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导流水力计算

导流水力计算的主要任务是计算各种导流泄水建筑物的泄水能力,以便确定泄水建筑物的尺寸和围堰高程。详细计算参见各有关水力学著作,重要工程需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本节仅提供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和数据。

一、束窄河床泄流能力计算

分期导流围堰束窄河床后,使天然水流发生改变,在围堰上游产生水位壅高。分期导流的流态随纵向围堰的长度L及上游水深H而不同,可分别按堰流或明渠流处理。当L/H>20时为明渠流,其泄流能力计算参见导流明渠水力计算部分;当L/H<20时为堰流,其泄流能力计算分淹没堰流和非淹没堰流两种。

(1)淹没堰流:

式中 Q——流量,m3/s;

Z——壅高,m;

φ——流速系数(与围堰布置形式有关),见表2-6;

H——上游水深,m;

hs——下游水深,m;

H 0——计及行近流速的上游水头,m;

v 0——束窄河床平均流速,m/s;

Ac——收缩断面有效过水断面,m2

b——束窄河段过水宽度,m;

g——重力加速度,m/s2

表2-6 不同围堰布置的φm

(2)非淹没堰流:

式中 m——流量系数(与围堰布置形式有关),见表2-6;

——临界水深下的平均过水宽度,m;

hk——临界水深,m;

Ak——临界水深下的过水面积,m2

二、坝体缺口及过水围堰的泄流能力计算

(1)坝体缺口。施工过程中,通过坝体预留缺口泄流时过水能力可按宽顶堰公式计算。宽顶堰流分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见图2-3,其判别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一般可取为:

式中 hs——从堰顶起算的下游水深,m;

H 0——从堰顶起算计及行近流速的堰前水头,m。

图2-3 坝体预留缺口泄流

a)自由出流;(b)淹没出流

溢流计算公式:

式中 m——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32~0.36);

b——缺口宽度,m;

H 0——计及行近流速的堰前水头,m;一般简化计算H0=H

φs——淹没系数(与hsH0比值有关,见表2-7)。

表2-7 淹没系数φs(宽顶堰)——别列津斯基淹没系数表

图2-4 台形堰示意图

P 1—堰高,m

当坝面设有闸墩,尚需考虑侧收缩的影响,侧收缩系数多采用经验公式计算,较为复杂,一般约在0.9左右,因此导流计算中适当降低流量系数进行估算,误差不会太大。

(2)过水围堰。土石过水围堰,通常属于台形堰,见图2-4。根据日本车间试验,三种流态的计算公式可为:

式中 σp——过渡流淹没系数,,见表2-8;

φp——淹没出流的流量系数,见表2-8;

mp——台形堰流量系数,见表2-8;

B——平均过水宽度,m;

H——从堰顶起算的上游水深,m;

hs——从堰顶起算的下游水深,m。

表2-8 台形堰有关系数表

当堰顶长度L与上游水深H关系在L/H<20时,可按宽顶堰式(2-7)计算。

三、坝身底孔泄流能力计算

坝身底孔水力计算一般按有压流和无压流分别进行。

Ha>1.5时,按有压流公式计算,H/a<1.5时,按无压流计算。其中,H为孔底起算的上游水深,m;a为孔高,m。

(1)有压流计算式(2-11)为:

式中 ω——底孔断面面积,m2

z——上下游水位差(当下游水位低于底孔中心高程时,下游水位按底孔中心高程计算),m;

μ——流量系数对短有压深孔取0.83~0.93,对长有压深孔须计算沿程及局部水头损失确定。

(2)无压流计算式。按宽顶堰公式计算,与坝体缺口过水能力计算公式相同,见公式(2-6)和式(2-7)。

当上游水位处于H=1.5a上下时,底孔流量将为无压流(堰流)和有压流(孔流)的过渡阶段,流态不稳定,流量可取平均值,用绘图方法确定。即根据无压流和有压流公式分别算出水位流量关系,并绘于图上,再用光滑曲线将过渡段之间平顺连接起来即可。

四、导流明渠水力计算

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导流明渠为临时建筑物,其水流特性一般属非均匀流,即流速和水深沿程变化,其水面线一般为曲线,常见的有水深沿程增加的壅水曲线和水深沿程减少的降水曲线。

导流明渠水面曲线可用分段求和法计算,就是把明渠分成若干段,逐段推算,最后将各断面求得的水深连起来就得非均匀流水面曲线。计算基本式(2-12)为:

式中 ΔL——分段长度,m;

huhd——分段始、末断面水深,m;

vsvd——分段始、末断面平均流速,m/s;

α——流速分布不均匀系数,取1.05;

θ——明渠底坡角度,(°);

i——明渠底坡;

——分段内平均摩阻坡降;

n——糙率系数;

——分段平均流速,m/s;

——分段平均水力半径,m;

g——重力加速度,m/s2

式(2-12)中,具有下标du的量,分别表示各流段的下游断面和上游断面的水力要素。

在推算水面曲线之前,应先对水面曲线作定性分析,判别渠道底坡和流态:

