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幼幼集成》之指纹晰义与小儿脉法

《幼幼集成》概述

《幼幼集成》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清代名医陈复正“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而编订的中医儿科专著,是儿科临床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本书共六卷:卷一概论儿科中关于指纹、脉法及有关初生婴儿的救治、调护、变蒸和保产等内容;卷二至卷四为儿科主要疾病、杂证及疮疡诸证,各证附有正方、验方、外治法等;卷五、卷六为经过作者修饰的万氏痘麻歌赋,共170余首,附方130余则。

《幼幼集成·凡例》中说:“是书不但为知医者设,即不知医者,亦能用之。盖理路通畅,用方简切,并无幽渺难明之说。家置一册,可以对证调治,自利利人,不无小补。”由此可知本书的实用价值。陈氏接着说:“是书虽云编辑,而幼科家言,又未敢尽信以为确。其理明义畅,有裨实用者取之,浮泛不切者去之,间有未妥之处,即参以鄙见,并素所经验者成全之。故难分某段为何人之言,非敢掩人之功为己有也。”这又可知,本书乃采集前人精华,参以己见而成。

笔者阅读《幼幼集成》部分内容,颇有收获,将本书卷一《赋禀》《护胎》之后的《指纹晰义》与《小儿脉法》摘录之。

《幼幼集成》节录

指纹晰义

导读:陈氏讨论“指纹晰义”之前为概论内容,约2 000字,以理论探讨为主(全文不录,只节录几点于后)。随后内容有六点:指纹切要、三关部位歌、浮沉分表里歌、红紫辨寒热歌、淡滞定虚实歌、纹形主病歌。六点皆原文录之(括号内注文为笔者所加),认真学习后,获益匪浅。笔者从医40多年以来,主攻内科病,逐渐兼治妇人病。近些年来,应家人、熟人之信任相求,对小儿科几种常见病也偶尔治之。三岁之前看指纹,此古人定论,笔者只是粗略视之,既缺乏理论指导,又无经验可言,暗自惭愧!今日读了陈氏所“编订”的内容,心中有了定数,不再茫然矣。故此推荐读者们亦应认真学习之,临证自有定见。

陈氏于《指纹晰义》概论中说:“盖此指纹与寸关尺同一脉也。……指纹之法,起于宋人钱仲阳。以食指分为三关:寅曰风关,卯曰气关,辰曰命关。其诀谓风轻,气重,命危。虽未必其言悉验,而其义可取。盖位则自下而上,邪则自浅而深,证则自轻而重,人皆可信。……盖此指纹即太渊脉之旁支也。则纹之变易,亦即太渊之变易。不必另立异说,眩人心目。但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则用之不尽矣。……予临证四十余载……指纹辨证,详列于下。”即下列六点:

指纹切要:首先指出指纹辨证须“与面色病候相印证”,即望诊与切诊应合参也。并指出指纹辨证之要,“惟辨其表里、寒热、虚实足之矣。……临证能辨此六者,便为至高之手”。

三关部位歌:指出古人以风关、气关、命关之三关“以定轻重安危”之说,可以参考,但不一定十分准确。陈氏的临证经验如下。

浮沉分表里歌:即察看指纹是“显露于外”,还是“半沉”“极沉”于里,以辨邪尚在表,还是邪已入里,以及入里“浅深之别”,由此而决定治法处方。

红紫辨寒热歌:幼儿体健身安,则指纹“红黄隐隐”而明润。分析了指纹“红本寒因”与化热之机理,以及指纹变紫及青黑之主病。

淡滞定虚实歌:小儿禀受阳虚之体,指纹偏淡,有病则变为“淡红、淡青、淡紫”,总归于虚,不可攻伐。一旦病邪阻郁,则指纹涩滞“无活泼流利之象”,是为实证,治宜推荡。

纹形主病歌:以指“纹入掌中”之形态,辨别顺证与逆证,此亦陈氏之见解,有待临床细心验证。

最后明确指出,正确“看指纹,以我之大拇指侧面,推儿食指三关……又只可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还特别强调说:“以上表里寒热虚实,凿凿有据。”确能掌握,临证自有主见矣。

指纹切要

小儿自弥月而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非无脉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小儿每怯生人,初见不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不若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色病候相印证,此亦医中望切两兼之意也。

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亦惟辨其表里、寒热、虚实足之矣。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者,便为至高之手。盖表里清,则知病之在经在腑,而汗下无误;寒热明,则知用寒远热,用热远寒,或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因事制宜,用无不当;虚实辨,则知大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不为假证眩惑。凡真虚真实易知,假虚假实难辨,真假既明,则无虚虚实实之患。于此切要关头,不知体会,但以不轻之言欺世诳俗,谓何者为人惊,何者为畜惊,不特欺人,而且自欺,不特无益治疗,而且误人生命。是谁之咎哉?

