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稳江苏巡抚

年轻的李鸿章,开始署理江苏巡抚,然而关系错综复杂的江苏官场,却给李鸿章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要想有所作为,李鸿章必须对盘根错节的江苏官场进行大换血,然而这样的大换血对于政局的稳固并不利,李鸿章真的能治理好江苏这一方水土吗?

李鸿章尽管升署了江苏巡抚,但江苏的事情他还要同许多人商量后才能办理。官员的升降调补他要征得曾国藩的同意;洋务上的事情他要和薛焕打招呼;银粮上的事情他需要藩台吴煦的支持,因为吴煦兼署着苏松粮道与江苏布政使两个重要的职衔;而洋枪队的事情,他则必须先和杨坊商量稳妥后才能办理,因为杨坊是洋枪队统领华尔的老泰山,也就是洋枪队的老泰山。李鸿章此时还离不开洋枪队,洋枪队装备好,能打仗。

吴煦、杨坊二人,表面上听命于巡抚衙门,背地里却仍然围着薛焕转,洋枪队也是如此。

李鸿章先把郭嵩焘奏调到上海,然后找个理由让郭嵩焘接管了苏松粮道。不久,又因为洋枪队闹饷的事,让杨坊回家养病。没用上一年,江苏省的各个要害部门,都换成了李鸿章的人。

整顿完文职官员,李鸿章紧接着又开始整顿江苏的军队,这一点儿都不比整顿文官来得容易。

他第一个要杀掉的就是薛焕的亲信、上海副将冯日坤。冯日坤利用和太平军作战之机,残害百姓,不仅到处奸污民女,还向地方衙门勒索钱财,已成上海军营公害。百姓向巡抚衙门告状,薛焕不仅不管,还向冯日坤通风报信。最后百姓把万民折派人送到了京城都察院。朝廷于是给曾国藩发了一个廷寄。曾国藩一看是关于上海的,急忙派人送给李鸿章,让李鸿章尽快查办。廷寄这样写道:

有人呈称上海副将冯日坤纵兵勇济贼等语。江南水陆各军原为剿贼而设,该省沦陷已久,仅存上海及江北一隅。若如呈内所称,军务何时得有起色?我两宫皇太后睹此事情形,寝食俱废,即著该大臣密咨该署抚,令其留心访察,如冯日坤果有通贼情事,该大臣即行一面传旨正法,一面奏闻。

廷寄大意说的是:有人告诉朝廷,上海的副将冯日坤,纵容手下人串通太平军。军营原本是为了征剿太平军设立的,现在竟然和太平军成了一伙儿,军务什么时候才能有起色?两宫太后听说这件事后,吃不好,睡不好,特别上火。朝廷命曾国藩转告李鸿章,留心访查。如果冯日坤当真和太平军串通一气,曾国藩可以代表朝廷命李鸿章将冯日坤就地正法。

李鸿章于是派人密访,查实后,当时就把冯日坤绑了。很快请出王命旗牌,一刀便把冯日坤砍了。

李鸿章在上海大刀阔斧,顺风顺水,眼看就要把署理变成实授,薛焕不干了,伺机要报复李鸿章。

偏赶这时,常胜军统领华尔战死,接任的统领白齐文,因为招募新兵的事,没有取得李鸿章的同意,便私自关闭了松江城门,打劫了松江府。薛焕抓住这天赐良机,连夜起草奏章,第二天就拜往京城。他要让李鸿章乖乖交出手里的巡抚关防,灰溜溜滚出上海。

此时的李鸿章,却没在城里,他早在十天前就去青浦督战了。

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一见薛焕的折子是关于洋人的,当即认定是李鸿章把事情办坏了。他的理由是:自己的饷银拖欠些有什么要紧?怎么倒拖欠起常胜军的饷银来!洋人能答应吗?还仅仅是关闭了松江城门,要是大闹起来可怎么办?洋人不好惹呀。

文祥主张还让薛焕巡抚江苏。

那时恭亲王奕还不了解李鸿章,文祥说李鸿章不行,他也认为不行。但把意见拿出来以后,慈禧太后却不同意。慈禧太后的理由是:两江的事,一定要先问问曾国藩。曾国藩说李鸿章行,李鸿章就不能动。都说慈禧太后糊涂,其实这个女人一点都不糊涂,精着呢。

既然太后发了话,总理衙门只好把薛焕的折子转发给了曾国藩,让曾国藩酌情办理。曾国藩对薛焕不看好,直接把折子转给了李鸿章。

慈禧太后像

李鸿章未及把薛焕的折子读完已经气得浑身乱抖:白齐文,你今天私闭城门,明天就该打劫巡抚衙门了!这等人不严惩,还了得!

