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尊重变化,用心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独立意识萌芽,要求“自己来”

叛逆期案例

倩倩现在两岁半了,如今的她认为自己长了不少新本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也不管自己会不会,如果不遂她的愿,她就会大哭大闹。

一天早晨,倩倩起床有点儿晚了,妈妈便快速地帮她穿好衣服,准备穿鞋时,倩倩想自己穿,便跟妈妈要过鞋子,双手拿着往自己脚上套。妈妈见状,只好由着倩倩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过了一会儿,妈妈催促倩倩去洗脸,可她迟迟没有走出房间。妈妈只好再次走到倩倩面前,看到她还没有把鞋穿好。妈妈担心倩倩去幼儿园迟到,便拿起鞋子帮她穿。可是倩倩呢,丝毫不领情,她不开心地挪开小脚丫,嘴里说着“不要”。见倩倩不配合,妈妈左手按住倩倩的小腿,右手利索地帮她把鞋穿好了。可没想到,倩倩居然又哭又叫地闹起了情绪。

下午,妈妈接倩倩从幼儿园回家。来到家门口,当妈妈把钥匙拿出来准备开门的时候,倩倩非要自己用钥匙开门。只见她拿着一串钥匙其中的一把,非常努力地想把钥匙插上去,可是反复了几次都失败了。妈妈一看,倩倩把钥匙都搞错了,就告诉她正确的应该是哪把钥匙。然后,倩倩换了钥匙,不断地调整位置,到后来,仍然没有成功地把钥匙插到锁孔里。由于倩倩开了很久也没把门打开,妈妈很着急,终于忍耐不住,从倩倩手里抢过钥匙,打开了门。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倩倩站在门口不进门,足足哭了有10分钟,直到奶奶来了,才把她哄开心。

倩倩这小丫头可真难缠,妈妈不清楚,这是倩倩成长中的正常表现呢?还是倩倩特别拧?应该怎样改变她呢?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要求“自己来”,标志着他的独立意识已经萌芽

孩子在会走路会说话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这时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识和愿望——凡事都要自己来。这和雏鹰扑扇着稚嫩的翅膀跟老鹰学习飞翔是同一个道理,孩子这个时候的表现是完全正常的,是他走向独立的第一步。这种可贵的独立意识如果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将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能够促进他形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他人帮助”的意识,长大以后,孩子就会变得善于独立思考,果断办事。

然而,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习惯于凡事都为孩子周到地考虑,认为他永远都需要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呢,孩子在两三岁以后会经常要求“自己来”,并拒绝父母的帮助,这令父母感觉到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心理学上称这个时期为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期,也称“反抗期”。孩子之所以会反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限制了他的独立欲望。

心理学上有一个刺猬法则,十分有趣: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取暖,可怎么也睡不安宁,因为它们身上都各自长着刺,离得太近,就相互扎痛了对方。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了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凛冽,它们却睡得既香甜又舒服。这就说明,在孩子有独立意识时,父母要学会尊重他,与孩子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行。

其实,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孩子要求“自己来”时,就标志着他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已经萌发并在逐步增强。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有益于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增强。所以,妈妈必须保护好孩子的这种愿望,才能促进他更好地成长。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并且,妈妈要学会因势利导,把孩子的独立意识变成正向的力量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地成长。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只要妈妈的教育得当,完全可以减少孩子在转折时期的反抗行为,发展其独立能力。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耐心指导,教会孩子“自己来”的技能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能力差,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会搞得一团糟。这时,妈妈应该耐心地进行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孩子“自己来”的各项基本技能,帮助他进步、成功,从而使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

岩岩在慢慢地长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最近一段时间,妈妈从岩岩的嘴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我来”。

星期天的早晨,八点左右,岩岩起床了。妈妈在整理床铺,岩岩就在旁边看着。妈妈要叠被子了,岩岩非要抢过被子自己叠。反正今天周末,用不着送岩岩上幼儿园,妈妈就转身出去忙其他的事情,让她去叠了。随后,岩岩便学着妈妈的样子,开始叠被子。但是,对于从来没有叠过被子的岩岩来说,做这件事情是很困难的,她叠了好几分钟,只是将被子简单地团成了一个大团,并没有叠整齐。

正在岩岩疑惑的时候,妈妈走了进来,看到岩岩叠的被子后,对她说:“妈妈来教你叠被子吧。”说着,妈妈就告诉岩岩哪是里儿,哪是面儿,教她将被子打开平铺,把面放在底下,叠被子时先把一边折上,然后再折另一边,折好后再对折,把能张开大嘴的一面冲外面放好。

尽管很简单,但想要岩岩马上就记住步骤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妈妈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就是用长方形的纸让岩岩练习,这样就轻松了许多。经过数次的练习之后,岩岩基本掌握了叠被子的方法。

“好了。”岩岩说。妈妈走过去看了看,虽然叠得不是很平整,但已经初步有了豆腐块的形状,妈妈觉得岩岩太棒了,赶紧表扬她:“叠得真不错!”

由此可见,妈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把动手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以便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这往往被许多妈妈所忽视,一般情况下妈妈对孩子的疼爱大多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事事代劳上。所以,从现在开始,妈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性,为其今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方法二:在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2~3岁的孩子独立意识开始萌芽,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做什么都不会做的“小孩子”。这种思想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锻炼孩子的意志。可是,孩子毕竟年龄小,在自己做事时难免会有许多不周全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妈妈给予一定的关怀和帮助。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妈妈应该理解并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现在,3岁的晓超越来越不喜欢让妈妈帮他做事情了,他总是自己爬楼梯,自己穿、脱衣服,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不喜欢和妈妈一起睡了,在某一天晚上,他居然提出自己睡觉。

虽然不放心,但妈妈还是同意了。妈妈特意在晓超的小床上加了栏杆,避免他晚上睡觉不老实从床上摔下来。担心晓超会把被子踢开而受凉感冒,妈妈就给他拿出了一床宽大的被子。在睡前,妈妈以为晓超会害怕,就在旁边坐着陪了他一会儿,等他睡着了,妈妈才关上灯离开。夜里,妈妈一觉醒来,就赶紧跑到晓超的房间,看他的被子是否盖好了。

在妈妈的关照下,即使是自己一个人睡,晓超也总能睡得踏踏实实,时间长了,他就习惯了独睡。

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发展,他一直不断地尝试挑战自己,所以,妈妈要确保家里的环境是安全的,比如,把危险性的东西放到孩子看不到摸不着的地方或者用安全的物品替换掉。这样,妈妈就不用总是追在孩子后面,在他试图去碰一些可能会伤害到他的东西时进行制止了,也能更加安心地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了。

方法三:经常提醒,让孩子持之以恒

许多事情孩子要自己来只是一时兴起,兴趣广泛却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想去做了。因此,父母必须进行帮助和督促,经常提醒孩子按时去做该做的事,比如“该洗脸了”“该收拾玩具了”等等。假如孩子不再愿意自己做了,妈妈可以说:“我知道宝贝很能干,一定会做的。”或者说:“宝贝,你上次做得那么好,今天一定能做得更好!”以此来强化指令,就能很好地激励孩子持之以恒,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当孩子在自己做事情时,父母应让他有始有终地做完这件事,避免让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以防止他半途而废或者不负责任地胡乱做。在孩子把事情做完后应及时做出评价,特别要多给他一些正面的赞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对于做得不合适的地方,父母也不要求全责备,不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另外,如果孩子非要自己做的事情确属其力不能及时,父母要耐心地给他讲清楚道理,让他明白不能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