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制造玻璃的真正价值

铁的熔点是一千五百度。

而玻璃的熔点是一千七百五十度。

要说这是巧合?

你信吗?

李治的嘴角弯曲,淡笑道:“如果父皇您指的是鼓风机和石炭,那应该去找将作监的人去询问才是,他们应当比儿臣更为了解才对。”

“你少跟朕装糊涂!将作监的事情就是你有意而为之!”

李世民一语道破了李治的心思,绷着一张脸询问:“你实话告诉朕,你手里还有多少没有暴露出来的底牌,也好让朕心里有个数。”

李治身上处处都是疑点,李世民不可能观察不到。

只是作为一个父亲,他不想深究罢了。

可是李治如今丢出这么大一个重磅炸弹出来,这让他如何能视而不见?

那可是大规模熔炼钢铁的科技啊!

就这么轻易而举地被李治给突破过去了。

要是能再多出几个这样的科技,大唐总体实力将会迈出一大步!

要知道,如果这些科技提前出世,那可都是他李世民的功劳啊。

虽然这么说有些卑鄙,当父亲的也不太好抢儿子的功劳。

可是,这种事怎么能忍得住呢?

这可是流传千古的美名啊,哪怕是作为一个帝王,也禁不起这个诱惑。

李治从李世民的眼睛里,看出了微不可查的狂热,有些无奈地摇摇头。

“父皇!科技并不是说越高越好,您的想法儿臣能理解,可儿臣想说……有些时候,科技也是霍乱江山的根源,您把控不住。”

“朕不行,难道你就可以?”李世民嗤之以鼻,觉得李治这是在危言耸听。

但看李治理直气壮地道:“儿臣可以,那可太可以了,总之……您还是别白费力气了,儿臣就算有手段,也只会在该暴露的时候暴露出来。在这一点上,儿臣并不打算考虑您的意见。”

这话一出来,李世民气得两眼瞪直,双手撑起桌子,做出了起身的动作。

看得出来,他这是打算让李治享受一下完整的童年。

一看到这个动作,李治赶忙向前一步,按着李世民的肩膀把他压了回去。

“父皇你消消气,别跟儿子一般见识,您多大的人了,不值得。”

“我!”

李世民气得连自称都变了,额头青筋暴起,跟他角力。

奈何李治这家伙开挂,身体壮得比牛还狠,根本就不是对手啊。

一看李世民真的要发怒了,李治嬉皮笑脸地跳开,赶忙讨饶。

“儿子说的是真的,不是在跟父皇您说笑,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真的很容易就引起江山出现动荡,不是儿子不舍得把功劳让给您,而是心里有苦衷,真不能乱来。”

李世民原本还想动武,一听他说得有模有样的,不由迟疑起来:“你说的是真的?”

“比真金还真!”

李治抬手,伸出两根手指,做出发誓的动作。

创新科技。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损害相关科技领域的,那些老利益集团的利益。

本身朝廷就在跟士族打擂台,这时候再刺激新的利益集团,怕不是瞬间崩盘?

仔细想想李治暴露出来的两项新科技。

不管是煤炭还是鼓风机,有损害到士族的利益吗?

根本没有!

煤炭是一种天然的资源,本身就存在开采门槛。

就算挖掘出了更多的用途,也只会用在朝廷开办的工坊上面,并不会影响到民间的利益。

换而言之,木炭生意不会受到影响,柴火的生意同样也不会承受太大的冲击。

至于鼓风机。

那顶多只会影响到民间的打铁行业罢了。

将作监要是愿意开放这项技术,那些铁匠开心还来不及呢。

至于朝廷要跟铁匠抢饭碗这种事?

根本就不存在好吧。

李治把其中的利弊一一分析出来,事无巨细地解释给李世民听。

李世民一边倾听,一边揉捏起眉角。

他已经隐约感觉到这话听得有些吃力了。

李治的眼光放得太远了,就连民间的产业链也都考虑了进去。

综合考虑下来之后,才用这种近乎于玩闹的方式,将全新的技术引入将作监。

听完李治的解释,李世民隐约开始明白,他为什么会说自己把握不住了。

太复杂了!

这些事情在李世民听来,简直就跟天书一样。

什么平衡各行各业的利益。

什么极力避免对士族的影响,对民间的影响。

只是一项科技罢了,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李世民皱着眉听了一会儿,问道:“你给朕举个例子,好让朕有直观的感受,你光是说这些理论,朕听不明白。”

听到这个要求,李治想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就好比我们正在开设的书院吧,您觉得朝廷要是在各个地区直接铺开书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士族会跟我们皇室拼命!”李世民想都不想就得出结论。

一听这话,李治耸耸肩道:“您看,这就是了,儿臣顾忌的就是这种局面。您只需要关心世家的反应就好了,儿臣却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包括大唐境内和大唐境外的影响。”

“您缺乏系统化的思维,所以很难把这些关系理清楚。”

“儿臣有奇遇,知道该如何思考这些问题,所以儿臣才说您把握不住,但儿臣可以。”

“儿臣这么说,您能听明白吗?”

这话说得未免有些嚣张了,但同样也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李治有底气说这话。

整个世界数千年的政治积累,李治差不多消化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

这个时代的政治博弈,在他看来就是小学生的水平。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差距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从长远的眼光来说,李世民驾着一百匹马,也看不到李治的尾灯。

因为李治开的是跑车,两人驾驶的东西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距离也就这么产生了。

李世民沉默半晌,问:“你是想说,朕比不上你是吗?”

李治坦然地承认:“对!您比不上儿子,而且差距还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