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班的基本内容

护理交班是临床工作最基本的环节之一,作为信息收集者,护士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和整理各种监测数据,将繁杂的病情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点突出地整理到交班记录中。这些记录不仅要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使接班者很快了解病情,而且还能及时准确地向医生汇报,及时进行处理,有利于保障医疗护理安全。交班既是对前一班患者病情的总结,也能为下一步护理提供依据,是对有效医疗护理信息的总结,有利于帮助低年资护士和护理实习生总结归纳临床工作重点。

神经外科护理具有较多特殊内容,如术后卧床患者的特殊体位摆放,特殊状态下的神志、瞳孔准确评估,特殊的监测指标(如颅内压),不同引流管类型的引流要求,肢体活动及制动情况,水电解质及出入量的动态平衡,癫痫发作与处理措施等。如果护理交班出现大量错、漏、表述不完整、重点不突出、流于形式,甚至语言逻辑混乱,会给医疗工作带来潜在危险。

一、护理交班报告的书写

护理交班报告是护士根据病房里的每班工作动态和重点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情况及注意事项等撰写的书面报告。

不同病种各有特点,交班内容需有侧重点,避免千篇一律。例如,脊柱脊髓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肌力和感觉平面的评估对比是重点,若有突发的感觉、运动变化需及时汇报。又如,对听神经瘤术后患者,宜重点观察呼吸、角膜反射及吞咽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在眼睑闭合不全时,要涂眼药膏或带眼罩,防止角膜溃疡;术后第一天进食时,先试喂少许温开水,无呛咳及吞咽困难再行进食,否则宜置鼻饲管喂食。对面部感觉消失的患者,还需指导其避免进食过烫的食物,防止烫伤。交班记录需要有连续性,对上一班患者的病情要有交代,对下一班要提出病情观察重点内容,保证护理和医疗的连续性。例如,上个班次患者术后是“麻醉未清醒状态,双侧瞳孔直径为2mm,对光反射均迟钝”,那么本班次接班护士重点观察内容则是意识状态及瞳孔,如有变化,在交班报告中就需要记录:“于××:××查房,患者神志转为清醒。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为2mm,对光反应均灵敏”;如果上个班次患者发生高热、抽搐,则接班护士就需记录本班次的体温变化、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以及抽搐是否停止。只有用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才能及时发现蛛丝马迹,警惕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

书写护理交班报告要语言通顺,医学术语的应用要规范,重点突出,同时要避免错别字,以免误导下一班护士。

二、医护集体交班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1.交班者

着装整齐、精神饱满。交班前完成本班护理、治疗工作,认真填写交班记录本,检查各项护理记录是否准确、完整。再次查看危重、手术、新入院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整理用物,保持治疗室、护士站整洁。查看病房环境是否清洁、安静、安全,病房摆设是否符合要求。在交班前要熟悉交班报告的内容,特别是新护士,最好预先熟读几遍,避免因内容不熟悉而增加紧张情绪,导致交班时磕磕巴巴,出现错读、漏读等情况。晨间交班时要自信,声音要洪亮、清晰。

2.接班者

应提前1520min到病房与交班者交接科室物品和药品,清点医院制度所规定的必查物品和药品,并记录签名,如精神麻醉药品、贵重药品、急救物品、医疗仪器等。

3. 医护集体交班内容

集体交班主要汇报本病房重点患者的疾病情况及相关护理问题,通常包括:新入院患者、当日拟行手术患者、昨日术后患者、病危及病重患者、病情异常变化患者、抢救或者死亡的患者。此外,病房里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特殊的非医疗事件等也应列入交班内容。

