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内港口与区域相关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地理学家黄盛璋发表《中国港市之发展》一文,可视为我国现代港口与区域相关研究的发端。文中根据大量的史实,论述近200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布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该文的许多结论与推论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港口与区域发展相关研究的专门性成果较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由此港口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一方面对原有港口和港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另一方面新建众多大中型港口,并以此为依托,构筑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和区域综合开发的新格局。新形势的发展对我国港口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促进了我国港口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近20年来,我国港口与区域相关研究在港口区域发展战略、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港城相互关系和港口城市空间发展、区域港口群体组合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

1.2.1 港口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典型港口案例的研究,侧重于对影响港口发展的各种区域条件的综合分析,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条件,以确定港口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战略措施。如陈航(1988)对厦门港的发展条件与战略方向进行了研究。孙海燕、夏艳玲(2009)对青岛港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青岛港进一步推动青岛经济发展的措施。曾尊固(1988)对南通港的兴起和南通市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王达川(2018)针对目前沿海新港区开发在发展理念、开发时序、建设资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沿海新开发港区重点任务和相关措施。龙泓宇(2019)总结了重庆市港口经济特征,明确了目前重庆市港城发展阶段。王大鸣(2020)分析了辽宁港口整合后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给出依托大连自贸港建设,从而推进辽宁港口全面发展的建议。

1.2.2 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主要体现在港口物流同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及港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体通过区域案例表现出来。王晓凤(2016)以沿东陇海线地区的港口发展为例,从企业交易、产业市场及区域宏观角度说明港口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制,强调了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赵亚杰(2017)以中山港为例,引入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从港口利于创造区域生产总值提高就业率、利于产业集群形成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角度进行分析,表明中山港口的发展对带动中山市区域经济、腹地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刘天一(2018)阐述了港口物流的含义,一方面从港口物流角度分析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也可助力港口物流的发展,从而体现二者间的互动机制。周雪兰(2019)从宜宾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港口经济与宜宾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做定量分析,在得出二者具有正向相关性的前提下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港口经济对宜宾当前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2.3 港城相互关系和港口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港城相互关系与港口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仍以港口个案探讨居多。吴传钩、高小真(1989)以我国北方若干海港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动力结构的演变为基础,探讨海港城市的一般成长模式以及动力结构演变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陆峰(1997)和徐永健(2000)分别以山东沿海港口城市和广州港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港城相互关系和港口城市空间发展进行探讨。郑弘毅(1982)则从一般城市发展共性和港口城市发展个性相结合的角度上,阐述了港口城市的空间规划问题。许开端(1997)则从港口城市发展的历史实证考察入手,分析港口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对莆田港和莆田市的建设与空间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姜超雁等(2013)通过建立多年时滞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考察港口活动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Song and Geenhuizen(2014)通过构造Cobb-Douglas生产函数,研究1999—2010年我国五大港口群的基建投资对区域经济的产出弹性问题。段福运(2017)立足于大连市的实际,研究大连港口发展与大连市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港城一体化发展。刘峻源(2017)系统分析了天津港口的分阶段动力机制、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基于天津市空间结构发展现状,从发展方向、空间发展模式和优化引导策略三方面提出天津港口城市空间优化建议。沈兆楠(2017)收集了15年内秦皇岛市港口、城市经济指标,对秦皇岛市港口与城市耦合度做了实证研究,提出实现港城协调发展的建议。隋玉亭(2018)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荆州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港城空间格局、调整港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等港城协调发展的策略,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支撑。富宏亮(2019)以董家口港城规划为例,运用港城联动的相关理论,剖析了立足港区功能定位,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城市发展思路。孙静雯(2019)以青岛市港口、产业与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对象,辨析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青岛市港口与城市发展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1.2.4 区域港口群体组合研究

国内从区域和整体的视角对港口进行的研究主要见于陈航和曹有挥等人的相关著作。陈航(1996)发表的《论海港地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一文,对海港地域组合的概念、中国海港地域组合的区划方法、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进行专门讨论和总结。曹有挥(1999)则对安徽省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规模组合、空间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并探讨了江苏省长江沿岸集装箱港口群体基本特征与发展战略方向。随后,他以长江下游(干流)沿岸诸港为例,对河港地域系统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快,区域港口群内部港口之间的发展趋势开始变为以合作求竞争。Wang and Slack(2000)对香港中心枢纽港及其腹地以及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演化进行了探讨。俞海宏(2012)基于长三角港口群的运作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以港口群整体效率为研究角度,构建了港口群效率检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贺志超(2016)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珠三角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与其腹地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通过VAR模型分析得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对腹地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从而得出珠三角港口群之间应该相互加强协调,以推动港口群与腹地的互动发展。赵新宇(2016)立足于台州市港口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SWOT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台州港口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探讨了如何高效利用台州市港口资源及推进港口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李珊珊(2017)基于基元理论、社会网络分析、博弈论和复杂网络演化分析方法,针对如何在区域港口群竞合网络中正确定位港口功能,如何规划和建立最优港口群竞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王东磊(2019)结合阻滞增长模型,建立了津冀港口群系统自组织演化模型和自组织与他组织复合演化模型,并分析不同情况下模型的稳定性,最后对津冀港口协调发展和演化提出建议。姜乾之、李娜(2020)分析了长三角港口群演化过程及其协调发展存在的瓶颈,探讨了其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王栋(2020)主要对长江下游的江苏港口群和上海港口群的港口竞合关系进行分析,考虑港口群内港口合作和港口群间港口竞争,研究长江下游江海中转港口群竞合博弈问题,从而为港口群的港口竞合关系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