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先驱
——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

青金石之路

青金石指以青金石矿物为主的岩石,是一种比较稀有的宝石,呈暗蓝、蓝紫、天蓝、浅蓝或绿蓝色,其解理不发育,断口呈参差状。因其属于多矿物集合体,即由多种矿物构成,肉眼看到的青金石产品常带有白色、黑色、半透明或金色的杂质。其中的金色杂质是黄铁矿,也就是青金石的“金”。杂质越多,对其美观影响则越大,所以“无金无白”的价值偏高,但若黄铁矿分布均匀,呈现繁星状,却会给青金石带来别样美感。

青金石

青金石的产地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蒙古、美国、加拿大、智利、安哥拉等多个国家,其中阿富汗将其当作“国石”,主要产于该国巴达赫尚省的“萨雷散格”等矿床,这里的青金石发掘历史已超过了 6000 年。在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的遗址,也已发掘到了青金石所制的首饰,在高加索梅赫尔格尔的新石器时代葬地遗址,甚至远至毛里塔尼亚亦可找到青金石的珠链。

作为稀有宝石之一,青金石呈现出独特艳丽的光泽,因而倍受古代帝王青睐,称“帝青天”,常随葬墓中。从古至今,它都是一种名贵的装饰材料,常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手工艺品之中。在古埃及,青金石与黄金是等价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佩戴青金石被认为是富有的标致。而早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时代,青金石就已经非常贵重,曾作为巴比伦国王送给埃及国王的重要礼品之一。青金石代表意义多表现出上层属性,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以至于在诸多诗歌中都有所反映,譬如《月神之魔(the moon god sin)》就有描述:“公牛般的强壮,大大的头角,舒长的头毛,像青金石一样显赫”。在埃及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青金石陪葬饰物,古墓里发现的护身符、圆柱形玺,包括刻有圣甲虫的宝石及其他工艺品,基本都是用此种材料制成的。在古代中国,青金石常被称为青黛、璆琳、金精、瑾瑜等,其象征意义也是帝王的威严与崇高。虽然古代中国最早使用青金石的时间尚不能确定,但据《尚书·禹贡》记载可知,早在 4000 年前的夏代,雍州曾向中央王朝进贡过“璆琳”,而璆琳则被认为是青金石的波斯语音译,但由于还没有考古实物佐证,因此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充分证实。截至目前,考古发掘证实了古代中国最早的青金石制品是出自春秋时期曾侯乙墓,与此同时期出土的越王剑,其剑格镶嵌了蓝绿色宝石,经宝石学家鉴定发现,剑格所镶一半的玉石为青金石。

春秋时期越王剑

古代文献中常有青金石产地的记载,大致认为有两处,其一是古代中国的西域,即今新疆地区;其二是中亚乌浒河支流克恰克河流经之巴达克山附近,即当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尤其是前一处,在两汉以后流传至今的历史文献中,多有出产青金石的相关记载,这在当今新疆考古出土的器物也有所佐证。然而,根据现代青金石矿床的分布来看,自然可知,如今所谓古丝绸之路上的青金石原产地,当属阿富汗无疑,而新疆境内出土的青金石器物,正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载体的反映——青金石之路。

青金石是汉代张骞“凿空”之前古代西域和中原之间文明交往的早期主要见证之一,如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我国东周时的青金石蝉。伴随彼此交往的持续深入扩展,在西汉之后的诸多朝代,来自中亚的青金石制品越来越多,东汉彭城靖王刘恭墓出土的一件鎏金嵌宝兽形砚盒,盒身镶嵌有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南北朝时期中亚地区青金石不断传入中土,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宋墓出土了一枚镶青金石的金戒指,上刻一鹿,周边有联珠纹,墓中还出土了 3 枚东罗马金币,说明这枚镶着青金石的金戒指极有可能来自中亚地区。以上的这些青金石,皆可谓中西方之间较早并持续存在文明交往的实物例证。

