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问答
- 刘海河 张彦萍主编
- 6251字
- 2021-12-23 11:07:41
第四章 马铃薯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1.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露地优质高产栽培有哪些关键技术?
(1)品种选择 应选用脱毒种薯,种薯应具备优良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较强的抗病性等。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根据品种特性、市场需要、生产用途和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品种进行种植;依据主要病害发生情况,选抗性强的品种种植,结合栽培水平选择产量高、抗性强、市场好、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在生产上应注意根据马铃薯的用途选择品种。食用品种要求中熟、丰产、薯形整齐、耐贮藏等,常用的优良品种有克新品种系列、虎头、高原品种系列。菜用型品种要求具有早熟或极早熟、高产、块茎大、芽眼浅、保形度好等特点,常用的品种有克新4号、东农303等。加工用的品种主要用于淀粉加工,要求具有中熟或晚熟、丰产、淀粉含量高、白皮白肉、耐贮藏等特点。用于油炸的品种要求含糖量要低。饲用品种多采用次等的食用块茎作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高,龙葵素含量低,耐贮性好,丰产性高,目前尚无专用的饲用品种。
选择优良的品种后还要选择优良的种薯,优良种薯应具备的条件:①具备本品种优良的性状,无混杂现象;②选择在良种繁育田通过规范程序选择出的种薯;③没有感染病毒、真菌和细菌病害;④没有机械损伤;⑤没有畸形薯;⑥块茎大小为40~50克;⑦贮藏良好,没有腐烂和过分萌芽,无生理因素形成的种薯异常变化;⑧生理年龄适中,选择壮龄、幼龄种薯,主茎数在3~4个的可获得高产。
(2)整地施肥 马铃薯喜沙壤或壤土。耕地深度,一般以25~30厘米为宜。马铃薯施肥的总原则是:肥料种类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补充;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①选地 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壤,忌选土质黏重的土壤,pH值适宜范围在4.8~7.0之间,高于8或低于4均不适合马铃薯种植。同时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低洼易涝地不适宜种植马铃薯。马铃薯不宜连作,因为连作能使土传性病虫害加重,容易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严重缺乏,破坏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使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质积累增加,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前茬作物可以是水稻、玉米、葱蒜、瓜类等,避免甜菜茬、葵花茬和茄科作物,选择的地块要求没有豆黄隆、普施特、阿特拉津等农药残留。
②施肥翻耕 在翻耕前要先清理前茬的残留秸秆,便于机械作业,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施肥最好采用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按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施肥,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较少,是喜钾作物。充足的底肥是保证植株正常生长最重要的条件,腐熟的农家肥最适于马铃薯种植。不具备平衡施肥条件的地方,中等地力每亩施农家肥3000千克,含钾量高的三元复合肥75~100千克。有条件的可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植株生长需要,确定底肥和出苗后追肥的具体用量。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高效栽培措施,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肥料使用效率,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其方法是氮肥以60%的施肥量作底肥,磷肥和钾肥全部为底肥,以三元复合肥形式施用。氮肥的40%用于苗期和蕾期追肥,苗期用量占追肥的60%~70%,蕾期占30%~40%。
