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原子核的放射衰变

不稳定的原子核能够自发地放射出某种射线,从而转变成另外一种核素的过程称为核衰变。把衰变前的核称作母核或母体,用X来表示。而把衰变后新生的核称作子核或子体,用Y来表示。如果子核还是放射性的,就还会继续衰变,因此就有第一代子核、第二代子核之分。
1.α衰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的衰变称为α衰变。核素衰变后,其质量数A要减少4,其质子数即原子序数Z要减少2。α衰变可用下列通式表示:
发生α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多位于重核区(Z>82)。例如:
2.β衰变
β衰变分为3种类型:β -衰变、β +衰变和电子俘获。
(1)β -衰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电子的衰变称为β -衰变。此时放射出的电子称为β -粒子。核素衰变后,其质量数A不变,质子数即原子序数Z要增加1。β -衰变可用下列通式表示:
发生β -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均为富中子核素,衰变过程中,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同时发射出一个β -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例如:
(2)β +衰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正电子的衰变称为β +衰变。此时放射出的正电子称为β +粒子。核素衰变后,其质量数A不变,质子数即原子序数Z要减少1。β +衰变可用下列通式表示:
发生β +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均为富质子核素,衰变过程中,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同时发射出一个β +粒子和一个中微子。例如:
(3)电子俘获:
如果放射性核素为富质子核素,但又达不到发生β +衰变的条件,则原子核可以从核外靠近核的内层电子轨道上(通常是K层,有时是L层)夺取一个绕行电子,用这个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这种核衰变过程称为电子俘获(EC),如果俘获的电子为K层电子,称为K电子俘获。
核素发生电子俘获以后,Z减少1,中子数N增加1,质量数A保持不变。电子俘获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发生电子俘获的放射性核素均为富质子核素,衰变过程中,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同时发射出一个中微子。例如:
发生电子俘获衰变后的新生核素,其内层轨道(K或L)上出现了空缺,此时会有内层以外的轨道电子跃迁下来,补上空缺,并将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发射出去;但实验发现,当一个电子从外层(如L层)轨道上跃迁到内层(如K层)轨道上时,并不完全是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多余的能量,而有时是将多余的能量转移给L层(或更外层)的另外一个电子上,从而把这个电子从原子中抛射出去,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被抛出去的电子就叫做“俄歇电子”。因此发生电子俘获衰变的同时会有X射线和俄歇电子的发射。
能满足电子俘获的条件,并不一定能满足β +衰变。但能满足β +衰变的条件一定能满足电子俘获的条件。在许多人造放射性核素中,同时具有这两种衰变,即同时有β +和X射线放出,伴随X线发射的有时还有俄歇电子。
3.γ衰变
γ衰变一般不能单独发生,而是伴随着α衰变或者β衰变同时发生。因为有些放射性的原子核,当放射出α粒子或β粒子以后,新生子核仍然处在激发状态,处在激发状态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要向基态跃迁,将多余的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同时核内实现核子重排,进入稳定的基态,这个过程称为γ衰变。
γ光子本质为电磁波,不带电荷,静止质量为0,所以在发生了γ衰变后,原子核的质量数A和原子序数Z都不发生改变,只是从激发态跃迁到稳定的基态。γ衰变可用如下通式来表示:
式中:母核的质量数A后面的m代表该核素的核处于激发态。
例如: 99mTc→ 99Tc+γ。
4.内转换
某些情况下,原子核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并不发射出γ射线,而是把它的能量传递给核外的一个轨道电子,该电子获得如此大的能量,就脱离了原子的束缚,离开原子。这个过程称为内转换(IC),释放出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内转换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也有L层电子或其他壳层的电子。
内转换发生后,在原子的K层或L层留下空缺,因此还会伴有X射线或俄歇电子发射。
原子核能级之间发生跃迁时,发射γ射线的几率和发生内转换的几率完全由核能级特性决定。一般情况下,当核的激发态的寿命较长,能量较低(小于100keV)时,发生内转换的几率比较大。
γ衰变和内转换统称为同质异能跃迁(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