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古诗文情景式背诵默写题集:新课标必背64篇
- 谢明波编著
- 2679字
- 2022-01-28 15:04:34
3.师说——韩愈
师 说
韩 愈
[全国新课标卷考频] 10年·2考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疑惑却不向老师求教,那么疑难的问题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的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也比我早懂得知识和道理,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向他学习的是知识和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求学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愚人能成为愚人,大概就是是因为这个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孩子们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指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指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里。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有人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耻辱,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但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有什么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真题链接」
【2019全国新课标Ⅲ卷】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2018全国新课标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好题精练」
1.韩愈的师生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老师未必比学生贤明,学生也未必事事不如老师。其理论依据是《师说》中的“ , ”。
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有的人嘲笑他人从师,除认为彼此“年若道似”,不必从师外,还有作怪心理的句子是:“ , ”。
3.韩愈的《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虽说“闻道有先后”,但韩愈在《师说》中告诫人们从师学道,不分长幼的句子是“ , ”。
5.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 ”,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6.韩愈在其《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证明了“ ”的观点,而郯子等人的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 ”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7.韩愈在《师说》中紧紧围绕“传道”两字,论述选择老师所依据的唯一标准应该是“ , ”。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 ”,尚且跟从老师学习请教疑问;今之众人,“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9.韩愈的《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 , ?”
10.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但仍旧“ ”,“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却“ ”。
11.《师说》中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进行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12.《师说》中,作者先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 ”的观点;再说生在“我”前面的人,“ ”,“我”应该跟从并把他当作老师。
13.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现象,并由此得出“ , ”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有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15.韩愈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 ”。
16.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师为耻后,紧接着以“ , , ”三句阐述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
17.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择师而教,而自己却以从师为耻,紧接着说:“ , , ”,点出童子之师与其心中的“师”是不同的。
18.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19.韩愈《师说》中的“ , , ”三句,将当时一般人与古圣先贤进行对比,批判了前者不愿从师学习的错误态度。
20.在《师说》中,韩愈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都会有疑惑的事实后,以“ , , ”三句点出了不从师学习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