将底肥施好以后立即翻耕,然后整平耙碎,并且根据田块的大小开好围沟、厢沟或腰沟以达到播种状态。
(3)种薯处理 种薯如不经过处理,出窖后马上切芽、播种,就会造成出苗不整齐、缺苗、不健壮等现象,而且出苗也晚。原因是马铃薯贮藏时窖温较低,种薯虽过了休眠期,但还处于被迫休眠中,播到田间后出苗就会慢且不整齐,因此要进行种薯处理。方法主要是打破休眠和催芽,对于薯块较大的种薯,通常需要切块。
①困薯、晒种 困薯和晒种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种薯体温,供给足够氧气,促使解除休眠,促进发芽,进一步淘汰病劣薯块,保证出苗整齐一致。困薯的方法是把出窖后严格挑选的种薯,装在麻袋、塑料网袋或用席子等围起来,还可堆放在屋内、日光温室和仓库内,使温度保持在10~15℃,有散射光线即可。也可采取变温处理,即先将种薯在4℃贮藏2周或2周以上,再在18~25℃温度下贮藏直至发芽。如果3周左右还没有发芽,则可以重新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变温处理。或者用赤霉素打破休眠,方法是用赤霉素10毫克/升,浸种20~30分钟或用喷雾器均匀喷湿种薯,晾干后保持在18~25℃,直至萌芽;还可以用赤霉素(2毫克/升)和2,4-D(0.2毫克/升)配成混合溶液浸种8小时,晾干后在20℃左右条件下直至发芽。困薯经15天左右,当芽眼刚萌动有小白芽时,即可切芽播种,要求芽长不超过0.5厘米(机械播种)或1厘米(人工播种)。
②切芽块 播种前的15天,挑选具有本品种特征,表皮色泽新鲜、没有龟裂、没有病斑的块茎作为种薯。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也可整薯播种,既可以避免用芽块播种容易出现的问题,又可比芽块播种显著增产。切芽块应在播种前3~5天进行。为了保证马铃薯出苗整齐,必须打破顶端优势。方法为以薯块顶芽为中心点纵劈一刀,切成两块,然后再分切(图4-1)。要切立块,保证每个切块上有1~2个芽眼。芽块不宜太小,每个芽块不能小于30克,大芽块能增强抗旱性,并能延长离乳期,低于40克的种薯整薯播种。切好的薯块用草木灰拌种,既有种肥作用,又有防病作用。
图4-1 种薯的切芽块方法及大、小芽长势状况
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等病原菌在种薯上越冬,切刀是病原菌的主要传播工具,尤其是环腐病,目前尚无治疗和控制病情的特效药,因此要在切芽块上下功夫,防止病原菌通过切刀传播。切芽块的场地和装芽块的工具,要用2%的硫酸铜溶液喷雾,也可以用草木灰消毒,减少芽块被病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切种人员每人至少准备3把刀,切薯时切刀要放在0.2%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切刀消毒时间7分钟,当切到烂种时,扔掉烂种,把刀放在溶液中消毒,换一次刀。也可将刀在火苗上烧烤20~30秒钟然后继续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环腐病、黑胫病等通过切刀传播。种薯切块拌种后阴干,避免阳光直晒,以长条堆存放,堆高不超过40厘米,杜绝发烧烂种。同时要盖苫防雨,如果遇雨,要倒堆防烂种。
注意事项: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种薯不宜切块。一是播种地块的土壤太干或太湿、土温太冷或太热时。目前,各地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土温应该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土壤不宜太湿。二是种薯生理年龄太老的不宜切块,当种薯发蔫发软、薯皮发皱、发芽长于2厘米时,切块易引起腐烂。三是种薯小于50克的不宜切块。四是夏播和秋播因温、湿度高,种薯切块后极易腐烂,一般不切块。切块时注意剔除杂薯、病薯和纤细芽薯。刀具一定要消毒,避免因切块引起病害传播和薯块腐烂而导致缺苗。许多病害如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等可通过刀具传播。
(4)播种
①播种时期 马铃薯适期播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在当地晚霜期结束前25~30天,当地10厘米地温稳定达到6~7℃时为适宜播种期。覆盖地膜的可提早5~7天播种,能提高地温2~3℃。人工种植可早播,机械播种应适当晚播。播种过早,出苗后常受晚霜为害,甚至生长点受到冻害,延迟生长,降低产量。催大芽的种薯可适当晚播,因为在地温太低时播种,长期不能出苗,块茎中的养分会向顶芽集中,使顶芽膨大,形成“梦生薯”,导致田间大量缺苗,造成减产。
②合理密植 马铃薯的产量为单位面积株数与单株产量的乘积,确定密度必须考虑群体产量与个体产量两个矛盾因素的协调统一。如果密度小时,虽然单株发育好,产量高,但由于单位面积内总株数少,结薯较少,产量不高。如果密度过大,虽然总株数多,但单薯重很低,同样产量不高。从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考虑,马铃薯在目前生产水平下,以每亩3800~5500株,每株2~3茎,总茎数每亩9000~12000茎为宜。行距80~90厘米,株距18~30厘米。
