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子政务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发展的,即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如‘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电子政务”这一条主线展开,目前已进入电子政务工程的全面建设阶段。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始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在国内引起办公自动化热,政府机构的一些部门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而且建立了一些信息中心。后来随着PC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进入了政府机关,政府机关也适应了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和传送等新工作方式。

2.起步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了一些工程,主要如1993年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卡”、“金关”和“金税”工程。它们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3.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1999年被定为“政府上网年”。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截至2001年1月底,以gov.cn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4.整体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系统指导和科学规划得到加强,我国的电子政务进入了整体发展期。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前者作为中国第一个信息化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系统指导、科学规划的新阶段;而后者明确将电子政务作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先行重点,强调要抓好电子政务,推动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使得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有章可循。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电子政务网络已经实现了省级全面覆盖,以及90%的市和80%的县的覆盖率,全面开展电子政务应用的条件基本具备。

政府网站及其网上服务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以2006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运行为标志,我国政务网站的四级体系基本形成。到2008年,部委、省级和地市级政务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100%和99.1%。(注:参见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编:《跨越与融合——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围绕着以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提高政府透明度、促进政府与民众互动、提升行政效能和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