三关部位歌

部位未可以定轻重安危,由古有三关之说,姑存之耳。

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纹见风关,为病邪初入之象,证尚轻微,体亦未困,治之诚易;纹现气关,邪气正盛,病已沉重,治之宜速;倘三关通度,纹出命关,则邪气游弥,充塞经络,为至重之候。设透关射甲,则邪气无所容,高而不能降,为亢龙有悔之象,治之者切宜留心,慎毋轻视。

浮沉分表里歌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

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投。

此纹与太渊脉相通,凡有外邪,太渊脉浮,此纹亦浮。盖邪在皮毛腠理之间,故指纹亦显露于外,谓之表证,速宜疏散,启其皮毛,开其腠理,使邪随微汗而解,一匕成功,何嫌而不投哉?

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

莫将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指纹见沉,知邪入里,但有浅深之别:若往来寒热,指纹半沉,尚在阳明胃经,治宜解肌;若外证壮热不已,指纹极沉,已入阳明胃腑,速宜攻下。庸妄见其身热,犹以风药治之,盖病在内,治其外,非其治也。不特病邪不服,适足以燥其阴血,愈增其困耳。

红紫辨寒热歌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多从寒里得。

淡红隐隐本虚寒,莫待深红化为热。

神气泰宁,营卫静谧(mì密:安静),定见太平景象。盖黄为中和之气,红乃文明之色,红黄隐隐,景物熙熙,焉有不安之理?寒邪初入皮毛,经络乍滞,所以纹见红鲜,由血滞也。无论内寒外寒,初病久病,一见此纹,总皆寒证。凡人中气怯弱,荣卫不充,纹必淡莹;淡而兼红,虚寒之应。至谓深红化热,其理安在?红本寒因,岂能化热?由其寒闭皮毛,腠理不通。盖人身内脏之气,时与皮毛之气相通贯,无一息之暂停。今寒闭汗孔,内出之气无所泄,郁于皮毛之间,渐积渐厚,而化为热矣。此内出之气为热,非外受之寒能变热也。

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

伤食紫青痰气逆,三关青黑祸难胜。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热壅经络,阻其阴荣之道,所以纹紫。紫为热炽,千古定评也。少阳甲木,其色本青。肝胆受邪,纹见青色,此伤风候也。但可以风热称之,不可称惊风以误世。夫青者木之色,《内经》有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之言,所以风木同气。肝受风邪,纹必见青,此理最明最显。而幼科偏不言青为风,偏言青为惊。据幼科所论惊出于心,然青非心之色,何以青为惊乎?紫而兼青,食伤之候。盖食饮有形之物,阻抑中焦,壅遏脾气,不能宣布,故风木乘其因而侮之,所以痰气上逆也。疏通壅滞令其流利可见。倘抑郁既久,脾气愈不运,荣卫愈见涩,则风痰食热,固结中焦,所以青而兼黑,此抑郁之至也。急宜攻下,庶有生机。误认惊风,十无一救。

淡滞定虚实歌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赋禀轻。

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伐损胎婴。

小儿禀受阳虚,皮肤白,唇舌淡莹者,指纹四时皆淡,虽有病亦止淡红、淡青、淡紫而已。盖淡红虚寒;淡青虚风;淡紫虚热。此等之儿,根本不坚,中气怯弱,无论新病久病,总归于虚。一毫攻伐,不敢轻用。倘误投克削,复水难收,悔之迟矣。

关纹涩滞甚因由,邪遏阴荣卫气留。

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更何求?

病邪阻郁荣卫,运行迟滞,升降羁留,所以指纹推之转涩,全无活泼流利之象,由食饮风热相搏,是为实证。急宜推荡,去其宛莝(《素问·汤液醪醴论》有“去宛陈莝”句。宛:通郁,郁积;莝cuò错:斩草),其愈亦易。若三关纯黑,推之不动,死证也,不治。

纹形主病歌

腹疼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

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

掌心包络所主,纹入掌中,邪侵内脏,由中气寒也,故为腹痛。纹若弯弓,内外有别:其纹之两头弯向中指,为内为顺证,为外感风寒,治之犹易;其纹弯向大指,为外为逆证,为内伤饮食,治之稍难。形如水字,脾肺不足,食塞太阴,中气怯弱,脾不运化故也。或问指纹惟止一线,安能如水字之形?曰不观太渊之脉,亦止一线,何以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皆左右弹石,岂非水字之形乎?脉有左右,安知纹无左右?但能触类旁通,无往非理,岂特指纹为然哉?