李鸿章派人去军营传唤白齐文,哪知营里的人说,白大帅已经好长时间不露面了,又不敢随便问,还以为他回国度假去了呢。

派去的人从军营回来后,李鸿章也纳闷起来:白齐文洗劫了松江府,打伤了知府,然后就带着亲兵上百人遁了个无影无踪。他这不成飞贼了吗?李鸿章决定利用白齐文私闭城门这件事,把常胜军解雇。

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常胜军,能接受就此被解雇的命运吗?

李鸿章先到宁波去见英国陆路提督士迪佛立,士迪佛立当时正在宁波配合法国军官训练常捷军。

一见士迪佛立,李鸿章就对他说:白齐文带着常胜军私闭松江城四门,把知府衙门洗劫一空,又赶到上海,哄抢军营粮台。你是白齐文的担保人,白齐文犯下滔天大罪,我要缉拿他。

士迪佛立不相信李鸿章的话,他认为白齐文是优秀的军人,不是土匪。还说,像抢劫这种事,只有大清国的人才会干,白齐文是不会干的。

李鸿章把薛焕的奏折拿出来,逼着士迪佛立表态。

士迪佛立告诉李鸿章,白齐文这件事,他一个人做不了主,需要等何伯将军回来后共同办理。

李鸿章很生气,但他又深知,常胜军筹建伊始,中英两国便已有密约:尽管常胜军是大清国的雇佣军,但凡是常胜军的事情,须中英两国共同商量办理,任何一方均不得单方面决定常胜军的作战方向。说穿了,薛焕、吴煦、杨坊三人组建的常胜军,其实是操在英国人手里却由大清国供饷的军队。

李鸿章于是告诉士迪佛立:因为白齐文违反了大清国的法律,我方决定中止合约,单方面解散常胜军。至于白齐文,将由总理衙门向贵国提出交涉。

士迪佛立坚决不同意解散常胜军。

李鸿章答应先不解散常胜军,但需要解雇白齐文。

士迪佛立同意立刻解除白齐文的兵权,并晓谕各关口缉拿他。

经过几次函商,白齐文终于被解除了职务,由士迪佛立的私人参谋奥伦接统常胜军。此前奥伦一直担任着常胜军的参谋长。

不久,李鸿章又利用白齐文这件事,把常胜军的饷粮压缩了一半。

李鸿章在同日寄给罗椒生的信中这样写道:

长江通商以来,中国利权操之外夷,弊端百出,无可禁阻。英法于江浙各口力助防剿,日前小有裨益。当望速平此贼,讲求戎政,痛改数百年营伍陋习。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态度强硬的李鸿章,迫使常胜军解雇了白齐文。这件事让李鸿章意识到,外国在军队管理上远优于中国,对剿灭太平天国虽有益处,然而依靠外来力量是不行的,只有自强,才能让别的国家不敢觊觎中国的领土。

白齐文到底去哪儿了?

其实他一直藏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里。当士迪佛立与英国领事麦华陀见面时,马上就见到了白齐文。白齐文不是英国人,是美国人,他怎么躲进了英国驻上海的领事馆?

原来,白齐文回到大营后,也觉出事情做得有些不妥。李鸿章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还敢把他抓起来押进京城去问罪,因为他毕竟入了大清国的国籍。

白齐文越想越怕,决定逃出大营,暂到别处躲避。他偷偷摸摸收拾了一下衣物,把从吴府抢来的器物藏进一个箱子里,带上五十名亲兵,抬上箱子,火速奔往美国驻上海的领事馆。美国驻上海的这名领事平日得过白齐文不少馈赠,两个人比较要好。

白齐文见到领事后,把自己做的事情简单地说了一遍,恳求领事给出个主意。

领事听后,马上便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领事认为:你已经加入了他们的国籍,如今犯了这么大的案子,依照他们制定的法律,是要被砍头的。他们要杀你,而美国驻华的公使馆和领事馆却无法对你做出保护,你麻烦了!

