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太子

刘奭不再对王政君感兴趣,而对傅昭仪爱得死心塌地,爱屋及乌,他自然也觉得傅昭仪生的刘康顺眼,会不由自主地放大刘骜的缺点而尽可能忽视刘康的不足。

其实刘骜一开始是很招刘奭喜欢的,那时候,他喜欢读书,博学多闻,待人宽厚,为人恭谨。有一回,刘奭急召刘骜,刘骜本可以穿过驰道很快来到刘奭面前,可他也知道,驰道乃皇帝专用,所以即便紧急,也还是绕了一大圈,等见到刘奭时,刘奭早都不耐烦了。

“怎么慢吞吞的?”

“回陛下,我本在桂宫,因不敢穿越驰道,绕了很长一段路,所以来晚了,请陛下恕罪!”

刘奭是个忠实的儒家信徒,见刘骜如此懂规矩,足见他对自己的尊敬和重视,非常高兴,当即下令:以后太子可以穿行驰道。

但人是会变的。比如从小规规矩矩的刘骜,长大之后就有了另外的爱好:喝酒、玩女人。刘骜的这个爱好绝不是偶尔为之,肯定是行事比较过火,才会传到刘奭耳中,也才会被史官写下来。刘骜夜夜笙歌,一副登徒浪子的形象,而那个刘康,则像刘奭一样懂艺术,自然就被刘奭欣赏了。

刘奭执政的后几年,常身体抱恙,无心理政,整天专注于音乐。刘奭的音乐水平很高,他会演奏,会作曲。有时候他不亲自表演打鼓,打出来的鼓声充满着庄严肃穆,宫里那些音乐家们都不知道如何才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效果(《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每次打完鼓,听到底下人的赞美,刘奭就充满了成就感,再看其他人都没有他的造诣,便对自己的音乐功力就更加自信。

不过,当大家都不能演奏出如此效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他的儿子刘康却能做到。这样刘奭就更加喜爱刘康了:你果然和朕像啊!

因为这个,刘奭经常夸赞刘康有才能。但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还公开表达了出来。有一回,当刘奭又说会打鼓的刘康很优秀时,一个叫史丹的人表达了异议。史丹说:“臣以为,所谓有才能者,是聪明好学、懂得温故知新、像皇太子那样的人,如果认为会音乐就是有才能,那么宫里那些演奏人员的才能就比丞相匡衡还高了,这些人也比匡衡更适合管理国家了。”

刘奭夸奖刘康,倒没有什么多余想法,听此人说按照自己的逻辑,宫里那些吹吹拉拉的下人比匡衡更适合从政,不禁笑出声来。

史丹这番话虽然不能改变刘奭对刘骜的看法,但至少可以让刘奭不再以音乐才能来公开否定刘骜。

*   *   *

史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太子太傅,即刘骜老师,另一个身份是汉元帝刘奭的亲戚。

这个亲戚关系有些复杂。

刘奭的父亲刘询,因为汉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其祖父被满门抄斩,只留下他一个独苗。五岁之前,他被关在牢里。后来朝廷终于释放了他,但他已举目无亲,幸好在丙吉的帮助下,终于找到奶奶史良娣的娘家史氏。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和哥哥史恭接纳了刘病已,等刘病已登基为帝的时候,这俩人都死了。后来汉宣帝为站稳脚跟,起用了一批史家亲戚,其中包括史恭的儿子史高。史高在担任侍中期间,向宣帝举报了霍氏谋反,被封为乐陵侯[1]。宣帝对史高这个表叔非常信任,临终前封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与萧望之、周堪一同成为辅政大臣。史高在刘奭继位后的第六个年头(永光元年,前43)辞职回家,当年就去世了[2]

史丹,就是史高的儿子,刘奭继位后,史丹是驸马都尉兼任侍中,很受刘奭的宠信。刘奭觉得,史丹是自家亲戚,可以信赖,就安排史丹去太子家当管家。史丹是太子的管家,那自然就是太子的忠实拥趸。所以,当后面刘骜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胁时,史丹总会冲在最前面。

汉元帝十四年(建昭四年,前35)时,中山王刘竟[3]暴毙。刘竟是刘奭最小的弟弟,年龄和刘骜差不多,这对叔侄从小一起学习,一起长大,一起玩耍。那天,刘奭前去悼念,看到和刘竟年龄相仿的刘骜,就想到小弟弟活着时生龙活虎的样子,悲不自胜,然而他正悲哀着,忽然发现刘骜的脸上竟毫无悲戚之色,顿时勃然大怒。

这是个什么东西!从小到大的玩伴去世了,你居然不伤心,这种毫无仁慈之心的家伙怎能当百姓的父母呢?刘奭对刘骜失望透顶,心里憋不住,不吐不快,就叫来史丹,发了一通脾气。

史丹听完话,顿时觉得不妙,因为倘若刘奭过于在意这件事,就是质疑刘骜的品德,对刘骜的地位非常不利。幸好史丹的反应很快,立即就想到了对策。他脱掉帽子,跪在刘奭身旁说道:“都是我的错!”