凡看指纹,以我之大拇指侧面,推儿食指三关,切不可复(复者,腹也。盖指切不可以大拇指末指腹面推之。联系下文“螺纹”之分解自明)指而推。盖螺纹有火,克制肺金,纹必变色。又只可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此纹愈推愈出,其纹在先原未透关,误推而出之,大损肺气,慎之戒之。

以上表里寒热虚实,凿凿有据。但能于临证时认得此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虽不中不远矣。若但以惊证塞责,何难应对!第晨钟自问,未免怀惭。凡我同人,互为砥砺,幸矣。

小儿脉法

导读:陈氏小儿脉法学本《内经》之《素问·通评虚实论》,吸取后贤见解,根据自己经验,对小儿脉法从下列五点论之。

《内经》脉要:《内经》曰“乳子而病热”,脉见“大(浮洪类也)小(沉细类也)缓(略快于迟也)急(即数也)”。陈氏独抒己见,“竟易以浮沉迟数”,“再以节庵之有力无力辨其表里虚实”及寒热,“诚诊视小儿天然不易之妙诀”,可谓“确当”。

四脉主病:以浮、沉、迟、数四脉,分辨外、内、寒、热。进而又以迟脉之浮、沉、有力、无力,分解外寒、内寒、实寒、虚寒;以数脉之浮、沉、有力、无力,分辨表热、里热、实热、虚热。可谓言简意赅。

主证:以浮、沉、迟、数之有力、无力,分辨所主病证。简要明了。

总括脉要歌:将浮、沉、迟、数及其有力、无力所主病证编为歌诀。

脉证宜忌歌:平脉辨证,以判断病情吉凶之歌诀。

最后引录陶节庵“诊脉之要”,真乃要言不繁!不仅为小儿脉法,诸般年轻之病证,皆为“至哉斯言也”。

小儿三五岁,可以诊视。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诚非易易。《内经》诊视小儿,以大小缓急四脉为准。予不避僭(jiàn荐:超越本分)越,体其意,竟易为浮沉迟数,而以有力无力定其虚实,似比大小缓急更为明悉,后贤其体认之。

《内经》脉要

“黄帝曰:乳子(婴儿)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夫乳子病热,脉见悬小者,阳证见阴脉,本为大忌。但小而缓者邪之微,其愈易;小而急者邪之甚,为可虑。故以为问。“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夫小儿以稚阳之体而加病热,脉不当小。若脉体虽小,手足温者,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犹在也;若四肢寒冷者,则邪胜其正,元阳去矣,故曰死也。

“帝曰:乳子中风病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言小儿之外感也,风热中于阳分,而喘鸣肩息者,脉常实大。但大而缓,则胃气存,邪渐退,故生;实而急则真脏见,病日进,则死也。

此《内经》之旨,古人立言简切,而总括无余。世人不悟,视为泛常,能于此等处着眼,则诊视之要,思过半矣。予之临证诊视,每论吉凶而多中者,亦不外此。第意之所至,口莫能宣。窃详经所谓大小缓急者,亦发而不露之意。盖大即浮洪类也,小即沉细类也,急即数也,缓即迟也。何若竟易以浮沉迟数之为得乎?再以节庵之有力无力辨其表里虚实,诚诊视小儿天然不易之妙诀。夫节庵亦一常人,而能以有力无力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虽至显浅,至平易,却至确当。孰谓古今人不相及耶?

四脉主病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在内;迟脉主脏,病为寒;数脉主腑,病为热。

五至四至为迟,为寒,为不足。浮迟外寒,沉迟内寒,有力实寒,无力虚寒。七至八至为数,为热,为太过。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主证

浮而有力风热,无力阴虚。沉而有力痰食,无力气滞。迟而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而有力实热,无力疮疡。

总括脉要歌

太渊一指定安危,六至中和五至亏。

七八热多三四冷,浮沉迟数贵详推。

有力为阳为实热,虚寒无力里何疑?

若能留意于中取,何致亡羊泣途岐?

浮而有力热兼风,风热皆阳,表之实也;

无力阴虚汗雨蒙,阴荣妄泄,表之虚也。

有力而沉痰食害,痰凝食滞,结于里也;

沉沉无力气凝胸,气滞于中,不运用也。

迟而有力多为痛,浮迟外痛,沉迟内痛;

无力虚寒气血穷,气弱血衰,至虚之候。

数脉热多终有力,数而有力,实热何疑;

疮痍无力热虚攻,阴血受伤,虚热所致。

脉证宜忌歌

脉浮身热汗之松,阳邪居表,应从汗解;

沉细身凉莫强攻,无论表里,不堪攻伐。

咳嗽正嫌浮带数,浮缓为宜,浮数大忌;

细沉肿胀定知凶,脾胃虚寒,愈不运化。

沉迟下痢方为吉,气血俱伤,最嫌洪数;

洪大偏宜痘疹逢,阴阳充足,毒不能留。

腹痛不堪浮有力,三阴受病,浮则反常;

浮洪吐衄总无功,阳火大盛,阴血愈伤。

陶节庵曰:诊脉之要,无论浮沉迟数,但于有力无力中分。有力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虚,为寒,至哉斯言也。后贤无忽。