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步开展空间技术发展规划

钱学森是一位深谋远虑的科学大师。他在立足当前工作的同时,总是放眼未来,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1960年11月5日,我国近程导弹试射成功。1962年我国独立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2号”进入试射阶段。后来,两级中远程导弹进入预研阶段。这之后,钱学森高瞻远瞩地筹划起我国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大事。

1963年1月1日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国防部五院后,国防部五院立即给上海机电设计院下达当年的工作任务,其中的第4项就是开展人造卫星研究的准备工作。

钱学森副院长要求上海机电设计院派遣四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去跟他进修空间技术,为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做准备,初步计划进修的时间是两年。经过慎重研究,上海机电设计院决定派遣由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四人组成的进修小组(以下简称四人小组)赴北京跟随钱学森副院长进修空间技术。

四人小组的成员都是有3—8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孔祥言,1932年生,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毕业,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在设计院时担任过火箭总体设计室空气动力设计组大组长(划归五院后称工程组长,下同);朱毅麟,1934年生,南京工学院土木系毕业,1955年至195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力学助教,1957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班进修,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第一设计院成立后从工程力学班提前毕业入该院,在设计院时担任过火箭总体设计室轨道设计组工程组长;李颐黎,1935年生,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毕业,先后成为火箭总体设计室空气动力设计组和轨道设计组重要成员,担任火箭总体设计室轨道设计组副工程组长;褚桂柏,1936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机车班毕业,曾到上海力学班进修,之后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是发动机设计室重要成员。

四人小组于2009年重返他们的派出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此时已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见图1)。2015年10月15日,李颐黎在“钱学森与中国科技”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工程的开创》的学术报告(见图2)。

图1 四人小组于2009年重返他们的派出单位——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自左至右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

图2 2015年10月15日,李颐黎在“钱学森与中国科技”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工程的开创》学术报告

1963年1月底(那年春节是1月25日),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一行四人到达位于北京阜成路8号院内的国防部五院。国防部五院对他们的安排很周到,他们住在院部招待所,上班学习、用餐在海淀区西钓鱼台6号国防科委情报研究所,该所派遣情报人员史珍协同工作。重要的临时性活动安排由钱学森的秘书王献和五院的同志通知,有时见钱学森副院长由五院科技部的参谋谢昌年(北大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毕业)陪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