领事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找英国领事麦华陀。领事说:虽然美国无法对你进行保护,但英国却可以保护你,因为你是他们聘请的常胜军领队。只要英国人说了话,大清国就无人敢把你怎么样。

白齐文于是就躲进了麦华陀的领事馆。

李鸿章自始至终都不知道白齐文一直没离开上海。

和士迪佛立达成初步协议后,李鸿章这才上折通报白齐文私闭城门滋事一事,并附片通报与英提督、驻沪领事重新订约的事情经过。

折子很快递进京城。

慈禧太后见到李鸿章的折子,很快便把恭亲王召进宫里,吩咐说,想不到李鸿章这么能干,实授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究竟同英国人达成了个什么样的新协约,竟让慈禧太后如此高兴呢?

李鸿章在附片中这样写道:

吴煦、杨坊等始意欲藉以御寇,薪粮夫价及一切军火支应视官军加至数倍,漫无限制,陆续增至四千五百余人,并长夫炮船轮船,经费月需饷银七八万两。前此收复松江、青浦等城,未尝不兼资其力,遂日益骄蹇,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臣筹思累月,久欲稍加裁抑,而事关中外交涉之端,未便轻于发难。此次白齐文逞凶跋扈,立即撤其兵权。事当更替之初,须求补救之法。英国提督士迪佛立初不愿中国官员会带,臣与之往复辩论,舌敝唇焦,数日以来始获定议。士迪佛立原定条约十三条,臣覆加勘正增为十六条,于十一月二十五日盖印移交分执,并咨明总理衙门备案。其条约大要,如裁汰常胜军为三千人,减定长夫额数口粮,删除病房及日用房费种种浮滥之款,既可以稍节饷需。又如中国派员会带口粮由臣处派员经营……松城内外地方事宜,外国管带官不得干预。购买军火须有抚臣文书,管带官不准私购承办。诸勇须听中国会带官主意各条,亦可以渐收兵柄……臣查常胜军先前经用款项从未禀报,臣衙门并无案据,未便会算代价……

郭嵩焘

从附片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已把常胜军的大半管理权抓在了手里,常胜军为所欲为的情形已成过去。

与英国重新订约,裁减不可一世的常胜军,大幅削减雇佣支出,这一系列谈判结果,让慈禧太后大感惊喜,更加坚定了实授李鸿章江苏巡抚的决心,这也是真正意义上,朝廷开始重用李鸿章。

圣旨到了上海。

赏李鸿章兵部右侍郎衔兼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实授江苏巡抚,著其整饬常胜军,尽快规复江苏全境。

接旨的第二天,吴煦、杨坊双双告假。李鸿章于是把江苏布政使与苏松粮道,全部让郭嵩焘兼署。

李鸿章在拜发谢恩折的同时,附了一个奏保郭嵩焘片。

不久李鸿章再次整顿常胜军,将闲杂人员一律汰掉,只留有六个步兵团、四个攻城炮队、两个阵地炮队、一个舰队,兵额定在三千之数。常胜军人员减半,省了巡抚衙门很大一笔饷额。

李鸿章把常胜军安定以后,即把弟弟鹤章、蕴章,以及身边的几名得力员弁派回安徽继续募勇,并开始大量从国外购买比较先进的枪、炮,逐步装备淮勇各营。

李鸿章已下定决心,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麾下淮勇建成能和湘军一比的大清国第一劲旅。

鹤章、蕴章、昭庆等人很快便从安徽又募成二十营新勇,算上原有的十三营,淮勇总数已达三十三营,加上亲兵四营,人数接近两万,已远远超过江苏省内的经制之师。

这时,英国工兵队指挥官戈登从天津来到上海。

麦华陀与士迪佛立带着戈登来见李鸿章。

李鸿章看那戈登,身材高大,一头红发罩着一张刀条脸,两只眼睛大而有光,宽肩膀,大长腿,足上登一双英国军靴,腰里扎着条宽皮带。

戈登谦虚地向李鸿章行西方大礼,落座后,两腿并拢,显得谦和文雅。只看一眼,李鸿章就爱上了这个英国军官。

不几日,李鸿章经过与麦华陀协商,聘戈登出任常胜军统帅。

白齐文现在在哪儿呢?他已经被麦华陀送出上海,进京去找英国公使阿礼国、美国公使蒲安臣,由阿礼国、蒲安臣出面到大清国的总理衙门提出交涉,力争白齐文重回上海,担任常胜军领队或副领队。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正月,李鸿章整满四十一岁。

这时的江苏,随着淮军人数的不断增多,枪械的不断改良,局面已开始一天天好转起来。

曾国藩这时上折奏请,由李鸿章接替薛焕出任南洋通商大臣。朝廷下旨照准,命薛焕进京供职。交割完毕,薛焕很快回京,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

江苏从此成了李鸿章一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