(1) 新入院患者交班内容 床号、姓名、基本情况、入院时间、入院诊断、主要阳性体征和重要的阴性体征。

(2) 当日拟行手术患者交班内容 床号、姓名、诊断、拟实施的手术名称及麻醉方式、术前准备情况、有无手术禁忌。

(3)昨日术后患者交班内容 床号、姓名、诊断、手术时间、手术名称及麻醉方式、术后意识及生命体征、重点症状及体征、引流管道情况、术后处理情况。

(4)危重患者交班内容 床号、姓名、诊断、手术及病危病重情况、主要生命体征及监测指标、呼吸循环支持措施、病情变化及特殊用药情况、各类管道情况及全身皮肤状况。

(5)病情异常变化患者交班内容 床号、姓名、诊断、病情变化时间、变化的过程及处理措施、处理后的情况。

(6)抢救或死亡患者交班内容 床号、姓名、诊断、病情变化时间、抢救经过及抢救效果、死亡时间等。

三、床边护理交班内容

严格执行交班检查制度,按常规进行“四看”“五查”“一巡视”。

四看:看交班本,看医嘱本,看体温本,看各项护理记录,是否完整准确,有无遗漏或错误。

五查:查新入院、查术前准备、查危重瘫痪、查大小便失禁、查大手术后伤病员的各项处置,是否妥善、及时、齐全。

一巡视:对重危、大手术后、瘫痪卧床及病情有特殊变化的伤病员,交接班人员共同巡视,进行床旁交接,护士长必须提前上班巡视病房。

①患者总数,出入院、转科、转院、手术及死亡人数。

②新入院患者、抢救患者、大手术前后或有特殊检查处理、有行为异常、自杀倾向的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

③医嘱执行情况,重症护理记录,各种检查标本采集及各种处置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工作,均应向接班者交代清楚。

④查看危重昏迷、瘫痪卧床患者有无压疮,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位置和通畅情况。

⑤贵重、毒、麻、精神类药品及抢救药品的登记,各器械、仪器的数量、技术状态等。

⑥交接班者共同巡视检查病房是否达到清洁、整齐、安静、安全,查看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四、口头交班

口头交班表达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注意使用专业术语。对心理状态异常的患者,需重点评估,防止发生安全隐患。对危重和手术后患者的症状,要仔细表述。如日班交班患者伤口渗血较多、出现呕吐等,夜间应交代是否已止血或仍在渗血,是新鲜还是陈旧性渗血,呕吐是否好转。夜班还应报告患者的睡眠情况。

五、专科交班内容

包括:体位,意识,瞳孔,术后引流管,颅内压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肢体活动情况,尿量情况,神经外科常用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一)体位

正确的体位不仅令患者较为舒适,而且对术后治疗和康复也有重要作用(表1-1)。临床上常常根据不同解剖部位、不同疾病及治疗的需要,采取对应的体位。体位不当可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呼吸不畅,造成脑肿胀或脑缺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例如,对于去枕平卧位的患者,头部往往会低于胸部,不利于头颈部静脉回流,不利于降低颅内压。

表1-1 神经外科各种手术后的推荐体位

(二)意识

意识障碍是病情加重的征兆和表现,是临床观察、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内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能较为准确地评估患者意识水平,评估者之间的偏倚较小。GCS是1974年在英国Glasgow召开的世界神经外科创伤大会上,Glasgow大学的神经外科教授Graham Teasdale和Bryan J. Jennett在大会上提出的测评昏迷的方法(表1-2)。评估中,应采用患者的最佳反应状态。例如,对于偏瘫的患者,应该采用无偏瘫的肢体对痛觉刺激的运动反应。GCS满分15分,分数越高意识状态越好,分数越低表示病情越重。一般来说,15分为清醒,1314分为嗜睡,1112分为意识模糊,910分为昏睡,8分以下呈昏迷,3分为深昏迷。

表1-2 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改良版)

为了评估小于4岁儿童的颅脑损伤程度,澳大利亚学者Simpson CoCKington将GCS的语言项目进行了修改,于1982年提出了CCS(children coma scale),见表1-3,它被称为GCS的儿童改良版。

对于意识障碍程度的描述,参见表1-4。此表简明易懂,应用广泛,往往用于与非专科医生之间交流。用简化的口诀来表示:

定向完好,神志清楚;

失去警觉,意识模糊;

失去语言,进入昏迷;

失去痛觉,中度昏迷;

失去反射,深度昏迷。

表1-4 意识障碍程度

(三)瞳孔改变及临床意义

瞳孔改变在评估和判断颅内压增高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1.正常成人瞳孔大小和形状

直径24mm,两眼对称,通常差异不超过0.25mm,两侧等大、等圆,边缘整齐。正常瞳孔的大小与年龄、生理状态、屈光、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1岁以内的婴儿瞳孔最大,其次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后随着年龄增长,瞳孔会逐渐变小。近视眼的瞳孔大于远视眼。交感神经兴奋时,如表现为惊恐不安、疼痛时,瞳孔会扩大;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如镇静、睡眠状态等,瞳孔较小。

