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鸿钊滋养细胞肿瘤学(第4版)
- 向阳
- 2229字
- 2021-12-18 01:20:35
第3版 前言
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类特殊组织学类型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发现有效治疗方法之前该病死亡率很高,尤其是绒毛膜癌患者,患者一旦发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多数在半年之内死亡。北京协和医院宋鸿钊院士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领导研究小组对该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潜心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首创了大剂量5-FU等化学药物治疗绒癌,取得了突破性治疗效果,初治病人死亡率由过去的90%以上下降至15%以下;自1959年开始研究单纯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按常规切除原发灶存在的子宫,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获得成功,病愈后所生子女及子女再生育均正常,遗传学研究亦未发现异常;研究绒癌肺转移,阐述了X线胸片表现和内在病变的关系,提高了早期病变诊断准确率;研究绒癌脑转移,首次阐明病变发展过程,提出了早期临床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提出了绒癌临床分期方法,被WHO定为统一临床分期法,FIGO对此分期法虽有修改,但框架仍保留;组织了全国性葡萄胎发病率调查,首次查明了我国人群发病率。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绒癌这一高度恶性癌症提供了一个有效治疗的方法,也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在药物治疗癌症史上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先例,促进了药物治疗癌症的发展。为此,该成果曾获得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1981年卫生部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通过多年丰富临床经验的总结与潜心的科学研究,宋鸿钊院士、吴葆桢教授、唐敏一教授和王元萼教授于1981年编写了《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书,该书的出版深受广大妇产科医师的欢迎,对临床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价值,并获得过国家优秀医学图书奖。正当宋鸿钊院士准备重新修订该书时,这位一代宗师、医界泰斗不幸于2000年2月17日上午8时36分去世。为完成宋老的心愿,满足妇产科同道诊治滋养细胞肿瘤所需,我们于2004年编写了《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第2版。为缅怀宋鸿钊院士,并希冀将恩师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以及谆谆教诲贯穿于日常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宋鸿钊院士的学生和同事们一直在对该疾病的临床与基础问题进行更深入研究,复习国内外最新文献,不断积累了大量的病例资料,完成了该书的第3版修订,并将《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更名为《宋鸿钊滋养细胞肿瘤学》。
本书涵盖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所发现、诊断、治疗,以及处理过的多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与《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版本一样,本书的宗旨也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滋养细胞肿瘤领域一个全面的概述。所有的章节都进行了彻底地修订,并对其中的信息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更新。对于滋养细胞肿瘤而言,由于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以及血生化指标的测定是能够恰当诊断和治疗疾病所必需的,所以书中提供了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图片及血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用以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分析。另外,尽管滋养细胞肿瘤是一个不需要组织病理学诊断就可以明确诊断的疾病,但由于该肿瘤并不多见,有时仅通过临床特点会导致误诊误治,此时仍需要组织病理学的确定诊断,所以本书对滋养细胞肿瘤的病理学也进行了着重描述,并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彩色图片及其相应的组织病理学图片。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使插图和照片更加易于理解,资料丰富。
《宋鸿钊滋养细胞肿瘤学》在《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第1版与第2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来飞跃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等还增添了不少新的知识与新的内容。例如,对于依据临床特点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先进行内镜检查以取得组织病理学证据后再进行相应治疗的正确认识,以避免非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化疗。增添了持续性低水平HCG和良性中间型滋养细胞疾病章节,避免对有些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手术和化疗。随着助孕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有关的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情况也相继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本书也增添了辅助生育技术后的滋养细胞疾病一章。对血生化指标获得缓解后肺内转移瘤仍持续存在临床病例资料的总结分析,给停止治疗时不再考虑影像学检查提供了根据。在当今这个越来越注重生存质量的时代,本书增添了有关滋养细胞肿瘤治疗后有关生活质量、生育功能治疗及妊娠结局的相应章节。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医疗水平相差悬殊,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尚缺乏规范化,耐药和复发性患者的处理就成了目前棘手的一个问题,所以本书还增添了耐药和复发性滋养细胞肿瘤章节。
衷心感谢所有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人。感谢郭丽娜教授、张雅贤教授为本书提供的精美病理图片和撰写工作。感谢石一复教授、蔡树模教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他们的加入为本书增添了许多新的知识。同样感谢我的前辈杨秀玉教授、同事万希润教授和冯凤芝教授,他们与我密切合作,完成了本书最终的编写、设计工作。感谢我年轻的学生们和同事们,他们充满激情地参与编写了书中的许多章节,他们将成为本书继续再版的主力军。当然在本书出版之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和宋教授一起为滋养细胞肿瘤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令人景仰的前辈和老师们:林巧稚教授的睿智和远见;连利娟教授对于葡萄胎的敏锐观察和认识;唐敏一教授独到的病理学研究;夏宗馥教授对化疗的有益实践;吴葆桢教授和王元萼教授更是宋教授的得力助手,他们科学的态度与严谨求精的协和精神将是我们永远前进的动力。
我期盼本书能为所有学习妇产科的人们提供帮助,热切地希望本书能对生育年龄的女性健康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当然书中一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与同道们多予以批评指正。
向 阳
2010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