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超 声 检 查

一、 超声显示形式和超声诊断仪

眼科临床常用A型、B型和D型三种超声仪。换能器频率选择,眼球病通常在10~20MHz之间,眼眶病一般在7.5~10MHz之间。

【A型超声】

A型超声(A-type ultrasonography)探头置于眼前,声速向前传播,每一回声强度不同的界面均可发生一次反射,回声按返回时间以波峰形式排列在基线上;以回声的高度表示回声强度,回声愈强波峰愈高。A超形成一维图像,对病变解释比较困难,但对组织鉴别力较强。由于轴向分辨力高,在眼科专门用于眼球的生物测量,准确度达0.01mm,用于眼轴和人工晶状体值测量;如用于角膜厚度测量其准确度可达0.001mm,为角膜屈光性手术提供必要的参数。

【B型超声】

B型超声(B-type ultrasonography)以光点表示回声强度,回声愈强光点愈亮。探头在眼前移动光点,把光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幅二维图像。目前B 型超声诊断仪探头有扇形和线阵两种。线阵探头声束平行,图像逼真。扇形探头因其体积小,使用方便,分辨力亦优于线阵探头而为眼科选用。

【D型超声】

亦称多普勒超声(Doppler ultrasound),是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分析超声频移的一种诊断方法。探头发射固定频率的超声,当探头与反射体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时,回声频率发生改变,称频移。频移的程度与运动速度成正比。通过检测频移形成彩色血流图和频谱。应用其探查颈动脉、眼动脉、睫状后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根据血管位置、流向、流速等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解释正常和异常血流情况。根据球内及眶内的异常血流对眼肿瘤、眶内血管畸形进行研究。

【眼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是一种超高频、无损伤的超声检查方法。采用40~100MHz的换能器在成像区(4mm)线性移动,收集扫描线上无线电频率的超声数据。通过信号接收和放大处理,计算机数据转换获得图像。对前、后房、睫状体、虹膜改变、中间葡萄膜炎、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很有价值。

【超声造影】

是应用低声压实时造影成像(contrast tuned imaging,CnTI)技术进行的超声造影检查。按照说明书配制造影剂,取2.4ml弹丸式沿肘静脉注入体内,用5ml生理盐水冲管,在注射的同时启动仪器的计时装置开始计时,观察病变内造影剂的充盈情况,从而对病变性质进行判定。

二、 探查方法

眼部疾病多采用直接接触法,生物测量可采用间接探查法。

1. 直接接触法

令患者轻闭眼,眼睑表面涂耦合剂。探头置于上睑中部,观察图像,然后向左右移动接触位置并转动探头角度,对眼球和眼眶进行一次纵(横)扫描。发现病变后,在不同位置用不同角度对病变进行详尽地观察。对赤道部以前的眼内病变,需使眼球向探头相反方向转动,以观察眼球周边部。眼球赤道部以前的眼眶或眼睑病变,需用探头直接接触病变表面皮肤。探查过程中可调节灵敏度,将图像冻结进行后处理。

有时需要利用一些特殊检查方法对病变进行鉴别,如观察眼内病变的后运动以鉴别该病变与球壁的关系;眼眶病压迫实验鉴别实性、囊性或血管性病变等。

2. 间接探查法

眼前加水浴杯,探头浸于水内,距离眼球0.5~1.0mm,适于探查眼前段病变。

三、 超声检查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

视网膜脱离经检眼镜检查即可发现,但屈光间质混浊时采用超声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1. 限局视网膜脱离

一端连于视盘,另一端连于眼底光带,呈弧形凹面向球心,可有垂直球壁的运动,新鲜的脱离表现为光滑、均匀膜状光带。陈旧的脱离则薄厚不一或有固定皱褶。

2. 视网膜全脱离

玻璃体内V形光带,连于视盘和锯齿缘。严重的可呈闭合漏斗状,起自视盘并行双光带至晶状体后分别止于两侧锯齿缘似V 或T 形。视网膜与球壁间为液性暗区。

3. 脉络膜脱型视网膜脱离

为玻璃体内双光带,脉络膜脱离凸面向球心,两端分别止于睫状体平坦部及赤道前或略后之眼底光带。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各种原因所致的玻璃体积血是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原因。