观察方法:检查者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掰开患者上、下眼睑,另一手持手电筒先从眼睛外侧(颞侧)照射,避免强光进入视网膜,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瞳孔的大小和形状;然后再换手,观察另一侧瞳孔。注意,不要用强光从正面照射瞳孔,以免引起瞳孔缩小。对比瞳孔测量尺,使患者瞳孔与测量尺上的黑圆点数值对比,读出瞳孔大小数值,并比较双侧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

2.瞳孔大小的意义

瞳孔散大,大多是因为动眼神经麻痹或视神经损伤。在颞叶钩回疝早期,动眼神经受到颞叶钩回的刺激,可以出现动眼神经兴奋而导致瞳孔缩小;但不久后,动眼神经被勾回压迫导致功能丧失,出现动眼神经麻痹,于是该侧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

3.瞳孔对光反射

(1)反射弧 光线经进入眼底视网膜,通过视神经、视交叉、双侧视束、上丘臂将信号传递进入中脑顶盖前区的动眼神经副核(E-W核),E-W核发出信号,通过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传出到双侧眼睛的瞳孔括约肌,指挥瞳孔收缩。对于强光刺激,动眼神经副核指挥瞳孔收缩,使得进入眼部的光线减少;反之,在黑暗处,需要增加进入眼部的光线而使眼睛能分辨所见之物时,就指挥瞳孔放大。

(2)意义 这个反射弧上任何一处有病损,都会导致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异常。如视神经损伤,可产生患侧的瞳孔放大和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是因为失明的眼睛无法接受传入的光线信号;但照射对侧的健眼瞳孔时,同侧瞳孔仍会缩小,即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如果左侧视神经受损,而右侧完好,光线照射右眼时,出现双眼瞳孔都缩小,此时的右眼瞳孔缩小为“直接对光反射”,左眼瞳孔缩小为“间接对光反射”。如果动眼神经副核这个幕后的“司令部”被破坏,瞳孔就会出现各种异常,如脑桥损伤可出现瞳孔缩小,中脑损伤可出现瞳孔呈三角形、椭圆或多边形。

(3)观察方法 用手电筒从侧方30°照明眼球前房,对比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并迅速观察瞳孔是否缩小以及反应速度。如果瞳孔立即缩小则为“直接对光反射灵敏”;同时观察未照射侧瞳孔是否缩小,如果也迅速缩小则为“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同样方法观察另一侧瞳孔的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并准确记录。

4.观察和记录错误的原因

①没有正确记录患者的基础状况,如眼部外伤或手术史;②观察瞳孔的方法错误;③凭感觉估计大小,未使用瞳孔测量尺。

(四)术区引流管

引流压力、引流量、引流液性状,是引流管管理的三大要素。如果硬膜完整,引流管仅用为创面引流,如大面积头皮清创术后或颅骨修补术后的皮下引流管,那么引流管需置于较低位置,以充分引流创面的渗血。凡涉及引流脑脊液的引流管,包括硬膜下引流、脑内瘤腔或血肿腔引流等,或为了治疗目的而进行脑脊液外引流(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均需要控制引流压力,避免引流不足或引流过度。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引流压力阈值(常通过引流器的滴液口高于外耳道的高度来粗略判断)、引流量、引流速率、引流液性状,都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果单位时间内的引流量过大,宜提高滴液口的高度,或暂时关闭引流管;反之,单位时间内引流量不足,则可能与管道阻塞或高度不合适等有关,需要及时向医生反馈。如果引流液在短时间内转变为较浓的血性,可能提示颅内再出血,需报告医生并做CT复查准备。

(1)硬膜外引流管 置患者于平卧位,头偏向患侧,滴液口平或稍低于创腔。

(2)硬膜下引流管 滴液口宜平或高于创腔,具体高度要遵照医嘱调整。

(3)腰大池引流管 置管术后要去枕平卧46h,之后可以适当翻身;观察量、色、性状和引流速率,引流不可过快,通常每日控制在150ml之内,无色澄清为正常,浑浊、毛玻璃状或絮状提示颅内感染。

(4)脑室外引流管 标签注明引流管名称、留置日期,贴于引流管上。引流器滴液口通常建议高于外耳道2025cm。翻身及护理操作时应力求避免牵拉引流管,搬运患者时宜暂时夹闭。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通畅度,避免引流过多。

