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被剿灭,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朝有3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史称“同光中兴”。有一个人在同光之际日益尖锐起来的满汉矛盾中,一直维护着清朝。公元1896年,“中兴”大业已经湮灭,赋闲家中的他还想帮着大清接续香火,却忽然被抛出政治权力的中心,权势全无。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关门弟子,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尽管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稳坐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二十四年,却累遭创历史纪录的弹劾八百多次,最厉害的一次,竟然有两百多名京官联名,奏请朝廷杀掉他。他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弹劾一次,官大一级,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不仅高寿、官大,而且善终,成为晚清官场一个难解之谜。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能够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后人无论如何也是应该重视,不能忘记的。遗憾的是,对于李鸿章至今并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一定要评价,还是梁启超的评价比较中肯。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12月26日,梁启超草就了一部《李鸿章传》,他说李鸿章是:“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日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日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故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也。……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今天看来,时至1896年,清政府“自强”无门,跌入深渊;无奈而战,战而不胜,最后只能“议和”,这场四十年的大结局,全社会要负责任。把全部责任都推由李鸿章来承担,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投降派”,别人都没有责任,这种评价,确实是太过分了。

溢美违背历史真实,因义愤而贬损不能推进科学。那就让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一下李鸿章那传奇般的生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