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外科手术学(第2版)
- 吕德成
- 3749字
- 2021-12-13 16:04:15
第一节 经后外侧切口开胸术
后外侧切口是最常用的开胸切口。这种切口显露广,适用于胸腔、肺、纵隔和膈肌的大多数手术(包括肺切除术、胸膜剥脱术、食管手术、动脉导管结扎或切断术、二尖瓣交界分离术、主动脉狭窄或降主动脉瘤切除术、某些后纵隔肿瘤切除术、膈疝修复术、贲门胃底肿瘤切除术以及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等)。
侧卧位,患侧向上,健侧胸下垫一薄枕。健侧下肢髋、膝部屈曲,使躯干容易保持稳定。患侧下肢伸直,在两膝间垫一软枕,使两腿分开。骨盆前、后用固定架或大沙袋固定后,再用宽布带与手术台固定,使身体不致前俯后仰。两肩垂直放正后,健侧上肢向前伸出,固定在上肢架上。患侧上肢也向前伸出,放在健侧上肢上面,中间垫一软枕(也可放在另一上肢架上)。如躯干尚不稳定,可在前、后胸各置小沙袋加强固定。手术中如果出现前俯或后仰,应及时纠正。
皮肤消毒前,再次对照X线片,确定病变部位。皮肤切口基本上与肋骨平行,前端从腋前线需切除的肋骨(或切开的肋间)平面开始,向后绕到肩胛骨下角以下3~4cm;然后,逐渐向上后方弯到棘突与肩胛骨内侧缘之间,直达需切除肋骨(或切开肋间)的后端平面。切口高低对胸腔内的显露和操作影响很大,因此在准备皮肤前,可先用甲紫画出切口位置,以免偏离。一般显露上胸部可切除第5肋骨;中部切除第6肋骨;下部切除第7肋骨。
切开皮下组织,止血、结扎后,首先显露的是背阔肌。在切口前端可以见到前锯肌与肋骨附着,切口后部则可以见到斜方肌的外缘。在背阔肌后缘与斜方肌之间(即听诊三角区),切开结缔组织,以左手第2、3指伸入背阔肌深面,将其向外抬起,用刀或剪在两指之间分段切断背阔肌。抬起的手指可以暂时压迫止血,以便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点,减少出血量;也可以由术者和第一助手各伸一示指至肌肉深面抬起,切开即可用拇指和示指压迫止血〔图21-1(1)〕。
在背阔肌的深部,以同样方法切断前锯肌;但在切口前端,前锯肌附着在肋骨的部位先不切断,待数清准备切除的肋骨后再切。在切口后段切断部分斜方肌和它深部的部分菱形肌(如果切口在第7肋骨以下,则不致伤及菱形肌)。从第12肋骨向上数清准备切除的肋骨或肋间(也可用肩胛钩提起肩胛骨,在肩胛骨下从第2肋骨向下数),切断附着在该肋骨的前锯肌〔图21-1(2)〕。然后,在骶棘肌外缘纵向切开骶棘肌筋膜,用刀柄将骶棘肌与肋骨、横突分开,用拉钩拉开肌肉,即可显露下一步切口的后端〔图21-1(3)〕。
进胸的途径可以从肋间隙切开肋间肌和胸膜,也可以在切除肋骨后切开肋骨床和胸膜。经肋间进胸的方法多数用于儿童。可在肋间隙中线用刀将肋间肌切开,即可看见肺脏在胸膜下随呼吸滑动。切口出血点止血、结扎后,用刀柄将胸膜戳一小口,待肺逐渐萎缩后,再用剪将胸膜口剪大〔图21-2〕。用胸腔自动拉钩将上、下肋骨扩开,即可进行胸腔内操作。如切口较小,肋骨不能扩开,可将切口上、下的肋骨后端在骨膜下切除1cm长一段。
