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理

(一)刺肉治疗脾系病
1.脾主肌肉
五体于脏腑而言,肌肉与脾关系最为密切。脾对应五体之肌肉。《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素问·五脏生成》云:“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脾藏肌肉之气也。”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肌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云:“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强健有力,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中藏经》云:“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灵枢·五邪》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 酸,善怒……土不及……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灵枢·寿夭刚柔》云:“形充而大肉䐃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
胃与脾相表里,其与五体的关系与脾相一致,与五体肌肉相对应。《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灵枢·本脏》云:“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胃功能可反映于肌肉,肌肉也可反映胃的状况。胃受纳、腐熟水谷功能正常,则肌肉化源充足,丰满坚韧;如胃气虚弱,受纳、腐熟水谷功能无力,化源不足,则肌肉无力。《灵枢·本脏》云:“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肉䐃么者胃薄。肉䐃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䐃不坚者胃缓,肉䐃无小里累者胃急。肉䐃多小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2.肌肉失于保护,影响及脾
肌肉既是动力来源,又是体壁的重要组成。《灵枢·经脉》云:“肉为墙。”肌肉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保护着内脏,使其免受外力、外邪损伤。肌肉丰满坚固,则外力、外邪无从损伤,身体健壮。《灵枢·本脏》云:“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肌肉瘦削,屏障失职,外力、外邪易于损伤、侵袭,发为疾病,出现脾功能失调的症状。《灵枢·五变》云:“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䐃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灵枢·九宫八风》云:“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素问·痹论》云:“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素问·痹论》云:“淫气肌绝,痹聚在脾……痹……在于肉则不仁。”《灵枢·五变》云:“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稸积留止,大聚乃起。”
3.刺肉可治疗脾、脾系病变
肌肉对应于脾,故针刺肌肉可疏通肌肉郁滞,治疗脾的病证。《灵枢·官针》云:“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刺肉术不单治疗脾本身病变所致食欲减退、肌肉硬结、疼痛、麻木、萎缩等病证,亦治疗脾所主的组织、器官等病证,胃及其有关病证,我们称为脾系病证,如食欲减退、肌肉瘦削、身倦无力、恶心、呕吐、胃痛、泄泻等,还治疗与脾相关联的其他脏腑病证。
肌肉不但与脏腑脾、胃存在着对应关系,还与脾、胃所属经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存在对应关系。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为肌肉运输气血,提供营养。就经脉而言,肌肉与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关系最为紧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功能正常,则肌肉强健有力,功能正常。如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功能不足,则肌肉因失荣而无力。肌肉也反映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功能状况。刺肉可调节足太阴经、足阳明经,治疗其病变。《灵枢·经脉》云:“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素问·针解》云:“二针肉。”
(二)刺肉可治疗其他疾病
1.痛证、痛痹
肌肉通行营卫之气。《素问·气穴论》云:“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若营卫之气不通,不仅引起脾病,还会引起痛证、痛痹等,是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灵枢·周痹》云:“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痛证、痛痹发病与否与肌肉强健有关。肌肉强健则痹不得入,肌肉瘦削,防御功能差,则“善病痹”,并且根据肌肉瘦削部位,可知病变部位。《灵枢·五变》云:“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在病证部位进行分肉间针刺,可治疗疼痛等痹证。《素问·调经论》云:“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病在肉,调之分肉。”《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
刺肉不但治疗肌痹,因肌肉与筋紧密联系在一起,功能相互协调配合,病理相互影响,还可治疗筋痹。《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
痹证包括肌痹、筋痹等的治疗,用员针于分肉间刺,以通痹散寒止痛。刺分肉间是常用的治疗痹证方法。《素问·调经论》云:“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素问·缪刺论》云:“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
2.寒热证、四时不时之疾
肌肉虚弱,外邪侵袭,可引发寒热、四时不时之疾等。根据肌肉的强弱、色泽,可推知易感寒热的可能性、特点。《灵枢·五变》云:“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灵枢·论勇》云:“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通过肌肉分刺疏通经气,可增强肌肉抗病能力,治疗寒热病、四时不时之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