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变迁与性别呈现:中国当代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研究
- 杨慧
- 2697字
- 2021-12-09 11:24:51
总序
“清新博士文丛”即将付梓,我和学院的同事们倍感欣慰!
这套清华新闻传播学博士文丛,是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中遴选出来、经作者修订完成的新锐成果,它们从选题到理论和方法,都相当丰富、前沿,饱含着热气蒸腾的学术理想、闪耀着思想的锋芒、浸润着辛劳的汗水、凝结着家人的关爱、承载着老师的期望,它们都是用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打磨数载、几易其稿的成果。这部文丛的作者们都是新晋博士、学术界的新秀,是经过了磨砺的勇士!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向各位院友作者致贺并致敬!相信这些意义非凡的作品,会成为你们每一位才俊在学术之路上的坚实起点!希望你们从此厚积薄发、阔步前行!
学院有感于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不断提升,于2017年决定资助其中一部分出版。经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和较长时间的工作,这套文丛终于即将渐次面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一年后,即于2003年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十多年来,学院在博士研究生层面努力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和复合式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在最近一次学科评估——第四轮学
科评估(2012—2015)报告中,学院人才培养指标位列全国同类学科前三,在81个参评的新闻传播院系共有13个有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数据,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抽检合格率为100%,位次第一、位于第一段。
截至2020年1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博士毕业生148人,包括国际博士生14人(分别来自韩国、加拿大、新加坡、巴基斯坦、哥伦比亚、泰国),此外还有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学生6人。另有8位目前已经通过论文答辩(其中3位国际学生)。近年学院的国际化教育程度不断上升,博士生中的国际及港澳台生比例有所增加,目前在读博士生中占22%。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始终严格遵守各项制度,目前博士生未能正常毕业人数(包括结业、肄业或退学)已达39人,占近21%。因此,经过千军万马走过独木桥的博士生,能够经过拼搏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毕业的就少之又少了,实在是凤毛麟角!博士生毕业后签约高等教育和科研单位的比例占8成;在主流媒体就业的占1成,其他1成也就职于主流岗位。
学院经过十数年的建设,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2016年清华大学对博士生招生制度进行了较大改革,以进一步适应高层次优秀人才特点和规律的选拔机制和模式。因此新闻与传播学的博士生招生从2017级起相应进行了改革,实行申请—审核制:学院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培养环节也进一步规范化,修订了培养方案,加强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培养、研究和实践环节,同时在资格考试、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学位分委员会的审核等各环节都加大指导或把关力度。学院近年招生方向包括新闻与传播历史及理论研究、全球传播研究、广播影视传播研究、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媒体研究、中国特色新闻学等方向。最近正在规划未来的学科方向,计划进一步提升之前的学科方向,包括视听与创意传播、智能传播与科技应用传播等领域,包括健康传播、环境传播等方向的建设。相应地,也会进一步凝炼创新博士生招生的方向。伴随着清华大学人事制度的改革,2017年以来获得指导博士生资格的教师,也不再按原先的“博导制”进行,原则上进入科研岗位的教师,不限职称都有资格指导博士生。这个改革大大增加了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力量,中青年教师的加入催生了一股培养博士生的朝气和活力。学院拥有一批全国著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拥有一支规模有限、优势突出、潜力巨大的一流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院的科研工作再上台阶,有力地推动了博士生培养的发展。在国家“十三五”期间(2016—2019年),学院教师人均发表论文30余篇,十多位长聘教授作为专家承担12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多项重点项目,基本做到教授“全覆盖”。人均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SSCI、CSSCI和引用率)、人均承担国家级课题、国家级重大课题数量在同行中均名列前茅。作为清华体量较小的学院,近3年学院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总数,在清华大学文科院系位居第2位。同时,教师们还承担了多项来自国家多个部委、机构、相关产业部门的课题。丰富的科研项目,对于培养博士生的思想情怀、社会责任、科研素养、能力和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院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了学术气氛。学院每年开展的新闻传播博士生论坛,吸引了众多国内院校的博士生参加,还有跨学科的博士生和国外大学的学生投稿、参加,为博士生同学尽早进入学术圈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重视博士培养的宽基础、前沿性和国际化。宽基础是指重视博士生培养的基础知识,要求博士生具有较为宽阔的学术视野,更加重视融合媒体时代的复合型学术人才的培养。博士生通过课程学习,专业论文发表和资格考试等多个培养环节,从中找到有一定学科跨度的研究志趣和选题,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构建自身的多元复合学术背景。前沿性包括研究领域的前沿和选题的前沿性。我们注重和国内外新闻与传播业界紧密合作,努力将业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教学,培养具有良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有计划地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以“实践为用”。开展为政府决策服务和传播界所关注的课题研究,并提供高水准的咨询与培训。学院努力以科学、严谨的方法,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学术成果和供决策参考的系统化智囊意见,成为决策部门、业界和学术界的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国际化则强调培养博士生的多元国际视野。学院博士研究生中,超过60%都有参加高水平博士海外交换项目的经验,曾在海外高校的相关院系从事一年以内的相关学习;部分博士生毕业后赴海外高校从事博士后工作,其后回内地或在香港地区高校任教。学院也在推动与世界一流高校形成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战略合作。随着学院国际博士生规模逐渐扩大,来源既有欧美学生,也有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学生,还有巴基斯坦、肯尼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学院增加了英文博士生项目。
学院建院十八年来,始终奉行范敬宜老院长提出的“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文化,这在博士生培养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学院推行“以人为本”的素质型人才培养策略,坚守严谨为学、诚信为人的学风和务实求真、追求完美的作风,鼓励努力学习和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锻炼面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倡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令学院欣慰的是,这些精神,在博士文丛中尽展异彩。
最后,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感谢纪海虹主任的辛苦劳动。
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202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