切除肋骨进胸的方法是先沿肋骨长轴将骨膜切开〔图21-3(1)〕。因肋间肌是从上一肋骨下缘走向下前方,附着到下一肋骨上缘的,所以剥离上缘骨膜时,应从后向前推动;剥离下缘时,则从前向后推动,以免滑到肋间肌内。最后,用圆头肋骨骨膜剥离器(或陶英氏肋骨骨膜剥离器)将肋骨内面骨膜剥开〔图21-3(2)〕,在切口前、后端用肋骨剪将肋骨剪断摘除。如前、后残端过长,可能刺伤肺脏,应继续推开骨膜后用咬骨钳咬除〔图21-3(3)〕。剥离残端骨膜时,可先推开内面,再推开上、下缘,外面即可自行分离。在肋床(肋骨内面骨膜)下缘骨膜外找到肋间神经后,用止血钳夹住,剔出整条神经主干,在切口前、后端剪断、摘除,以免术后从肋床新生的肋骨包裹肋间神经,造成持续疼痛。用刀切开肋骨内面骨膜,再用刀柄将胸膜戳一小口,待肺部分萎缩后,用剪刀沿肋床剪开其余骨膜和胸膜〔图21-3(4)〕。
最后,用大针中号线在切口前、后端缝扎肋间血管,垫上纱布垫后安置胸腔自动拉钩,显露胸腔内器官〔图 21-3(5)〕。
如果胸膜有粘连,肺脏固定,在安置胸腔自动拉钩以前,应首先切断切口附近的粘连;逐步扩开自动拉钩后,继续切断深部粘连,才能进行探查。粘连有的只局限在某一部位,有的则很广泛;有的只是一薄层疏松的纤维组织,有的却十分坚硬。肺化脓性感染患者的胸膜粘连,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分离时经常出血很多。对疏松的粘连,用手指或纱布球即可顺利分离;也可以用剪刀或电刀切开〔图21-4(1)〕。对坚硬的粘连,则宜用止血钳分批钳夹后剪开,再结扎(或缝扎)止血。有时肺内病灶部位的局部粘连十分紧密、坚硬,勉强在胸膜内分离有可能撕破病灶,污染胸腔,可在局部胸膜外进行分离,将粘连部位四周的壁胸膜剪开,和肺组织一起分下〔图21-4(2)〕。如粘连部位较深,显露不佳,可在粘连后面放一小灯透照,以免切断时损伤肺和其他重要器官〔图21-4(3)〕。如果在肺尖部或膈面粘连非常紧密,以致无法分离,在作上叶肺切除时,可先分离上肺门粘连(右侧在奇静脉以上,左侧在主动脉弓以上),套入一条纱布条作为牵引,仔细显露纵隔面的大血管,保护上腔静脉和锁骨下动脉,然后将胸腔顶部粘连用锐器切开。在作下叶肺切除时,可先分开肺下韧带,套入纱布条拉开(右侧保护下腔静脉,左侧保护降主动脉),然后将膈肌粘连处用锐器分离。粘连分离面的出血点,用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较大的出血点,需作结扎或缝扎(也可用电凝止血)。有时渗血较多,纱布压迫不能止血,又不能缝扎时,可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加止血粉压迫止血;但应注意争取时间,不要因止血而过于延长手术时间。
