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词编年选(二)
- 王立平主编
- 2005字
- 2021-10-22 19:41:22
序
本卷收录了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近三十年间创作的歌曲作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经历了长期战乱与贫困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中国得到新生,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与此同时,文艺创作也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毛主席倡导的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深入人心,对推动我国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起到巨大而持久的作用。其中,最能反映人民心声的歌曲创作更是掀起了新高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1958年,歌词歌曲创作也和年轻的共和国一样热火朝天、波澜壮阔,一大批专业词曲作者热情高涨、情绪激昂,创作出大量较高水平的作品,涌现出一批以工农兵大众为主体的“工农兵歌曲”“行业歌曲”“政治抒情歌曲”,歌唱新社会、礼赞新生活的歌词歌曲蔚然成风。在创作主题上以歌唱共和国诞生、歌唱人民翻身做主、歌唱人民新生活、歌唱共产党、歌唱毛主席为主。
在此期间,应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需要,音乐界形成了一支职业化的专业型创作队伍,分别隶属于地方和军队两个领域,他们都集中于文化系统的所属院团、院校和军队系统的文工团;而一批以工人文化宫和群众艺术馆为核心的半专业和业余的词曲作者也应运而生。他们共同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群众歌曲、军旅歌曲和电影歌曲。
从1958年至1961年,年轻的共和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但同一时期也经历了自然灾害。这一切,都在歌曲创作领域得到了直接的反映、抒发与折射。
1961年后,经济的复苏再次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重新振作的中国人民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歌曲的创作和咏唱当中。尽管仍旧受到强烈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气候的影响,但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共和国前三十年歌曲创作最好的时期,其中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代表,将歌曲歌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一直延续到1966年5月。
1949年至1966年间,歌曲的传播渠道主要有:歌曲刊物、广播、电影、唱片。当时的大部分电影都会同步出版插曲歌单,往往在电影放映完毕,大多数人就能照着歌单传唱电影中的歌曲,因此当时的电影歌单在歌曲的传播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进入到1966年,共和国刚刚摆脱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得以复苏,却又紧接着进入了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特定的政治氛围,并一直持续到197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无法忘记的十年,其间国民经济几乎被推到崩溃的边缘,大量的专业刊物停刊,歌曲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广播、塑胶唱片和电影。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从1966年开始,极为集中地出现了一批歌颂领袖、歌颂党的作品。这种创作内容,导致了歌曲的社会功能单一、歌唱对象单一、情感抒发单一和创作手法单一的现象。而在作品传播上则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强制性的、带着某种政治行为的群众歌咏,甚至出现了文章歌、语录歌和口号歌。在我们今天看来,那些作品中不乏荒谬甚至愚昧之处。尽管如此,很多作者仍然保持着一颗诚挚、善良的心,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创作出了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真诚的声音,这些作品也成为那个时代不可更改的证言。
我们不否认在那个特定政治氛围的影响下,艺术创作的题材狭窄、手法单一,尤其是在歌词创作上政治诉求掩盖了艺术诉求,从而造成了艺术作品品质的下降。但在1972年之后,随着共和国生产建设的逐步恢复,以《战地新歌》为代表的一些优秀歌曲问世,又让歌曲创作逐步回到了以工农兵、人民大众为主体的轨道上,逐渐出现了一批以反映工业、农业、生产建设和歌颂人民为题材以及以各行各业的精神风貌为对象的优秀作品。一大批作者开始寻求变化、突破,开始写工农兵、写生活,追求心中的美感和浪漫的气质。同时在这十年间也包括一部分民间流传的作品(如知青歌曲),出现了比较丰富、比较多元的局面。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呼唤。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的粉碎,耗时十年的“文革”正式结束。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共和国又一次在经历了艰难曲折之后,以惊人的活力抚平了深重的创伤,又一次不可思议地翻开了崭新篇章。进入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并喷薄出空前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代新的创作团队及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粉碎“四人帮”的作品和大量的抒情歌曲。
从这个历史阶段的歌曲创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时人们心中可贵的单纯向往和热烈的期盼,以及他们再次迸发的热情和真诚的赞颂。虽然这期间也有风起云涌、身不由己的困惑,以及青春历程的狂热与迷惘、希望与失望的交织,然而,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历史的长河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迂回前行、高歌猛进。
面对这错综复杂的社会巨变,编者本着尊重历史、敬畏先辈、面向未来的精神,遵照本选集的编选宗旨(即:注重作品的时代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广度,同时考量作品所富含的哲理意蕴),慎重地编选作品,以期为渐行渐远的时代留下佐证。
虞文琴
201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