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外科护理交班手册
- 李琦 魏梁锋 王守森主编
- 3687字
- 2022-01-07 18:22:22
第一节 头皮和颅骨的解剖学名称和术语
一、头皮
头皮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帽状腱膜与颅顶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骨膜。因皮肤、皮下组织及帽状腱膜粘连紧密,难以分离,故合称为临床头皮。
【皮肤】 包括表皮和真皮的浅部,是皮肤的最外一层。该层致密而厚实,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汗腺、淋巴管和血管,外伤时出血多。
【皮下层】 即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部,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富含血管和神经。皮下层的厚度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冲击的功能。因该层受皮下纤维隔限制,当出现血肿时,表现为体积小、张力高的局部隆起。
【帽状腱膜】 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存在头皮外伤时,若腱膜未断裂,则创口裂开不明显;若腱膜断裂,则创口较大。
【腱膜下层】 又称腱膜下间隙,由纤细而疏松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
【骨膜层】 又称颅骨外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皮瓣】 手术学名词,指一片皮肤。在开颅手术中,为了形成骨窗,需要把头皮弧形切开形成一个带蒂皮瓣。皮瓣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美观需求,切口尽量位于发际内;另一方面要满足血供需求,即皮瓣基底有动脉主干作为血供来源。
【颞浅动脉】 为颈外动脉的延伸,分布于腮腺、颞部和颅顶软组织。颞浅动脉在外耳道前方位置表浅,可摸到其搏动,当颅顶头皮外伤时,可在此处压迫止血。此外,颞浅动脉也是颅内外搭桥的重要动脉。
【枕动脉】 为颈外动脉分支之一,在乳突根部内侧向后行至枕部,途经上项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作为颅内外搭桥的备选动脉。
【导静脉】 是穿过颅骨孔道、连接颅内静脉窦与头皮/颅底静脉之间的小静脉(图2-1)。包括:①顶骨导静脉,穿过顶骨孔,连接上矢状窦与头皮;②乳突导静脉,穿过乳突孔,连接乙状窦(或横窦)与枕静脉或耳后静脉;③髁导静脉,穿过髁管,连接乙状窦与枕下静脉丛;④破裂孔导静脉,穿过破裂孔,2~3支,连接海绵窦与翼静脉丛和咽静脉丛;⑤岩鳞窦,连接横窦与颞深静脉,少见;⑥舌下神经管静脉丛,有时为1支静脉,穿过舌下神经管,连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⑦卵圆孔静脉丛,穿过卵圆孔,连接海绵窦与翼丛;⑧韦萨留斯静脉,通过韦氏孔(Vesalius’ foramen,卵圆孔内侧的小孔),连接海绵窦与翼丛;⑨颈内静脉丛,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⑩额导静脉,穿过盲孔,连接上矢状窦与鼻腔及额窦的静脉,成人常阙如;枕导静脉,穿过枕外隆凸,连接窦汇与枕静脉,可阙如;边缘窦,围绕枕骨大孔,连接枕窦与椎静脉丛;眼静脉,连接海绵窦与内眦静脉和翼丛;脑膜中静脉,伴随脑膜中动脉穿棘孔,连接蝶顶窦与翼丛。还有一些板障静脉,连接头皮静脉与静脉窦。头皮感染可通过这些静脉蔓延至颅内,导致静脉窦炎症及血栓。
图2-1 上矢状窦的冠状切面示意图
【眶上神经】 为眼神经的末端分支,经眶上切迹伴眶上血管穿出,分布于额顶、上睑部皮肤。眶上神经痛是指眶上神经分布范围内(前额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
【滑车上神经】 为眼神经的末端分支,经滑车上方出眶,分布于鼻背及内眦附近的皮肤。
【枕大神经】 为来自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穿斜方肌肌腱达到皮下,分布于枕、项部皮肤。
【耳后淋巴结】 颅顶部缺乏淋巴结,头部浅淋巴管均注入头颈交界的淋巴结,其中位于胸锁乳突肌止点表面的称为耳后淋巴结,也称为乳突淋巴结,引流颅顶部、颞区和耳郭后方的淋巴。
【颞肌】 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颞肌深部有颞深血管分布,临床上对脑缺血性疾病可采用颞肌贴敷术,把血供丰富的颞肌贴在缺血的脑组织表面,随着时间的延长,颞肌血管会自动与皮质血管吻合,缓解脑供血不足,对儿童烟雾病常疗效显著。
【颞筋膜】 上方附着于颞上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两层之间夹有脂肪组织,颞中动脉、颞中静脉及面神经额支由此经过。
二、颅骨
颅骨由23块形状不同的骨连接而成,包括上后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
【颅盖】 脑颅借枕外隆凸-上项线-乳突根部-颞下线-眶上缘的连线分为颅盖部和颅底部。颅盖部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及部分颧骨和蝶骨大翼,经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和鳞状缝连接在一起。硬膜与颅盖骨内板结合不紧密,颅骨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存在多种颅内结构形成压迹,包括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及脑膜血管。
