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需要关怀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边际效用”。翻阅卢周来的《穷人经济学》一书,看到了作者对这个专业术语的解释:边际效用,就是增加1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消费,给人带来的主观心理满足程度。1元钱的边际效用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一个倚门托钵的乞丐,你给他一元钱,他的满足程度可能是100个单位(假设心理满足程度可以这样量化);而一个亿万富翁,你多给他1元钱,他的满足程度也许就只有一个单位。也就是说,同样1元钱,因为给了穷人,社会总福利增加了100,而如果给了富人,社会总福利仅增加了1。作者说,从这个道理出发,社会收入分配应该偏向于穷人而不是富人才行。

书还没读完,便发现报上有几条消息可以和书一起读。一是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就车辆购置税有关问题明确表示,回国留学生购买国产小汽车可凭相关证明免税;二是长春市向600多位高级人才发放“人才龙卡”,龙卡具有特殊信用功能,持卡者可以在购物、购票等方面享受打折优惠。

恰好,报纸上又发了一条消息说,国家统计局首次披露城市家庭财产状况,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22.83万元。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家庭财产越多:户主文化程度为硕士及以上的家庭,户均财产为49.94万元;户主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的家庭,户均财产为37.29万元;户主文化程度为大学专科的家庭,户均财产为30.43万元。

看来,在中国,有幸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户均家庭财产总值高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分配就是财富分配”的道理。中国的这些生活在一般国民平均生活水平之上的精英们,他们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对信息的把握,以及调动社会资源谋取合法利益的能力,都要比一般人强得多,因此,对他们,似乎用不着社会政策层面的特殊关照。况且,我们的很多高级人才,本来就享受着各种各样的优厚待遇,比如,长春市有资格持“人才龙卡”的高级人才都是一直享受着各种优厚待遇的精英,包括两院院士、国家和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生导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人员、获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高级技师、具有正高职称的市级劳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省级劳模。这部分人“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当然需要“激发”,但相比之下,那些下岗职工、贫困地区的农民,似乎更需要社会政策的特殊关照。当然,国家已经通过扶贫、扶助创业等政策给了他们帮助,但由于他们的弱势地位,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帮助。

根据上述“边际效用”的道理,我们把同样多的社会资源有意识地分配给弱势者,那么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值,一定会大于分配给那些生活在国民平均生活水平之上的人们。一个是雪中送炭,一个是锦上添花。某些地方为吸引投资,可以免费转让土地使用权,可以减税免税多少年;但那些为谋生摆小摊的下岗职工,却因为害怕影响城市的“形象”被罚款,不得不东躲西藏。这不公平。或曰:对高级人才特殊关照,为资本流动提供便利,都是为了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平等的社会意识可以被放纵,少数人的特殊利益可以被默认。我们当然希望社会的财富总量增加,但更希望财富增加之后的边际效用也越来越大。失去了这个前提追求“效率”,是一种离公正越来越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