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雾化吸入疗法概论

第一节 雾化吸入疗法的历史发展

一、雾化吸入疗法及其器具的早期发展

吸入疗法是一种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古老疗法。在4000年以前的印度,人们就开始用颠茄植物叶子制造烟雾,治疗咽部和肺部疾病。公元前1554年在古埃及出版的《埃伯斯伯比书》中,也记载了吸入莨菪烟雾来治疗呼吸困难的方法[1]。1764年 Philip Stem提出吸入治疗是使药物直接通过气管到达肺部的唯一可能的方法。1778年,英国医生John Mudge发明了杯子状的“马奇吸入器”用来吸入阿片蒸汽治疗卡他性咳嗽,并首次使用了“inhaler”一词。随后出现的玻璃蒸汽吸入器[1]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

1858年,法国医生Sales-Girons在温泉水流拍打坚硬表面产生水雾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便携式喷射雾化器(图 1-1-1)[1]。此后该雾化吸入装置几经改制,最后得以投放市场。1864年,Seigle蒸汽雾化器(图1-1-2)的问世是雾化器设计的重大改进,运用文氏原理,通过小型气炉形成气流,使液体药物雾化。该装置后来经改进和完善,在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

图1-1-1 Sales-Girons便携式喷射雾化器

图1-1-2 Seigle蒸汽雾化器

1864年,美国正式将吸入剂列入药品处方集。1867年,《英国药典》首次收录了五种吸入剂,这是吸入治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吸入治疗的重要性得到认可。此后,市面上的吸入剂也越来越多[1]

二、现代雾化吸入疗法的发展

哮喘是吸入疗法中较早获得关注的疾病。1912年,Ephraïm报道采用雾化吸入肾上腺素的方法治疗哮喘患者取得成功。随之而来的,手持雾化吸入肾上腺素成为治疗哮喘的标准疗法。同年,Zuelzer在Berli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驱动的雾化器吸入肾上腺素。此后,也出现了雾化吸入阿托品成功治疗哮喘的案例。Pneumostat是较早出现的一款电驱动的现代化喷射雾化器。1926年,Sachse更详细地描述了Spiess-Drager雾化器,并指出药物输出剂量和液滴大小是可以调节的[2]。1949年,一种新型的电子喷雾装置——超声雾化器问世。之后,研究者陆续发明了测定雾化药物吸入剂量的方法以及持续雾化吸入技术,使得雾化吸入疗法不断完善,而且雾化器的体积也更加小巧,便于携带。2005年,振动筛孔雾化技术出现,其结合了超声雾化的特点,更加小巧轻便。2010年,一款基于智能网的I-neb自适应性气溶胶输送(AAD)设备问世,该设计主要用来适应患者的呼吸模式,代表了最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雾化吸入理念[2]

同时,人们开始探索采用吸入激素的方法治疗肺部疾病。1955年,Foulds首次报道了应用氢化可的松粉末吸入治疗呼吸道疾病。1972年,第一代吸入激素——倍氯米松上市。1980年,一种新型激素——布地奈德上市。1999年,可用于雾化吸入的布地奈德混悬液首次在中国上市。

伴随着雾化吸入装置的漫长发展历程,雾化吸入疗法在临床的应用逐步被学术出版物所报道。1946年,H.A.Abramson《肺和支气管的雾化治疗原则和实践》发表,提出气溶胶、喷雾、雾化的定义[2]。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自1995年发布第1版《全球哮喘处理与预防策略》起,历经多次更新,始终推荐哮喘防治首选吸入疗法。2007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指南中提及了雾化吸入治疗装置的选择和疗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雾化器也越来越小巧便捷,家庭雾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雾化吸入疗法的发展历程见图1-1-3。

图1-1-3 雾化吸入疗法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现代雾化吸入疗法的发展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负担重,病死率高,雾化吸入疗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雾化吸入最早的报道可见于20世纪50年代[3,4]。1993年版的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已推荐吸入治疗作为哮喘的重要治疗方法。2011年我国首次制定了《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年,中国制定了《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和《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发表了我国雾化吸入应用现状的调查[5]。2014年我国通过《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草案)》,我国2016版《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中再次强调,雾化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较为理想的常用给药方法。随着吸入药物制剂、雾化处理技术和药物输送技术的发展,雾化吸入疗法将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