③播种方式 马铃薯的播种方式有垄作和平作两种。垄作适于高寒、阴湿、土壤黏重、地势低洼、雨量多而集中的地区,既有利于增温保水,也可以提供薯块生长的疏松环境。平作适于我国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生育期间温度较高、雨量少、蒸发量大,又缺乏灌溉条件,多采用平作形式,方法是在地面开10~15厘米的沟,沟内播种,后覆土,播完后地表平整。播种可采取单垄单行等行距或单垄双行的宽窄行方式。
④播种深度 以8~15厘米为宜,可根据土壤类型、墒情等情况适当调整播种深度。一般要求是坡地、土壤湿度大的地块宜浅,干旱条件下土壤墒情差的地块宜深。
⑤播种方法 垄距80~90厘米防涝效果最为理想。沟深10厘米,若随播种施肥的,注意应在沟内施化肥,化肥上面施有机肥,然后再播芽块,尽量使芽块与化肥隔离开。机械播种随播随起垄,人工播种时要尽量避免晾墒时间过长,做到引沟、播种、覆土连续作业,保持好墒情。覆土达6~10厘米厚。
(5)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保证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的基本环节,要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生育阶段的特性和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马铃薯田间管理的重点是水肥管理。要做到及时追施苗肥,轻追蕾肥,看苗施肥;经常清沟排渍;追肥的同时中耕培土;及时除草、拔除病株。做好病虫害防治:苗期最主要的是地老虎,其容易造成缺苗断垄;中后期主要防治晚疫病;高温时易发青枯病。
①发芽期管理 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约30天。这期间气温逐渐上升,土壤水分蒸发快并容易板结,田间杂草大量滋生,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出苗前管理措施。此期应及时进行土表浅松土,以保墒除小草。土壤异常干旱时,应浇小水促进出苗。苗出齐后,要及时进行查苗补苗,以保证全苗。补苗的方法是:播种时将多余的薯块密植于田间地头,用来补苗。补苗时,缺穴中如有病烂薯,要先将病烂薯和其周围土挖掉再补苗。土壤干旱时,应挖穴浇水且结合施用少量肥料后栽苗,以减少缓苗时间,使其尽快恢复生长。如果没有备用苗,可从田间出苗的垄行间,选取多苗的穴,自其母薯块基部掰下多余的苗,进行移植补苗。
播后2~3周内的管理应集中中耕除草。出苗前如土面板结,应进行松土,以利于出苗。根据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不宜人工铲地的特性,田间除草主要以化学除草和机械除草为主。一是用轻型锯齿耙耢去垄上土,目的是去除发芽的杂草,但要避免伤害马铃薯的幼芽;人工拔除大草,封闭后人工拔大草1~2次,做到全田无杂草。二是化学药剂苗前除草。化学除草的方法:a.播后苗前封闭灭草。深耢表土后,每亩及时选用72%异丙草胺100~200毫升+70%嗪草酮20~40克;或90%乙草胺66~133毫升+70%嗪草酮20~40克;或96%精异丙甲草胺60~110毫升+70%嗪草酮20~40克进行封闭灭草。喷除草剂时要保证田间湿润,土壤最大持水量应在40%~50%,如果田间干燥应播前灌溉造墒。b.苗后化学灭草。当小苗在10叶期前,全田杂草出全后,草龄在三叶期前后,每亩用25%玉嘧磺隆6克或33%二甲戊乐灵260~330毫升,叶面喷施进行苗后除草。
②幼苗期管理 此期一般为15~20天,时间较短,马铃薯的产品器官均在此期分化长成,对整个生长期很关键。因此幼苗期以中耕为主,通过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并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以保证根系和茎叶协调生长。一般中耕1~2次。齐苗后及时进行中耕,深度8~10厘米,并结合除草,中耕后10~15天,再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以防伤害根系。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时间较长,出苗后,如果土壤肥力不足,可结合中耕追施复合肥1次,每亩施10千克左右,或及早用清粪水加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以促进幼苗迅速生长。幼苗期需水不多,但根系吸水能力也不强,应保持土壤湿润,可酌情浇一次小水。