波斯御道

波斯御道(The Persian Royal Road)是在公元前5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修建。简单的讲,修筑此路的目的是为了从波斯帝国首都苏撒到地中海东北部的萨迪斯之间形成便捷的交通线路,在此御道之上,波斯的信差可以在7天之内行走高达1670余英里路程(约2700km),可见波斯御道是当时最便捷通畅的交通要道之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对此评价非常之高,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再没什么比波斯信差还要走得快了”。

波斯御道自萨迪斯西部(今土耳其伊兹密尔东约60英里处)始,向东穿过今土耳其中北部,直达位于西亚底格里斯河中游的古代亚述国首都尼尼薇(今伊拉克摩苏尔),再折而向南抵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王国(今伊拉克巴格达)。在巴比伦的西北部附近,波斯御道分为两条:其一是通往西北方向,穿过埃克巴塔纳那之后,一直向西直达古波斯帝国东部的塔克西拉古城。这一段线路位于伊朗高原北部,基本与主要东西方的贸易路线重合,即丝绸之路;其二是继续通往东南方向,到达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撒,甚至亦有人还提到此路线进而折向东南,直至波斯波利斯。该古城建于大流士王时期,其遗址东邻库拉马特山,其余三面是城墙,城内王宫建于石头台基上,主要建筑物包括大会厅、觐见厅、宫殿、宝库和储藏室等等。

波斯帝国御道图

由于波斯御道横穿古亚述国,因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御道最西段有可能是亚述国王修建的,御道东段大部分线路与丝绸之路重合。尽管如此,多数人还是认为波斯御道是由大流士一世修建,在原有道路路基上改进,将互不相连的几段道路进行整合,从而构成统一的道路系统。此道路系统质量非常高,一直沿用到后来的罗马时代,甚至直到今天,在土耳其东南部最大城市迪亚巴克尔还保留着一座波斯御道桥梁。

在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的版图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由波斯人建立的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波斯帝国,客观上为当时东西方文化融合做出了较大贡献。

经相关考古发现,波斯御道沿途设有诸多驿站,可以确认的就有20多个。波斯御道所经之中亚地带,是东西方文化接触、融合之地,这条御道东段正是丝绸之路,一条连接着一处世界文明十字路口的通道,在人类文明交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字使用上,波斯人首先采用了巴比伦楔形文字,而在波斯人接触了更易学习和易掌握的亚述阿拉米文之后,随即就将其定为当时的官方文字。在建筑艺术方面,以苏珊宫殿最为典型,其中的青金石、雪松、黄金等原材料及其建造者都来自西欧、西亚和中亚等诸多地区,因而波斯宫殿的建筑具有多元文化风格。宫殿建筑多采用大量石柱形式,这明显是受到了希腊建筑文化的影响,石台的设计则受到亚述文化的影响,石柱上的雕刻纹路又与古埃及建筑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柱顶上的狮子与公牛则是显示出受到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所有这些既是文明交往的例证,也同样是文明交往的结果。

亚历山大东征:亚非欧的文明交往

被世人称为“亚历山大大帝”,在其30岁时就已开创了一个疆域从爱奥尼亚海延伸至印度河流域的大帝国,他就是古希腊北部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三世(前356年-前323年)。按照古希腊语意,亚历山大是指人类的守护者,传说他的一生赫赫战功,几乎没有败绩,被一些人认作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统帅之一。

当东方中国处在纷乱的战国之际,西方马其顿帝国年幼的王子亚历山大正师从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接受着希腊古典文化的教育。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的腓力二世在他女儿婚礼上被刺杀,年轻的亚历山大继位,即后来历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三世开始东征,远征军向波斯帝国统治的小亚细亚地区发起进攻,终结了大流士三世的统治,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随后又于公元前326年入侵印度河流域,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而撤军西归。

