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莽:我理想中的天下
- 令狐马
- 3015字
- 2021-11-16 12:56:17
3.舆论
王莽十一年(天凤六年,19)时,起义百姓已经很多,樊崇等人也成了气候,王莽为了让百姓觉得自己的新王朝有上天支持,可以传之于万世,要求太史令推演新的历法。新历法说了,新王朝会很长很长,三万六千年才轮一个周期,新历法还要求,新王朝要每六年改元一次。他还发了一个文件,写了一堆难懂的话,说自己领悟了上天的指示,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顺应天意。据史书说,他希望以这种方式来炫耀自己、诓骗百姓,减少起义军的数量。然而百姓见了之后,都嘲笑他。(《汉书·王莽传》:欲以诳耀百姓,销解盗贼。众皆笑之。)由于启用新的历法,且六年改元,于是下一年的年号,就由天凤改为地皇。
王莽的做法没能改变什么。到第二年,王莽十二年(地皇元年,20),起义军还是没有减少的苗头,他为了让人们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够运筹帷幄、创立万世基业的人,又发了一个文件,说种种迹象表明,该给新朝的列祖列宗修庙了。
王莽是新王朝的开国君主,他修的庙里面要供奉的自然是他的祖宗和亲人。
王莽的祖宗是谁呢?
王莽代汉,自称像当年舜帝接受尧帝的禅让,所以舜帝是少不了的。既然都到舜帝了,那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轩辕黄帝,因为舜帝再往上追溯数代就是黄帝了。
一方面,王莽要从舜帝往下找;另一方面,他得从自己向上找,最终两条线汇在一起,那样他就是黄帝、舜帝的后代了。
最终王莽形成了这样一个家谱:黄帝向下八代,有姓姚的舜帝,舜帝往下数代,到周武王时期,有被封为诸侯的妫满(妫,音ɡuī,妫满被封到陈,后人遂姓陈)。妫满之后,过十三代,有齐桓公时期到齐国的田完,田完之后再过十一代,有田氏齐国的开国君王田和,田和的后人,有在楚汉战争时期被项羽封为济北王的田安。田安当了几个月济北王,齐地反项,田安被彭越杀掉。由于田安当过王爷,所以汉兴之后,齐国人都称田安的后代为“王家”,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以“王”为姓了。田安的孙子,叫王遂;王遂的儿子,叫王贺;王贺的儿子,叫王禁。王禁有四女八男,次女王政君,次子王曼;王曼有子,曰王莽。
有了这样一个家谱,王莽就宣布:姚、妫、陈、田、王,这五个姓都是黄帝、舜帝的子孙,和自己是同一个家族。这五姓之人都是新王朝的皇室宗亲,要报上姓名登记在册。
王莽要立的庙出来了。祖宗庙五座:黄帝、舜帝、妫满、田完和田安;亲庙四座,就是从王莽以上,田安以下,他的四代王姓亲人:王遂、王贺、王禁和王曼。
为了修建这九座庙,王莽下了大功夫。他听从臣子的话,要将祖宗庙建得辉煌大气,能够让后代人高山仰止,即便历经万世也仍然雄伟壮观。他广征能工巧匠,又拆解了汉代的十余座宫殿,用它们的材料来修庙。单单黄帝的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1],其余八座庙,规模是黄帝庙的一半。九庙不但规模宏大,建造得也极尽奢华。为了使庙宇显得壮观宏伟,建造之地还特意选在高处。据史书记载,修庙所耗费用达数百亿之多,修庙死掉的工人达到数万。
但是修再壮观的庙,也不能指望那些“神”给百姓发粮食。连年的自然灾害让百姓食不果腹,而修庙的耗费最后也都摊派在百姓身上。这样的做法使情况越发糟糕,糟糕到深居皇宫的王莽都有所耳闻。
王莽想解决饥荒问题,他除了打开东部的粮仓给百姓发粮借粮,还想到了一个很特别的法子。
王莽十四年(地皇三年,22),王莽派了一批官员,到地方上推广新技术。新技术就是如何用草木煮羹。
百姓喝了,要么直咧嘴,要么成天拉稀,总之没法吃。这么瞎折腾一番,不但未解决问题,还加重了负担。
闹剧过后,王莽不再幻想。那时候,凡是山里、水里、林子里的自然资源,以及其产生的所有收益,都归皇帝个人。王莽决定放开山河资源,允许老百姓去打猎捕鱼采果而不收取费用。而且他承诺,这个政策会延续到地皇三十年,也就是再持续二十八年。
但在大量的灾民面前,这只是杯水车薪。东部百姓活不下去,就离家讨饭。数十万饥民涌入关中,希望到天子脚下,得到天子的关注,也盼望着来到富庶的关中平原,捡回一条性命。
