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国龙的文化影响

国内

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从性质和内涵来看,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以维护统治。艺术龙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方式表现龙。

中国龙文化具有鲜明特色。

1.悠久性。中国龙崇拜历史在世界上最为久远。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的龙形象是在 1994 年发掘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这一遗址中有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在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众多的龙形象。至于玉龙和龙纹就更多。

2.延续性。龙文化在中国历久不衰,历朝历代延续不断,可以说是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

3.多样性。中国龙文化丰富多样。龙的形象变化多样,中国各朝代的龙形象均有所不同。各地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也各不相同,龙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祭龙仪式纷繁复杂。

4.普遍性。中国大多数民族都崇拜龙,有龙抬头节习俗,带有“龙“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国各地。

5.整合性。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这使各地区、各民族本来不同的龙文化得到整合。中国龙文化经过整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巫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游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龙在道教中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作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道教里有许真君御龙及建立锁龙井的著名神话故事,中国各地的锁龙井故事的作者就是巫师即中国道士所为。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 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道教龙王(如四海龙王,五方龙王)是在中国古代龙神信仰及佛教龙王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

龙生九子:据明人李东阳《怀麓堂集》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性喜音乐,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嘲风(cháo fēng):喜好冒险,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蒲牢(pú láo):喜欢吼叫,人们常把它安在钟上。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欢蹲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赑屃(bì xì):似龟,好负重。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狴犴(bìàn):平生好讼,其形似虎,往往刻于狱门之上。负屃(fù xì):平生好文,常盘绕在石碑碑文头顶。螭吻(chī wě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作建筑物上的吻兽。不过民间传说中之龙子远不止上述九位,九乃虚指,以示数量之多;又是阳极之贵数,以示地位尊崇。折射出我中华先人对子孙众多的期盼、对变异性的破解以及对后来习得的肯定的文化理念。

龙脉:风水学把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最著名的龙脉为昆仑山和秦岭。

龙的传人:所谓龙的传人,主要意思是说龙之血缘的传承人,说远古的先祖是人和龙交合的产物,次要意思是说龙之泽物无畏精神的传承人。

生肖: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对应的地支是辰,所以有辰龙一说。龙与凤凰、麒麟、玄武一起并称“四灵“。

元宵节舞龙: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据易经中的说法,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起初为“龙头节“,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农业丰收。更为普遍的说法是二月二龙抬头,所以每个人都要去理发,以沾染“龙“气,迎取吉利。

端午节赛龙舟:龙舟赛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传说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含恨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遗体。民间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应是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龙凤呈祥:典出《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传说中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驸马萧史在华山隐居修炼,得道乘龙凤而去,后来人们为纪念弄玉和萧史的动人故事,就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贞爱情。

折叠域外

随着中国人移民海外,中国的龙文化也随之流传到世界各地。

一两千年以来,日本农民和渔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高松冢古坟中有一幅七世纪的壁画《青龙图》,其形态与中国龙相差无几。日本的古建筑中,中国汉唐明清时期龙的形态较多见,先秦时期的龙则少见。可见中国龙的艺术是从汉代开始大量传入日本的。

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显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龙的头大,有些像狮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这种龙的形象在这一地区的建筑、服饰、雕刻,以及龙舟、龙舞和龙灯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长江以南有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龙舟文化甚为发达。指挥龙舟竞渡的铜鼓饰有龙凤等吉祥动物图案。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大量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了其社会进步。如日本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服饰其实完全就是中国唐代时的样子。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明代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