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作为成本费用控制与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的内容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对现阶段成本费用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考核结果以及对下一阶段成本费用的预测及预算编制等。因此,科学合理且准确及时地进行成本核算,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成本核算应满足如下一些基本要求。

1.成本核算必须与成本管理紧密结合

成本核算是基础,成本管理是手段,成本控制是目的。显然,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将成本核算与管理密切结合,根据管理的要求和内容确定核算的方式方法,根据管理的需要确定核算最小单位以及核算的标准、类别等,才能真正做到让核算为管理服务,真正发挥成本核算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及价值。

2.区别各种成本费用,正确界定不同成本费用的范畴或界限

从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要求上来讲,“成本”和“费用”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本书开篇已经指出:狭义的“成本”是指为获得一定资产而付出的相应对价,一般构成该资产的取得成本即原始账面价值,形成了企业的一项或多项资产,本质上属于不同“资产”之间的转换,因此这种“成本”的产生并不会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经营利润;“费用”则是企业为维持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各种耗费与支出,一般构成企业的当期经营损耗,减少了企业的当期经营利润。

显然,对成本和费用处理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的业绩评价以及企业资产价值的正确计量。具体来讲,以下几个方面的正确划分是非常必要的。

(1)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与非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的正确划分

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是企业在正常生产产品或维持日常经营活动时经常需要的日常相关开支与耗费,如生产产品的物料与人工耗费、水电耗费、折旧费用以及办公经费、董事会费、差旅费、营销费、借款利息费,等等。这些成本费用或者直接形成企业的另一些资产(如库存商品与在产品),或者形成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是评价企业日常经营成果和经营实力、预测未来成本费用水平与资金流量的最基本资料。

而非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则是企业偶然发生的或不该发生的一些意外开支与耗费,如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与债务人进行债务重组时因让步而产生的重组损失,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因违法等行为发生的罚款损失等。这些并不是企业经营中一定需要发生的,更不是经常性发生的,一般都作为“营业外支出”来处理。营业外支出虽然也在一定侧面反映了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但在预测未来费用开支与资金流量时仅仅作为参考,而不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因此非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必须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区别核算。

(2)生产费用与经营费用的正确划分和核算

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为提供最终产品(含服务)而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或完成业务的直接耗费)。产品没有售出之前(或业务尚未发生时),发生的生产费用依然属于企业资产范畴(如在产品或库存商品等),不影响企业盈亏;只有在将产品售出(或服务已经提供)之后,相应的生产费用才转化为营业成本,形成经营利润的减项。也就是说,生产费用在发生当期不一定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而有可能构成企业的另一种资产;只有在生产费用所对应的产品所有权转移(或完成服务等劳务活动)之后,才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

经营费用则不然,它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的笼统性费用,由前面提及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构成。这些费用一旦产生,就直接形成了企业当期经营利润的减项,因此常称为“期间费用”。

显然,生产费用与经营费用的正确划分,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恰当反映,无疑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贴心提示

假设企业当月生产某种产品,耗用材料37.9万元,发生人工开支28.1万元(显然这两笔开支都属于企业的生产费用)。如果当月该产品没有完工或虽然完工但没有售出,则这两笔开支成为企业月末的“存货”资产的组成部分,不涉及企业盈亏,企业当月资产总额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然而,假设企业当月发生的是一笔13.7万元的行政开支(如总经办文件复印费、办公大楼水电费等),则需要直接作为当月的“管理费用”,从而直接减少企业当月利润总额,企业当月资产总额也会因此而相应减少。

(3)不同会计期间成本费用的正确划分

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一方面是为了合理确定不同时期的资产价值及经营耗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正确评价不同时期(如各个月份、各个年度等)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业绩。毕竟,费用所归属的时期不同,直接影响着不同时期对经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也就进一步影响着绩效考评的对比结果。实务操作中,一般应至少以各个月份作为基本的计量期间,合理确定不同月份的成本费用与收入归属,为绩效考评和正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提供科学、合理的核算资料。

(4)各种产品生产费用的正确划分

生产费用的产生是企业生产产品的直接结果,也最终构成了各类产品的生产成本。根据市场价值规律以及“本—量—利分析”的基本要求,企业经营获利的基本条件是在保证产品销售的前提下,确保产品售价不低于对该产品生产费用的全面补偿。具体而言,每一类产品是否能够获利,是否需要调整其生产安排,不仅取决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也取决于该类产品的实际单位售价能否大于其单位变动成本以及实际产销量能否大于保本点销售量等基本要求。

然而,企业在具体安排生产时,同一生产车间、同一生产周期、同一套生产线或生产设备以及同一批生产人员等,都不一定只局限于对同一类产品的生产,而完全有可能是同时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正确区分不同会计期间及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还要正确区分不同产品的生产费用,将那些共同发生的成本费用在不同的相关会计期间和不同的相关产品上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为产品定价及生产管理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5)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正确划分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每一天可能都有新的原材料投入产品生产,也有已经生产完工的产品从车间转入库存或销售环节,还有不少则处于在产品状态。而成本费用的原始记录常常是按照生产车间、产品品种或费用类别来进行的。当一个月结束时,需要将相关共同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分配到具体的产品品种之中。此外,出于产品定价及生产管理的需要,还应该通过约当产量法、定额法等恰当的计算方法,将汇总到同一品种上的产品生产费用在当月已经完工入库的产成品与尚未完工的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便最终计算出完工产品的平均单位生产成本和总成本。

3.结合企业业务特点以及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资产计价方法和价值结转方法,正确核算成本、资产及各期经营成果

在会计核算,特别是成本核算的实务操作中,一项业务的发生常常可能涉及不止一种计算或计价方法,如发出材料或产品时可以选用计划成本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将辅助生产车间的辅助费用分配到各受益部门或基本生产车间时可以选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分配法等。不同方法下计算出来的结果显然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就有可能使后续预测、决策、考核、评价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相关责任人员在面临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时,结合企业业务特点以及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要求,本着谨慎性与重要性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资产计价方法、费用分配与结转方法等,以便如实反映企业各期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4.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企业会计核算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成本核算必须在明确的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组织架构等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有规律地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首先加强和完善相关核算与管理制度,如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定额管理与考核制度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原始记录;做好定额制定或修订、计划价格制定或修订等成本核算与分析评价的基础工作。一方面要做到每一项相关成本费用的发生都“事出有因”,相关核算与分析工作落到实处,事事有人做;另一方面又要保障相关事务与人员权限无交叉、无重复,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发生。企业只有真正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保障成本核算信息的完整、真实、及时和有效获得与利用,真正发挥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