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自2008年12月出版以来,印刷5次,颇受好评。

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士。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有关工科专业的选修课。目前一般有两种课程设置模式:一种是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作为前后两门课程,另一种是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或《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作为一门课程。两种课程设置所涉及的内容差别并不太大,但在内容的详略上有所不同,本教材兼顾此两种课程设置模式。

土力学是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土工测试技术,研究土体的工程性质和在力系作用下的反应,是强烈依赖于实践的科学;基础工程是以土力学作为理论基础,研究地面以下与岩土材料有密切联系的工程的设计与分析,是土力学的后继课程。因此,本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介绍相关理论及适用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土力学和基础工程的整体性;之二,是基于本学科尚不是一门已经具有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的现状下,给出了相应的思考空间和工程经验,以及有些经典理论的缺陷及发展前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掘专业潜质。

本教材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正式出版,2014年获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2014年列入全国水利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在第1版5次印刷基础上,第2版对一些章节进行了修改和调整,由第1版的13章扩充至15章。其中:

第4章“土的压缩性和地基沉降计算”中将“应力历史对压缩性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

第5章“土的抗剪强度”中将“三轴试验中的孔隙压力系数”单独作为一节,并增加了“应力路径及在强度问题中的应用”一节。

原第6章“土压力及挡土墙”扩充为第6章“土压力”和第8章“挡土墙设计”,并在“挡土墙设计”中增加了“悬臂式挡土墙设计”“扶壁式挡土墙设计”两节,补充了完整的设计实例。

原第7章“地基承载力和土坡稳定”扩充为第7章“地基承载力”和第9章“土坡稳定”,并在“地基承载力”部分增加了“地基容许承载力”一节,在“土坡稳定”部分增加了“土坡稳定分析的若干问题”一节。

原第8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改为第10章“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并将基础底面尺寸确定单独作为一节,将“无筋扩展基础设计”和“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设计”合并为“扩展基础设计”。

原第9章“连续基础”改为第11章,并增加“地基模型”一节,将“柱下条形基础”和“柱下交叉条形基础”合并为一节,将“筏形基础与箱型基础”拆分为“筏形基础”和“箱型基础”两节。

原第10章“桩基础与其他深基础”改为第12章 “桩基础”,根据新规范重新进行了编排和补充,并增加了完整的设计实例。

原第11章“软土地基处理”改为第13章“地基处理”,在地基处理分类等方面进行了修改。

原第12章“基坑工程”改为第14章,根据规范内容进行了修改。

原第13章特殊土地基改为第15章,根据规范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

本教材的编写原则秉持第1版的体系,以土力学的基本理论为核心、以常规基础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技术为重要内容、考虑学科发展水平、适当介绍目前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的设计新理念和新方法,对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力求严谨,对基础工程设计中不可回避的变形控制问题力求深入浅出,阐述准确。教材中的符号、术语和计量单位均依照新颁布的国家规范,各章相互衔接,前后一致,每一章都附有例题、思考题和习题,相对于第1版,在基础工程设计部分补充了完整的计算实例。在写作方法上本教材充分考虑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努力做到线条清晰,理论严谨,设计简洁,便于讲解,并与现行工程技术规范保持一致。

全书共分15章,由暨南大学陈晓平教授和武汉大学傅旭东教授担任主编,负责统稿、修改和定稿。各章编撰人员及分工如下:绪论、第2、4、5、6章由暨南大学陈晓平编写;第8、12章由武汉大学傅旭东编写;第9、14章由广东工业大学张建龙编写;第10、13章由暨南大学胡辉编写;第3、11章由暨南大学吴起星编写;第1、7章由南京大学朱鸿鹄编写;第15章由福州大学曾玲玲编写。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6年5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