只是关中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夏天,大批蝗虫飞到长安,遮天蔽日,进入未央宫,爬在宫殿和阁楼上,王莽看着不舒服,还招募官员和百姓去捕捉。
数十万流民入关,王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他安排了专门赈灾的官员。可是他用人不当,将一批贪官污吏安排到这个位置上,于是大部分救灾物资都被侵吞,那几十万靠着救灾粮活命的人,有十之七八都饿死了。
城内闹饥荒的消息也传到王莽的耳中了。但王莽肯定不会亲自出宫去看,他问了一个叫王业的人。王业告诉他,死的都是乱跑的流亡之徒。为了让王莽不多过问这个事,他跑出宫,从饭店买了精美的饭和肉羹,拿到王莽面前说:百姓们吃的都是这样的食物。王莽一见,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
王莽自称是黄帝和舜帝的后代,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喜欢效法。当各地都有变民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先人”。他听说黄帝平定天下时,内置大将,外置大司马5人,大将军25人,偏将军125人,裨将军1250人,校尉12500人,以及校尉之下的武官数十万,就也设置了一大批武官。他封了前、后、左、右、中五个大司马,给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增加职务。州之长官州牧,加封大将军,州之下的郡长官[2]为偏将军,郡里负责武事的武装长官[]为裨将军,县里的长官加封校尉。
王莽设置了成千上万的将军校尉等武官,相当于给地方官员加任务:你们不但是地方上行政事务一把手,也是军务一把手。这样一来,就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平乱的长效机制。
地方上有了抓手,王莽的使者就出动了。为了督促地方上尽快平乱,使者可谓络绎不绝,有时候一天能接待近十批人。地方上没有余粮和车马供给使者,就给老百姓加赋,甚至向百姓强取豪夺。
可不管王莽弄多少个将军,派多少批使者,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百姓吃不饱饭。所以,高压政策越来越严,官员的压力越来越大,却激起了更多民变。除了东部的青州、徐州、兖州等地的叛乱,就连天子脚下的京城地区,也是民变纷起,《汉书·王莽传》曰:三辅盗贼麻起。
为平息民变,王莽做了不少事情:武力讨伐、引诱招安、舆论引导、建立机制、赈济灾民。可这些做完了不但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变民还越来越多。加上王莽不允许人们说百姓因饥穷造反,持这个观点的人都被免官,而说假话声称变民会很快灭亡的人反而吃香,到后来就没有人对他说真话。
王莽没有找准问题根源,处理民变时方法不当,百姓越发不满和失望。王邑败于昆阳,不是对手强大,不是对手计谋高超,也没有人背后捅刀,他面对远少于自己的汉军,却几乎全军覆没,根本原因是,那些来自百姓中间的士兵,大都从心底里不认可王莽政权,没有替王莽卖命的想法,缺乏战斗勇气和必胜信念,于是一交手就“不利”了,“阵乱”了,接着“汉兵乘锐崩之”,于是“莽兵大溃”了。
* * *
据史书记载,昆阳之战后,各路豪杰纷纷起义,自称将军,响应汉政权。消息传到关中,更是引起了巨大骚动。与此同时,汉军之中传出一个消息:汉孝平皇帝刘衎,是王莽毒死的。
在这个时候,突然传出这个消息,对王莽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因为汉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汉平帝刘衎,的确是被王莽毒死的。
汉平帝五年(元始五年,5)十二月,十五岁的刘衎对大权独揽的王莽心生不满,为王莽察觉,于当年十二月被毒死于未央宫。三年后,王莽称帝,建立新王朝。
但汉王朝的这个结局,并不始于王莽,而是半个多世纪前,王政君进入皇宫的时候。
[1]据何清谷所撰《三辅黄图校释》,汉代一丈相当于今天的 2.3 米。边长 四十丈,就是 92 米;高十七丈,就是 39.1 米。
[2]郡里负责武事的长官,汉朝曰都尉,王莽改称大尉,后来王莽制定了爵位 制度,就将大尉改称属令、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