有一幅镶嵌画展现了亚历山大三世东征中的一次作战场景,它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马赛克”,作为最出名的地板镶嵌画,它大约于公元前100年完成,后来在亚平宁半岛西南角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千米处的庞贝古城被发现,其大小为5.82x3.13m。亚历山大马赛克所在的庞贝城,曾经在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大爆发时产生的火山灰掩埋,在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静静的躺了1600多年,以至于它的名字与位置都已多数人遗忘了,直到公元1748年重新被发现,其中的亚历山大马赛克于公元1831年的也被发掘出来。

亚历山大马赛克

尽管这一幅镶嵌画局部存在严重毁坏,但是作品中的两个主角肖像仍能轻易辨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的大流士三世。从亚历山大马赛克画面上不同方向的长矛,明显能看出蜂拥的人群与惊慌的战马,也似乎能听见作战中双方兵士们手中兵器相互击打和碰撞的声音,从而营造出作战中的各种混乱嘈杂场面。作者极其注重细节的描绘,画面左侧的亚历山大右手紧握着的疑似长枪,直挑一位波斯战士,致使其落马身亡,迅疾之下眼睛又转盯向前方(右侧)战车上的大流士三世,此时的大流士三世似乎神情惊愕,正在拼命指挥兵士逃离战场。尤其是画面中的那位落马倒地的波斯士兵,从盾牌内侧反射面看到自己临死瞬间的惨象,透射出了战争的暴虐和凶残本质。

此次东征持续时间长达10年之久,旷日持久的战争,首先是对给双方的万千民众造成了极其深重灾难,尽管客观上将希腊文化传播向了遥远的东方,促进了东西方诸国和地区的文明交往,但相比底层民众的苦难而言,这种形式的文化融合,充满了血腥和罪恶。其次,亚历山大三世凭借血与剑,缔造了属于他的帝国时代,拓展了一个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流域,南至非洲、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北部,北抵里海和黑海南部、锡尔河和阿姆河上游流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超大帝国。然而,历史总是存在着诸多偶然性,短短几年后,这位年纪轻轻的亚历山大三世却突然死在了巴比伦,当时是公元前323年,由于没有合法的继承人,他的将领们互相不服引发内战进而快速瓦解。

一直以来,有关亚历山大大帝这位历史人物之死因众说纷纭,有说是他身患疟疾不治而亡,也有说是感染流感而死,亦有说是过量服用一种被称为“圣诞玫瑰”的嚏根草中毒而死,还有说是遭人下毒致死,甚至还争论毒杀亚历山大的凶手到底是被他解除兵权的安提帕特呢,还是他的老师亚历士多德指使人干的。诸如此类的争议持续不断,以至于后来还有学者在美国《新型传染疾病》杂志里发表论文,专门讨论亚历山大的死因。无论死因如何,或许正是因为亚历山大大帝正当年轻却陡然之间退出历史舞台,无疑会给人们留下诸多的历史故事和不解传说。

伴随着亚历山大的死亡,他的超级帝国美梦也迅即烟消云散,曾经的马其顿帝国一分为三,即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朝和安提柯王朝。尽管庞大的帝国不复存在,但希腊文化却留了下来,这些文化对亚历山大及其士兵们曾经征战的地区依然有着无形的力量。

从世界文明交往的意义上说,亚历山大东征促使了东西方文化的扩散和融合。亚历山大大帝在不断攻城掠地的同时,直接和间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将西方古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扩展,同时也将繁荣的中亚、西亚、印度和古代中华文明传入了西方。在政治体制方面,古代东方的君主专制和希腊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融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将希腊自治城市的民主传统引入了东方。在商贸方面,由于受到当时马其顿远征军控制形成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古希腊文化大区,这对连接和沟通东西方之间商贸交流起到了积极意义。据有人统计,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在东方建立起了至少300多个城邦,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串联成东西方之间的多条商贸之路,大致分北、中、南三条:北路连接印度、巴克特里亚和黑海地区,中路连接印度和小亚细亚,南路主要接连印度与埃及。通过东西方的商贸交流,古中国丝绸、古印度香料等东方物产及其东方文化,得以远播至于西方。除此之外,亚历山大还通过铸造统一货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洲希腊与埃及、西亚和南亚诸国之间的贸易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