玻璃体机化牵拉固着于视网膜上引起视网膜限局性或全部脱离,前者可以为线状,分支状,膜状,薄厚不一。固着点位置不同,可在视盘,黄斑,眼底光带各部位,被牵拉的视网膜脱离两端分别止于眼底光带或一端止于眼底光带,另一端止于视盘。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超声图像形态各异,糖尿病性可见蓬幕状、吊床样形态等。

玻璃体机化膜形成有时亦似漏斗状视网膜脱离需仔细鉴别。而彩色超声多普勒具有鉴别诊断价值,机化膜基本无血流信号,仅在少数糖尿病机化膜上偶见点状血流信号。视网膜脱离则可见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相延续的丰富的血流信号。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肉芽肿型葡萄膜炎(原田病、结核等)致视网膜脱离的超声图像为眼底光带增厚,视网膜脱离浅或全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可为暗区,偶然可见少量点状回声。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1. 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网膜病变

黄斑区细小横行略隆起带状回声。

2. 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扁平斑状回声。

3. 眼内占位病变所致视网膜脱离
(1)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alstoma,Rb):

根据声像图分为三型:

1) 肿块型:半球形与眼底光带相连,无后运动。单或多病灶。

2) 不规则型:形态不规则,有小暗区。此两型均表现为玻璃体内弱或中强回声光团与眼底光带相连,内回声不均匀,强弱不等,有小暗区,60%~80%有强光斑状回声(钙化斑),可有球壁声影。A型声像图为丛状高波,声衰减不明显。无后运动。

3) 弥漫浸润型:眼底光带增厚呈波浪状或呈V字形视网膜脱离且不均匀的增厚,有的呈串珠状。

(2) 脉络膜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choroid):

隆起2mm B超即可显示实性肿物,有以下特征:

1) 形状:呈半球形或蘑菇状。

2) 边界:肿瘤表面视网膜完整时,在声像图上前缘连续光滑,接近眼球壁时消失。

3) 内回声:黑色素瘤的边缘血管呈窦样扩张,故声像图上前缘回声光点多而强,向后光点渐少,接近球壁形成无回声区,即所谓“挖空现象”。

4) 脉络膜凹:肿瘤部位的脉络膜被瘤细胞浸润,与前部之“挖空”区连接,形成局部脉络膜无回声,与轴位眼球壁相对比,有一盘状凹陷带,约65%患者可发现此征。前部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此征不明显。

5) 声影:因声衰减较著,肿瘤较高时,眼球壁及球后脂肪回声较低或缺乏回声区,用低灵敏度检查,声影更易发现。

6) 继发改变:可显示玻璃体混浊及继发视网膜脱离。肿瘤穿破巩膜后,可见相邻眶脂肪内出现低或无回声区。

(3) 脉络膜黑色素瘤继发视网膜脱离的特点

1) 远距离的视网膜脱离:当脉络膜黑色素瘤较小其周围及表面视网膜脱离还不明显时,常在它的对侧或对侧的周边部发现视网膜脱离。所以应充分散瞳查眼底,B超检查时不要漏掉对侧的视网膜脱离。

2) 泡状视网膜脱离:呈多个大泡甚至达晶状体后方而掩盖了藏在“谷中”的瘤体,常发生于起自视盘旁的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渗漏综合征】

超声图像为脉络膜及巩膜增厚,脉络膜及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环扎术后】

环扎区球壁突向球内,如嵴过高,在强斑状回声内表面视网膜与嵴间有少许暗裂隙,切勿误认为是视网膜未复位。

【玻璃体腔硅油充填后】

硅油充满玻璃体腔时超声全反射故不显示。部分硅油时可探测出无硅油区的病变。硅油较少时似异物图形。

【玻璃体腔气体充填术后】

完全充满球内,则与硅油表现相同,气泡则成多重反射。

【人工晶状体眼】

显示为前部横形强斑状回声及其后的多重反射。

【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由于B超因频率低对眼前段结构分辨率差,不能清晰显示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的改变,而UBM检查对于视网膜前移位的程度、范围、视网膜睫状体、视网膜虹膜粘连、睫状体和睫状上皮的脱离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超声检查必须与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检查结合,综合分析确定诊断,以免发生误诊。

(杨庆松 卢宁 魏文斌 田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