在结束胸内手术,准备缝合胸壁前,多数需安放胸腔引流管,以便排出胸腔内积血、渗出液和积气,有利于肺脏扩张和预防胸腔内感染。安放引流管的位置,一般在第8或第9肋间的腋后线和腋中线之间处,使管口处于胸腔最低位,可以充分引流而引流管又不致被患者身体压瘪。引流管应选用内径1cm左右、较软的胶皮管或硅胶管,内端可剪成鸭嘴状或斜面,以免管口被扩张的肺脏或胸壁堵塞。在离内端4~5cm处,可另剪一侧壁孔,以保证引流通畅。安放时,应再次消毒局部皮肤,用组织钳或巾钳将切口下缘收缩的肌肉向上提起,在预定的肋间作一纵行小切口约2cm长。切开皮下组织后,用长弯止血钳分开肌肉,戳穿胸膜,进入胸腔,夹住引流管外端,用力拔出止血钳,即可将引流管拔出胸壁引流切口,使内端侧壁孔位于胸膜以内1cm处。用三角针缝合引流切口的皮肤和肌肉,并用缝线结扎固定引流管,以免脱出。引流管外端接水封瓶〔图21-5〕。
用粗丝线一并缝合切口上、下缘的肋间肌和胸膜。在切口前、后端,由于有肋骨残端阻挡,显露不佳,又容易漏气,缝合时应特别仔细;一般可从胸腔内向外缝合(线结打在胸腔内)。如肋骨残端渗血,可用骨蜡止血或用附近肌肉覆盖,并与肋间肌缝合固定,既可压迫止血,并可防止漏气。如经肋间切口开胸,有时肋间组织较少,无法缝合,可缝合上、下肋骨的骨膜,或绕过肋骨,经上、下肋间缝合。缝线先不结扎,待全部切口都缝上缝线后,用肋骨合拢器将上、下肋骨拉拢,再作结扎〔图21-6(1)〕。去除肋骨合拢器后,检查如有漏气,可补针缝合,再分别将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和前锯肌用中号丝线间断缝合〔图21-6(2)〕;有时斜方肌也可与菱形肌一并缝合。最后,用细丝线将皮下组织与皮肤分层间断缝合。
1.手术前应再次研究X线片,判定部位,放好体位,牢靠固定。
2.麻醉必须满意,不然在手术中如因固定不牢或麻醉不满意而转动了体位,将增加手术困难,也容易污染切口。
3.开胸后,安置胸腔自动拉钩扩大切口时,应缓慢扩张(或分期扩张),以免突然的暴力扩张造成上、下肋骨骨折。如果切口不能满意扩张,可将上、下肋骨后段在骨膜下切去1cm,即可顺利扩张。如仍不满意,可将后端肋间肌切断。万一扩张时造成肋骨骨折,宜将断端在骨膜下切除一段,使骨尖不致刺破肋间血管,术后又不致因断端互相摩擦造成疼痛。如胸膜腔有粘连,则更应缓慢扩张胸腔自动拉钩,边分离粘连,边扩张切口,以免撕裂肺脏。
4.分离紧密粘连时,万一伤及大血管发生出血,应沉着镇定,立即用手指或纱布压迫止血,吸尽胸腔内积血,严禁用止血钳乱夹。在准备好止血钳、缝扎针线和吸引器后,缓慢移开压迫的手指或纱布,看准出血点后迅速钳夹止血;如无法钳夹,可直接作间断或“8”形缝合止血。如属重要血管撕裂,应用细丝线缝合裂口,予以修复,不要阻断血流。如上述各种方法均难以进行,可先压迫止血,继续将出血处周围的粘连仔细分开后,再处理出血点。在万不得已时,只得用纱布条填塞止血,终止手术,缝合胸壁,并将纱布条外端引出切口外面,7~9日后用生理盐水将纱布条湿润后仔细拔出。
5.进行肺门部操作时,如出现咳嗽反射,可在肺门周围纵隔胸膜下注射0.25%普鲁卡因封闭。术中如出现纵隔扑动,在局部麻醉下手术时,可嘱患者进行腹式深呼吸;在全麻下手术时,可加正压辅助呼吸,或应用肌肉松弛剂,控制呼吸。
6.缝合胸壁切口前,应仔细检查切缘有无出血,并予结扎;尤其在切口前、后端的出血点(包括肋骨断端出血),最易被忽略,应特别注意,以免术后继续出血。如肋间肌切缘有多处出血,且不易结扎,则作连续缝合,既可止血,又可防止漏气,并可缩短缝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