)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应该靠人为加工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同时隐藏它的缺陷。他并不排斥规则式的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园林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园推进了一步。
自17世纪开始,英国把贵族的私园开放为公园。18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效法。
2.1.2.2 外国近、现代园林
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起土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制政权,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不久,法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继而,革命的浪潮席卷全欧洲。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都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Public Park)。这就为19世纪欧洲各大城市产生一批数量可观的公园打下了基础。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城市逐步扩大,人口大量增加,污染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对城市也进行了某些改善,新辟了一些公共绿地并建设公园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图2.8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园林景观
然而,从真正意义上进行设计和营造的公园则始于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图2.8)。185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由奥姆斯特德和他的助手沃克斯合作设计的公园设计方案,并根据法律在市中心划定了一块约340hm2的土地作为公园用地。在市中心保留这样大的一块公园用地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将来的城市不断发展扩大后,公园会被许多高大的城市建筑所包围。为了使市民能够享受到大自然和乡村景色的气息,在这块较大面积的公园用地上,可创作出乡村景色的片断,并可把预想中的建筑实体隐蔽在园界之外。因此,在这种规划思想的指导下,整个公园的规划布局以自然式为主,只有中央林荫道是规则式的。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社会的瞩目和赞赏,从而影响了世界各国,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国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科技水平的不同,在公园规划设计的做法与要求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2.1.3 世界当代园林发展趋势
2.1.3.1 尊重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科学。人起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经常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中,才能获得生命活力。根据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研究表明,人需要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适宜的气候,合理的光照,周围种植花草、树木,能给人以舒适感的空间。从人类生活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由依赖自然—利用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到人工仿照自然,这样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当代园林发展理当以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标。
2.1.3.2 尊重文化,强调地域特色
人类的文明积淀和创造性精神均可在其空间、形状、色彩等方面得以体现。突出场地自然景观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既是风景园林行业复杂性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营造应该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风土人情以及风格特征,在对场地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地域景观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园林景观。
2.1.3.3 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提高绿化效率
21世纪,城市园林绿地数量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类型日趋多元化。但与之相随的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相对减少,为了合理利用各种空间,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园林的功能已经从过去的偏向观赏型转向重视人性与实用性,更加注重形式美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2.1.3.4 绿地系统结构网络化
城市绿地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再至融合,将呈现出以水、路、林为主的绿廊建设,使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网络式的连接、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以植物综合应用、景观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物质生态环境规划的统一与协调。
2.1.3.5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新技术、新材料在园林绿地系统的应用必将在21世纪得到加强和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园林绿地的监测、研究、模拟、评价、规划等。例如,近年来随着航天遥感技术(RS)的进步,卫星照片在精确性、经济性、及时性上有一定优势,国内、国际上已有将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分析城市绿地的实例,RS的方法与效果也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同时造园材料和施工技术也更加专业化。
2.1.3.6 方法更加科学
设计方法更加科学化,关注与城市规划的整体协调,重视设计前的调研工作,重视设计中的公众参与,注重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关注使用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从过去偏重艺术领域向更加科学的范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