【颅底】 分内外两面,内面借蝶骨嵴和岩骨嵴分为前、中、后窝;外面前部被面颅遮盖,后部中央为枕骨大孔,孔前外侧有枕骨髁,孔后方为枕外嵴,其上端为枕外隆凸,隆凸两侧是上项线(与枕横沟相对应)。在颅底部,硬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硬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
【额窦】 位于额骨额鳞内部的空腔,开口于鼻腔。脑脊液可经额窦后壁的骨折缝流入鼻腔,发生脑脊液鼻漏。
【蝶窦】 是蝶骨体内含气的空腔,开口于鼻腔顶部的蝶筛隐窝。出生时蝶窦非常小,3~4岁开始气化,青春期向后扩大,到成人后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张。蝶窦位于垂体窝的下方,故成为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必经之路。
【眉间】 位于两侧眉弓之间,俗称“印堂”,微微隆起,下面是额窦。
【额结节】 为额骨额鳞外侧最突出处,向下距眉弓约5cm,深面正对额中回,是额部手术的重要标志点。
【嗅沟】 解剖学上称为“嗅窝”,位于筛骨筛板的上面,嗅球伏于沟底。此处骨板很薄,前颅底骨折往往波及此处,导致嗅觉丧失及脑脊液漏。此处存在脑膜皱褶,容易发生“嗅沟脑膜瘤”。
【筛板】 是多孔的水平骨板,构成鼻腔的顶和嗅沟的底。筛板有多个筛孔,大量嗅丝经筛孔入颅,进入嗅球。在切除嗅沟脑膜瘤时,要注意重建颅底结构,防止脑脊液漏。
【视神经管】 位于蝶骨小翼根部与蝶骨体之间,外口开于眶腔,内口开于鞍结节的侧方。视神经表面被覆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和眼动脉一起自视神经管内通过。如果眉额部受到外力,可以造成视神经管骨折和视神经损伤,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
【眶上裂】 眶腔后上部的人字形开口。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以及眼上静脉经由此入眶。此处骨折可发生眶上裂综合征。
【矢状缝】 双侧顶骨之间的骨缝,位于正中矢状位,下面为上矢状窦。
【太阳穴】 即解剖学上的 “翼点”,由蝶、顶、额及颞骨汇合成“H”形骨缝,是颅骨在颞区的薄弱处,距颧弓上方3.8cm左右,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因此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枕外隆凸】 位于枕骨外面正中的隆起,与枕骨内面的窦汇相对应。枕外隆凸的下方为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少数人枕外隆凸突出显著,个别人甚至向后下方伸出2cm以上,影响正常生活。
【蝶骨嵴】 是蝶鞍两侧的弧形骨嵴,形似伸展的鸟翼,内1/3大致为前床突,中1/3大致为蝶骨小翼,外1/3大致为蝶骨大翼。经翼点入路时须尽量磨除该部分骨质至眶上裂,以拓开手术路径。此处也为颅底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鞍结节】 蝶骨体上面的隆起,蝶鞍的前界,为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枕骨大孔】 位于颅后窝最低部的中央,呈卵圆形,是颅颈交界的通道,前部为枢椎齿状突占据,后部容纳脑干和椎动脉,两侧穿行后组脑神经和上颈髓脊神经。
【斜坡】 位于颅后窝正中,是鞍背至枕骨大孔的倾斜状骨坡,表面平坦,从上到下依次为鞍背、蝶骨体后面和枕骨基底部。此处为颅底脑膜瘤和脊索瘤的好发部位。
【岩斜区】 是颅底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一,由颞骨岩尖、蝶骨后下部及枕骨斜坡共同构成。岩斜区脑膜瘤位于三叉神经前方,位置深在,手术难度大。
【颅前窝】 由额骨眶板、筛板、蝶骨体前部及蝶骨小翼构成,容纳额叶;中央凹陷,正中纵行骨嵴为鸡冠、两侧为多孔的筛板;额骨眶板薄而不平,构成筛板外侧颅前窝的底,也是额窦和筛窦的顶以及眶顶,是颅底骨折的好发部位,也是脑挫裂伤的常见部位之一。
【颅中窝】 分正中部和外侧部。正中部为不规则状的蝶骨体,骨体中空为蝶窦,体上面为蝶鞍,鞍中央凹陷为垂体窝,蝶鞍两侧为海绵窦。外侧部前方为蝶骨小翼,后方为岩骨上缘,从前向后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岩骨上面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迹,压迹外侧有弓状隆起,下隐上半规管,隆起外侧为薄层骨板(鼓室盖),下有中耳鼓室。若岩骨骨折伤及内耳迷路,将出现眩晕和平衡障碍;伤及鼓室盖并伴硬脑膜撕裂且伴有鼓膜破裂时,就出现“脑脊液耳漏”;如果此时鼓膜没有破裂,则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到鼻咽部,即形成“脑脊液耳鼻漏”。
【颅后窝】 前界为岩骨嵴,后界为枕横沟,窝中央为枕骨大孔,其前方为平坦的斜坡,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骨大孔前外侧缘;后壁的十字隆起中点为枕内隆凸,其两侧有枕横沟,向前下续为乙状窦沟,乙状窦沟末端接颈静脉孔。颈内静脉和舌咽神经、迷走、副神经由颈静脉孔通过。若颅底骨折损伤颈静脉孔,可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
【颞窝】 位于颅的侧面,颧弓将其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颞窝上界为颞线,前下部较薄,由颞肌覆盖。
【板障静脉】 位于颅骨外板与内板之间的板障内(图2-1)。板障静脉包括4组:额板障静脉、颞前板障静脉、颞后板障静脉和枕板障静脉,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由导静脉与颅内、外静脉交通。
(鹿松松 朱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