式中 i——明渠底坡;

ik——临界坡;

h——水深,m;

hk——临界水深,m。

根据水面曲线特性,可以确定作为计算根据的第一个断面水深,即控制水深。对于缓流,控制断面在渠道下游出口;急流控制断面在上游进口;当渠中设有堰闸,控制断面应设在堰闸之前;当上游缓坡渠道与下游陡坡渠道相接或与跌水相接时,底坡突变断面水深近似取临界水深hk。沿着水流方向,从缓流过渡到急流,水流以水跌方式通过临界水深;从急流过渡到缓流,则水流以水跃方式通过临界水深。

当已知渠道总长度L、流量Q、糙率n、底坡i、边坡系数m和底宽b,以及控制水深,即可进行计算。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步,假设水深求距离。以控制断面水深为h1,假定第二个断面水深为h2(注意两断面水深差值不宜过大),首先计算各断面单位能量(h+v2/2g);然后计算两断面平均水力坡度(j1-2);最后计算两断面的距离(ΔL1),根据式(2-12)得:

以后依次设h3h4h5,…,按上述方法得出ΔL2,ΔL3,ΔL4,…,为计算方便,可列表进行。

第二步,求上游水位。依上述计算各ΔL值,直到∑ΔL,接近总渠长L止,最后之h值即为渠首水深。再依式(2-3)或式(2-5)计算明渠进口上游水位。

最后将各距离和相应水深绘于图上,连接起来即得明渠水面曲线。

五、导流隧洞水力计算

1.隧洞水流流态及其判别方法

隧洞水力学计算,首先需判别水流流态,不同的流态,其水力计算方法也不同。隧洞的水流流态有三种,即有压流、无压流、半有压流。根据上、下游水位的高低,其判别方法如下:

1)下游水位较高,水面已淹没出口洞顶时,全洞为有压流。

2)下游水位较低,隧洞出口为自由出流时,判别式如下:

无压流: HD<1.2

有压流: HD>1.5

半有压流或半有压与有压交替发生的不稳定流 1.5>HD>1.2

式中 H——从隧洞进口断面底部算起的上游水头,m;

D——洞径(圆形)或洞高(矩形),m。

上述判别条件仅供初步判别时参考使用,重要的工程应通过试验验证。

2.有压流水力计算

(1)泄水能力计算。有压流可分为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其判别可简化为:下游水位低于出口高程为自由出流;高于出口高程为淹没出流,其计算式分别为:

自由出流:

式中 μ——流量系数;

Ad——隧洞出口过水断面面积,m2

i——隧洞底坡坡度;

L——隧洞长,m;

H 0——隧洞进口底板算起的上游水头,m;

hp——隧洞出口底板以上水深,m。

hp=βDβ=0.5~0.85,若出口水流直接入大气,则β=0.5;若出口有顶托,侧墙不约束,则β=0.7;若出口有顶托,侧墙有约束,则β=0.85。

当隧洞断面沿程不变,流量系数为:

式中 ∑ξ——从进口到出口局部损失系数之和,可查有关水力计算手册或根据模型试验确定;

C——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m;

L——隧洞总长,m。

当隧洞断面沿程变化时

式中 liAdi——隧洞的分段长度和断面面积;

Ad——隧洞出口计算断面面积;

ξi——某一局部能量损失系数;

CdiRdi——分段的谢才系数和水力半径。

在淹没出流条件下,当出口后的过水断面面积As远大于隧洞断面面积Ad时,μ仍用式(2-14)、式(2-15)计算,如果AsAd相差不大,式(2-14)、式(2-15)分母中根号内第1项的1应以代替。

式中 Z——上下游水位差,m;

μ——有压隧洞淹没出流的流量系数(其值与自由出流相同)。

(2)压坡线(即测压管水头线)计算。工程实践中,常需计算有压隧洞中压强沿程变化情况,特别是最大最小值及其出现位置,一般应保证沿洞洞顶有一定的正压力(通常不宜小于2m水柱),以避免产生气蚀。为此,需绘制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总水头线是指各断面总水头值(E=Z+P/r+αV2/2g)的连线;测压管水头线(即压坡线)是指各断面测压管水头(Z+P/r)的连线。对断面不变的洞段,总水头线和压坡线均为直线,所以只需计算出断面变化处(如进出口、转弯及断面突变处)的总水头和测压管水头,然后以直线相连,即得全洞总水头线和压坡线。

绘制压坡线的方法如下:先逐项求出局部水头损失,并逐段算出沿程水头损失,然后以出口断面底板高程为基准面,从进口断面水流具有的总水头开始,从上游逐项逐段将各损失水头累减,便得各断面变化处的总水头,用直线将其相连,便得总水头线,继用各断面变化处的总水头减去该处的流速水头,便得该处的测压管水头,用直线将其相连,便得压坡线。如果压力坡线低于隧洞顶部,则区段出现负压,需修改设计,以消除负压。