③发棵期管理 此期以茎叶生长为主逐渐转为以块茎生长为主,是决定单株结薯多少的关键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以促为主,促进地上部生长来带动地下部生长。加强水肥管理,保证养分吸收,中耕除草、培土是主要措施。一般可深中耕2~3次,此期的中耕仍然以浅耕为主。在植株封垄前培土高度要达到15~20厘米,以增厚结薯层,避免薯块外露,降低品质。通过中耕培土来控秧促薯,促进由茎叶生长为中心向块茎生长过渡。此期植株需水较多,干旱会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降低产量。故应保持土壤见干见湿,每7~10天浇一次水;缺肥时,可亩施复合肥15~20千克。
④结薯期管理 此期主茎生长已经完成,逐渐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产量的80%是在此期形成的。此期是马铃薯需水需肥的高峰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促进地下部生长,促进结薯,控制地上部生长,促控结合,并防病保叶,延长茎叶的生长期,保证有足够的光合产物向块茎转运和积累,延长结薯期。要求现蕾期结合培土追施一次结薯肥,以钾肥为主,配合氮肥,施肥量视植株长势长相而定。在结薯初期封垄前深松一次土,即停止中耕;在结薯期块茎迅速膨大时要及时供水,保证满足块茎膨大的需要。一般每5~7天浇一次水,维持土壤湿润。开花以后,一般不再施肥,若后期表现出脱肥早衰现象,可用磷钾肥或结合微量元素并结合防治晚疫病叶面喷肥,喷施2~3遍。结薯后期减少供水,使土壤见干见湿,以减少块茎含水量,便于贮藏。封垄后尽量减少田间作业,避免碰伤茎叶。
(6)收获与贮藏
①收获时期 要根据用途适时收获。食用马铃薯生理成熟期为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天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害提高种性。生理成熟的标志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这时茎叶中养分基本停止向块茎输送;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不需用力拉即与匍匐茎分开;块茎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周皮变硬,色泽正常,干物质含量达最高限度。
②收获工作准备 要根据需要准备充足苫布及收获工具,防止雨淋。在收获前20天要把所有的收获机械检修完毕,达到作业状态。收获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防冻准备工作。
③杀秧 收获前5~7天杀秧,杀秧机调到打下垄顶表土2~3厘米,以不伤马铃薯块茎为原则,尽量放低,把地表面的秧和表土层打碎,以利于收获。收获时注意晴天抢收,不要让薯块在烈日下暴晒,以免使马铃薯发青,影响品质。无论机收还是机蹚,蹚后晾半天再人工归堆,严格选择、归类,装袋拉回堆放。
④贮藏 块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刚收获的块茎,呼吸作用旺盛,在5~15℃下所产生的热量较高,如果温度增高或块茎受伤感病等,呼吸强度更高。在贮藏期间块茎水分散发,经过贮藏,块茎质量损失约6.5%~11%。新收的块茎,糖分含量很低,休眠结束时显著增高,萌发时由于自身消耗,糖分含量又下降。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15℃下较稳定,10℃以下时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
贮藏的基本条件:入窖前做好预贮措施,给予通风晾干条件,促进后熟,加快木栓层的形成,严格选薯,去净泥土等。贮藏前将块茎分级和摊晾7~15天,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薯皮紧实,降低呼吸强度。预贮可以就地层堆,然后覆土,覆土厚度不少于10厘米。也可在室内盖毡预贮,以便于装袋运输或入窖。预贮时一定不要让薯块被晒和被淋。入窖时要尽量做到按品种和用途分别贮藏,以防混杂。并经过挑选去除烂、杂、畸形薯,然后入窖。贮藏期间最适宜的温度为1~4℃,最高不得超过7℃。种薯以2~4℃为宜。加工用薯短期贮藏以10℃左右为宜,长期贮藏时,先贮藏在7~8℃下,加工前2~3周转入16~20℃温度下进行回暖处理。贮藏马铃薯要保持稳定的相对湿度,以85%~90%为宜。
主要采取棚窖、永久式砖窖进行贮藏。要求马铃薯入窖前将贮藏窖进行消毒(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消毒)和通风。温度控制在1~3℃,湿度最好控制在85%~90%,暗光,为保持窖内空气清洁应适当通风。商品薯或加工薯要求避光条件。温度低时易冻窖,必须每天检查窖内温度,并有测定记录,严防冻窖。
(7)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的病害较多,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癌肿病等。马铃薯的虫害防治以地下害虫为重点。地上部害虫主要有瓢虫、蚜虫等。病虫害防治技术详见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