刘骜没有悲戚之心,和史丹有什么关系呢?

史丹说,这都是他教给刘骜的,因为他知道天子会非常悲伤,所以教刘骜千万别当着天子的面哭泣,以免天子受到感染,更加难过,有损龙体。刘奭听了史丹这样的解释,才终于释怀,虽然不觉得刘骜多好,但至少不会因此事认为刘奭是个没有仁义之心的混账。

尽管有史丹从中斡旋,可刘骜实在没有能让刘奭眼前一亮的优点,史丹就是说得天花乱坠,刘骜仍然是那个喜欢女人和酒的刘骜,刘康也仍然是刘奭的爱子。

到汉元帝晚期,随着刘奭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到他执政的最后一年,他能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在越来越宠爱傅昭仪和刘康的同时,忽然对历史感兴趣起来。

刘奭感兴趣的,是汉景帝时期,景帝刘启废掉太子刘荣而立胶东王刘彻(后来的汉武帝)那一段历史。明眼人都懂,刘奭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就是要以史为鉴,找到废当今太子刘骜的办法。

刘奭的这个爱好让太子党非常惶恐。皇后、刘骜的大舅王凤、太子、史丹等人都不知如何化险为夷,因为汉朝确有过成功废掉皇太子的先例。

他们既不能把刘康整死,也无法给刘康脸上抹黑,更不能突然使刘骜变得独一无二,他们还能怎样呢?更重要的是,刘奭从来没明着说自己要废掉刘骜。

没有办法。但没有办法不代表坐以待毙,最后史丹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哭!

那天,史丹准备妥当,就去探望刘奭,等到与刘奭独处一室的时候,他壮起胆子冲向刘奭床边,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说,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皇太子因为是陛下的长子和嫡子而被立为皇太子,这都十多年过去了,老百姓无人不知,天下人也都愿对其称臣。可如今定陶王(刘康)日渐爱幸,世人都在猜测,说陛下有更换太子的想法。陛下,倘若真是这样,所有大臣肯定会以死相争,绝不奉诏的。臣也不想活了,请陛下赐死,让我当第一个被杀的大臣吧!

史丹说完已泣不成声。刘奭见平日里铁骨铮铮的史丹突然在自己面前老泪纵横,听到那伤心的声音一下就心软了。那时候,刘奭已经病重,从内心里讲也不想再理会朝政之事,更怕麻烦,他听史丹说废了太子会惹那么多麻烦——百姓骚动、大臣以死相逼、史丹要以头抢地……忽然觉得现在的情况也不算糟糕,太子也没有那么无能,于是废太子的那股豪情顿时没了。

刘奭叹道:“我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太子和定陶王刘康、信都王刘兴都年纪尚小,我只是对他们放心不下罢了,但没有你说的这回事。况且,皇后谨慎,先帝又喜爱太子,我怎么能违逆先帝的旨意呢?我不知你从哪听来的这等闲话!”

史丹听完都有些目瞪口呆了,原来情况还没这么糟糕,幸亏没有放弃,他心里乐开了花,立即跪下去给刘奭赔罪:“是臣愚蠢,听到了一些胡话,该死该死!”

刘奭虽这么讲,但绝不证明他没有废掉刘骜的想法,也绝非史丹神经过敏,史丹这一番哭诉,也并没有多么高明,只因刘奭在病重之际,心力交瘁,不想折腾了。他是行将就木之人,之前虽然有废掉刘骜的想法,但同时也有个前提:别太麻烦。因为做任何事都讲究成本,非得怎样怎样的事情并不太多。

那天,刘奭对史丹说:“我的病越来越严重,怕是无药可救了。你要好好辅佐太子,别辜负我的期望!”

史丹再一阵抽泣,从地上爬起,这之后刘骜的太子之位才终于稳定。

公元前33年,是汉元帝执政的第十六个年头,当年五月,刘奭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三岁。七月,被葬于渭陵。六月二十二日,二十岁的皇太子刘骜登基为帝,刘骜就是后人所谓的汉成帝。

这一年,距离汉朝灭亡还剩四十二年。

[1]史恭另有两子:史曾和史玄。刘病已顾念史恭的恩情,分别将史曾和史玄 封为将陵侯和平台侯。

[2]和史高一起辞职的,还有丞相于定国、御史大夫薛广德,辞职的原因是天 灾频繁。他们三人辞职后,都得到了丰厚赏赐。

[3]刘竟,其母曰戎婕妤,汉元帝二年(前 47)被立为清河王,汉元帝五年(前 44)被迁为中山王,因年幼之故,并未到中山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