(五)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CP)】 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腰椎穿刺或脑室穿刺):成人0.72.0kPa(515mmHg,70200mmH2O),儿童0.51.0kPa(47.5mmHg,50100mmH2O)。1kPa=7.5006mmHg=102mmH2O,1mmHg= 13.6mmH2O。

【颅内压增高】 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200mmH2O,儿童颅内压持续超过100mmH2O,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① 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是慢性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意识障碍、头痛、呕吐是急性颅内压升高的“三主征”。

② 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并呼吸慢而深,系库欣反应,提示处于颅内压增高的终末期。

③ 头痛程度随颅内压增高进行性加重,颅内压增高常出现喷射性呕吐,且呕吐次数较多。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颅内压的变化,可参阅具体数据及变化曲线,结合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情况,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并展开救治。一般以20mmHg为降低颅内压的临界值。

① 颅内压小于20mmHg。抬高床头,防止躁动,预防颅内压进一步升高。

② 颅内压2040mmHg。及时向值班医生汇报,遵医嘱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有脑脊液引流的患者,可以释放脑脊液并调整引流压力设定,酌情进行手术准备。

③ 颅内压大于40mmHg。查头部CT,了解颅内压升高的原因,排除颅内出血可能,做手术准备。

(六)生命体征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疼痛。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是经典的四大生命体征。

(1)体温 体温中枢位于下丘脑,其中散热中枢在前区,产热中枢在后区。使用电子设备时,须注意设备自身的工作状态和测量时注意事项,防止因传感器放置欠妥或设备自身误差导致观察记录失误。

① 中枢性高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伤,可持续高达4041℃。

② 不规则热。见于颅内及伤口感染,可伴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

③ 脑干损伤。严重者可出现高热,脑干衰竭时体温可能不升。

④ 体温降低也可见于全麻后早期、下丘脑损伤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可采取保暖措施。   

(2)心率 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① 中枢性病变。病变位于胼胝体、下丘脑及脑干附近时,可产生复杂多变的心率。特点:心率变化突然,无规律性。心率快者可达200次/分,慢者仅30次/分,也可表现为忽快忽慢。如果心率过快,大于130次/分,或心率过慢,小于45次/分,均应报告医生处理。中枢病变患者的心率变化快,对药物较为敏感。

② 非中枢性心率变化。主要见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如失血、呕吐、出汗、大剂量应用脱水剂、补液不够、发热(一般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5~20次/分)等。该类患者心率变化缓慢,幅度也小,处理上以纠正引起心率变化的原因为主,补充血容量。

(3)呼吸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618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新生儿呼吸约44次/分,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

① 呼吸过快。呼吸大于30次/分,多见于高热、低氧血症、心衰、气胸、下呼吸道感染、代谢性酸中毒、高热、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有的患者可能因为癫痫发作或阵发性交感神经亢进(传统名称是“间脑癫痫”)而导致阵发性呼吸急促、心率过速、去大脑强直。

② 呼吸过慢。呼吸小于10次/分,多见于麻醉未醒、病变或手术累及呼吸中枢、颈髓手术、颅内压增高等。

③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特点是呼吸逐步减弱以至停止和呼吸逐渐增强两者交替出现,周而复始,呼吸呈潮水涨落样。潮式呼吸周期可长达30s2min,暂停期可持续530s。多见于重症脑缺氧、双侧大脑半球病变、间脑病变等。

④ 间停呼吸。又称Biots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呼吸频率变慢,逐渐发展为呼吸停止。间停呼吸是神经系统恶化晚期的不祥体征,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不规则变化。多见于脑炎、颅内压增高、剧烈疼痛、中枢衰竭时。

⑤ 叹气样呼吸。表现为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并常伴有叹息声。见于癔症、精神紧张或焦虑症、抑郁症。此外,在NICU内,叹气样呼吸也常被作为重症患者的濒死征象之一。

(4)血压 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4090mmHg,舒张压9060mmHg。

① 血压过高(大于140/90mmHg)。原发性高血压者,宜选择作用平缓的降压药物,防止血压骤降,引起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缺血;急性颅内出血、颅内高压导致高血压者,以降低颅内压为主,必要时使用降血压药辅助,以免引起脑灌注压降低;脑血管痉挛所致血压升高,以治疗脑血管痉挛为主,维持血压在正常稍高的水平。

