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就是找对方法(升级版)
- 张超
- 2722字
- 2021-12-09 16:10:33
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自我建立起自信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自信问题;另一个是自我建立问题。我个人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对比较宽泛的规定,使孩子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自我建立,这种自我建立的基础来自于孩子自信心的创建,自信心的创建又来自于孩子自我成功体验的不断获得。也就是说,教育者的教育应该是在了解、理解受教育者需求和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相关条件使受教育者不断获得自我认可的成功体验,从而逐步在教育者所设定的相对自由的规定中慢慢自省并最终完成自我建立的过程。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有一些关键词需要做一些解释。
1.孩子的发展阶段
我认为,作为生命体,每一个人(孩子)从生命本质的角度看,都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生命倾向,这种倾向在生命的不同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侧重,教育者需要准确把握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然后再进行教育设计,才能有效地达成教育者的预期目标。
为了更好地说明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这里总结一下我个人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解。
0~3岁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以最直接、最“本我”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因此,我给这个阶段起的名字叫作“本我释放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者的职能更多的是观察和保护孩子。
3~6岁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发育旺盛,世界中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并且在这个阶段孩子各方面器质性的功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其本身希望通过更加“真我”的方式去探索世界。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又很难允许孩子完全用“真我”的方式去行事,因此,这个阶段就需要教育者所构建的规定的介入,才能使孩子更有效地去探索世界,所以,我给这个阶段起的名字叫作“模糊界限创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者需要在礼貌、困难克服意识、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做较为宽泛的规定。
6~12岁是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进一步发育,并开始有意识地去接触更为广阔的世界,吸收自己更为感兴趣的知识,甚至会做一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尝试,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接受根据其特点和兴趣所做的一些较为严格的规定,也乐于使用教育者为其提供的更为广阔的平台去拓宽视野、增加体验、增长见识,所以,我给这个阶段起的名字叫作“严格创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者需要更为精心地设计自己对孩子的规定,更多地为孩子创设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平台,提供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使其面对挫折、批评,接受严格训练等)和更为频繁的成功体验机会。这些都需要教育者不断地了解、理解孩子,并进行更有创造性的规定设计,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规定设计进行细微的修正和调整。
12~18岁是第四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初步的自省能力,也开始逐步运用这种能力进行自我意识的建立,并且在这个阶段中孩子的理性分析能力会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会使得他们开始更为独立、更为自我地去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其自我意识还未完全形成,且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很多问题的思考还仅停留在“只具有闪光点”的层面,因此,教育者在这个阶段进行规定时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真实境遇,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浸润式的创建实施。这些创建实施的目标其实是为了帮助孩子在更广、更深的层面进行自省,以达到初步自我建立的目的,所以我给这个阶段起的名字叫作“初步自省阶段”。
18岁以后,随着孩子生理发育的成熟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教育者所能够施予的教育行为更多是建议性和资料提供性的,这个阶段是孩子自己逐步自省,真正建立和完整自我意识体系的阶段,因此,我把这个阶段看作一个整体,作为第五阶段,我给这个阶段起的名字叫作“自我意识阶段”,这个阶段如果细分其实还可以分为很多阶段,但由于这些阶段的教育实施具有很多偶然性,且个体差异性很大,因此在这里不做系统讨论。以上阶段的不同任务区分如图1-1所示。
图1-1 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任务区分
2.比较宽泛的规定
在我的概念体系中,把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设计并实施的这个过程称为创建;在创建过程中,教育者设计建立的规则称为规定。这里所谓比较宽泛的意思是教育者只建立底线,即原则性问题,而不需要对每一事件的具体细节做过多规定。我相信,只要底线建立得当,受教育者在这个边界围出的相对自由的空间中,是有能力在边界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在这个空间中的位置的。当然,不同发展阶段所使用的底线边界原则应该是不同的,其范围大小也应该是有区别的,如图1-1所示。
3.自我认可的成功体验
所谓成功体验,顾名思义,就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我的强大和自我的发展。对于教育者来说,让受教育者获得自我认可的成功体验一定要注意以下两个重要问题:第一,自我认可的成功体验的获取过程在有些时候并不需要教育者的过多肯定,这个过程更需要自己的认可,甚至在有些时候,教育者过多的肯定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一名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脏乱的教室打扫得整洁一新,“教室整洁一新”这个结果本身就会使得该同学获得足够多的成功体验,如果这时老师走进教室,用一个赞赏的眼光看一眼该同学或者用一个简单的手势示意一下该同学,那么会使该同学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但如果老师走进教室用很多赞许的语言不断地表扬该同学,从最后的效果来看,不但不会使该同学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甚至还有可能会冲淡其本来自我认可的成功体验。因此,更多地让受教育者去体会成功本身带来的体验往往比过度的表扬来得真实。第二,不要过分担心受教育者因遇到困难而获得的“愁苦”,其实真正的自信来源于真正的成功体验,而真正的成功体验是来自于从困难和挫折中获得“愁苦”后,通过奋进而再次获得成功的感受。这种成功体验不但会使受教育者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这种真正的成功体验会使受教育者再也不会被困难击垮、击倒,当其再次遇到困难时,还会有充足的自信克服困难。其实,这种自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信。
4.自我建立
真正的自我建立,应该是一种自我有意识的自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受教育者自己不断进行“自我释放—自我创建—自省”的循环往复,最终达到有能力平静地面对一切、平和地对待一切、宁静地享受一切的平和、自信、不受“奴役”状态。
5.自信的真正含义
所谓自信,当然包含在成功时那种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自我肯定和气势,但真正的自信更应该是在失败、挫折、气馁时的那种发现希望,敢于坚持,善于创造、突破的自我期冀。这两种境遇下的自信都是需要真正经历过成功或经历过“失败—成功”的过程,才能够获取的,尤其是从失败中获得的自信更难能可贵。
图1-1可以说明以下两点。
(1)受教育者不同发展阶段建立的教育规定指向。
(2)边界范围大小的相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