3.无压流水力计算

(1)短洞与长洞。视洞长对过水能力影响与否,将无压隧洞分为长洞与短洞。其判别方法如下:

1)当底坡为缓坡时,L>(5~12)H时为长洞,L<(5~12)H时为短洞,其中L为隧洞长,m;H为上游水头,m。

2)当底坡为陡坡(i>ik)时,泄水能力不受洞长影响,按短洞考虑。

3)当底坡接近临时坡时,L>(6.5~15.6)H时为长洞,L<(6.5~15.6)H时为短洞。

(2)短洞水力计算。由于隧洞泄水能力不受洞长影响,进口水流为宽顶堰流,计算式(2-17)为:

式中 b——矩形断面宽度(当过水断面为非矩形时:),m;

hk——临界水深,m;

Ak——相应于临界水深时过水断面面积,m2

H 0——从隧洞进口断面底板高程算起的上游总水头,m;

m——流量系数(一般取0.32~0.36);

σ——淹没系数,其值按进口断面处水深hc与上游水头H0值选定,见表2-9。当hc>0.75H0时,为淹没出流;hc<0.75H0时为自由出流,hc可近似由下游水位hs减去进口底板高程而得,即hc=hs-i×L

表2-9 明流管道淹没系数σ

(3)长洞水力计算。长洞的泄流能力受洞长的影响,一般需要由下游向上游推算水面曲线,求出进口断面处水深hc,然后以hc/H0查出淹没系数σ,再用式(2-17)求解。水面曲线的推算方法与明渠水面曲线推算方法相同。当下游水深hs低于出口断面临界水深hk时,则以hk作控制水深向上游推算水面曲线;当hs>hk时,则以hs向上游推算水面曲线。当隧洞很长且0<i<ik时,过水能力可用均匀流公式进行估算。

4.半有压流水力计算

半有压流流态极不稳定,对结构受力极为不利,工程上应尽量避免。过水能力计算公式(2-18)为:

式中 Ad——隧洞断面面积,m2

D——隧洞高度,m;

H 0——上游水头,m;

μη——流量系数和洞口水流收缩系数,见表2-10。

表2-10 隧洞流量系数和洞口水流收缩系数

六、联合泄流的水力学计算

水利水电导流工程实践表明,无论是土石坝枢纽,还是混凝土坝枢纽,施工导流过程中,一般都是几个导流建筑物联合泄流。混凝土坝施工后期的导流度汛,往往采用坝体预留缺口和底孔泄流方式;在峡谷区进行水电工程施工导流时,常需采用隧洞群的导流方式。导流洞还会遇到多层、多条群洞联合泄流;同一洞不同时期或不同洞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有压、半有压、无压的复杂局面。

不论联合泄流的工况如何复杂,都是按照水力学水量和能量平衡的基本原理进行求解的,即在已知总泄流量和下游水位的情况下,任何泄水建筑物联合泄流必须同时满足水量和能量守恒条件,即:

式中 Q——流量;

Z ——上游水位;

Z ——下游水位;

脚标1,2,…,n——不同的泄水建筑物的编号。

以往联合泄流的水力计算,多用近似的图解法,即先假定一个来流量,由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查得或推算出下游水位;再根据各泄水建筑物拟定的高程、尺寸,计算相应不同的上游水位下各泄水建筑物的泄流量;然后将同一上游水位所对应的各泄水建筑物的泄流时叠加,求出总泄流量,并绘制总泄流量与上游水位关系曲线;最后根据导流设计流量,图解联合泄流时的上游水位。

现在这些复杂的水力计算大多用计算机去完成,其电算流程与图解法类似,先假定一个来流量,由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算出下游水位;再通过试算得到上游水位,使各泄水建筑物的泄流量叠加满足水量平衡条件即可。

七、施工期调洪演算

坝体拦洪或围堰挡水,当库容较大,在确定上游壅高水位时一般应考虑水库调蓄作用,进行调洪演算,基本计算式(2-20)为

式中 Δt——计算时段,根据洪峰历时的长短,通常选用3h、6h或12h;

I——在Δt时段内的平均入库流量;

Q 1Q2——时段始末的流量;

V 1V2——时段始末的库容。

计算时可通过绘制有关图表或采用计算机电算进行。根据库容曲线及泄流曲线,可查得上游水位 Hu对应的库容v、泄流量Q,由此得到上游水位Hu两条辅助曲线,根据设计洪水过程线计算时段的入库流量I,求出平均值。然后从起调水位 Hu1开始,查得相应的及相应时段的入库流量平均值,相加得,由辅助曲线查得时段末上游水位 Hu2,即下一时段初上游水位。依次类推,即可求得调蓄后水位变化和相应的泄流流量变化过程。起调水位,应使入流量与泄流量基本相等或限制水位调起。

如果只需要推算调蓄后的最高水位和最大下泄流量,一般调至水位开始下降时即可。为校核计算误差,可调至水位下降到入流量等于泄流量,此时整个调蓄过程的下泄水量与存入水库水量之和应等于总来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