② 血压过低(小于80/50 mmHg)。多见于血容量不足、脱水过度、脊髓损伤或颅内高压晚期。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低血压者,宜及时补充血容量。

(5)疼痛  近年来,疼痛被认为是“第五生命体征”。减轻患者的疼痛,是从本质上“以人为本”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升医疗质量,也是目前“无痛医院”的要求。无论是颅脑外伤,还是颅内病变或脊柱脊髓病变术后,对疼痛的观察和评估,都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突发剧烈头痛可能提示颅内压发生骤然改变或颅内动脉瘤破裂而需紧急处理。此外,减轻椎管手术后疼痛不仅是单纯的对症处理,还对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康复非常重要。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了便于向医护人员表达疼痛的程度,可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这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评估方法。具体方法:在纸上划一条含有10个刻度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分,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此刻度线上选择一个数字,表示其疼痛的程度。

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如下。

0分:无痛。

13分:轻微疼痛,能忍受。

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710分:有逐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七)肢体活动情况

【肌张力】 是肌肉松弛状态的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弛缓柔软,被动运动阻力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肌力】  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① 检查方法。嘱患者作肢体伸缩动作,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

② Lovett肌力分级(05级)。

0级—零(Zero,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级—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2级—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3级—可(Fair,F):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

4级—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

5级—正常(Norma1,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③ 不同组合的瘫痪可分别命名为。

单瘫:单一肢体瘫痪。

偏瘫: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一侧脑神经损害。

交叉性偏瘫:一侧肢体瘫痪与对侧脑神经损害。

截瘫:双侧下肢瘫痪。

④ 临床意义。颅内不同部位病变可引起不同的运动/感觉障碍。皮质及皮质下病变时,偏瘫多不完全,或上肢重、或下肢重,可伴有癫痫发作及失用、失语、失认等症状。内囊病变时,多表现为“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脑干病变常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即患侧病变平面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平面中枢性脑神经瘫及上、下肢瘫痪。脊柱脊髓病变者,常表现为不伴面、舌瘫痪的上、下肢瘫痪。

(八)尿量情况

鞍区占位病变术后易发生尿崩症,术后尿量和水电解质紊乱是监测重点,最好留置导尿管,每小时观察尿液颜色、尿比重,用量杯准确测量尿量并记录。

(1)尿量 正常成人24h尿量约10002000mL,平均1500mL左右。在普通病房,对于多尿的患者,宜将纸质版表格交代给家属记录,NICU患者由负责护士记录,每天早上7:00统计过去24h的总尿量。注意:不要直接读取尿袋的刻度,应将尿袋里的尿液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再读数(每小时整点统计尿量)。如果每小时尿量大于300mL,或连续两个小时均大于250mL时,应告知护士或医生。

(2)颜色 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是由于尿液中含有尿胆原和尿色素。当尿液浓缩时,可见量少色深。尿液的颜色还受某些食物、药物的影响,如进食大量胡萝卜或服用核黄素,尿液呈深黄色;服用利福平或红心火龙果,则呈红色。在病理情况时,尿液的颜色可有以下变化:

① 血尿。血尿颜色的深浅,与所含红细胞多少有关,含红细胞多时呈洗肉水样。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输尿管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结核及感染。

② 血红蛋白尿。大量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形成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酱油样,隐血试验阳性。常见于挤压伤、溶血、恶性疟疾。

③ 胆红素尿。呈深黄色或黄褐色,振荡尿液后泡沫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④ 乳糜尿。因尿液中含有淋巴液,故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

(3)比重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尿比重波动于1.015 1.025。若发现鞍区病变术后患者的尿比重低于1.010左右,提示尿崩可能,需准确记录尿量。

(九)神经外科常用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时,须注意认真核查给药的剂量、方式、途径、输注速率,及时发现不良反应,这既是对医疗工作的执行、监督和反馈,也是确保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把好护理工作质量关。神经外科最常用药物有:脱水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癫痫药、降压药、抗血管痉挛药及神经营养药等。

六、小结

护理人员应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善于做日常笔记,逐渐积累工作经验。随着神经外科新业务、新技术快速拓展,亚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科护理学的发展也随之更加深入,这些无疑对神经外科护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因此,可从学习和掌握交班内容开始,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专科护士。

(唐云珍 李 琦 赵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